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始,教师应把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法指导,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渗透,使他们从小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取向。”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通过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学生思维之始,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但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个未知领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依据教材特点运用艺术的手段巧妙地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这儿真好》这篇课文时,我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将荒岛“搬”到了屏幕上,把绿叶成荫的小岛“移”到了学生面前,再现了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共鸣,使其身临其境。这样的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且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探究,引导创新
一谈到探究性学习,人们总以为是高年级学生的事,其实不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低年级学生同样渴望自己是探究者。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培养创新精神。
在识字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如在教学“鸟”字时,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巧设疑问,对学生说:“下面,老师来比一比谁最会开动自己的小脑筋,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大家来记住这个鸟字?”问题一出,小朋友通过仔细观察范字,结合图画,不难发现鸟字的一些特点。有的说:“鸟的一撇就像是小鸟头上的羽毛。”还有的说:“鸟中间一点就像是小鸟的眼睛。”又如在学习“土”时,有的同学说“十加横就土”;在学习“丰”字,有的学生说“三横一竖就是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运用自己发现的识记方法,记起生字来,简单有效,学习生字变得轻松自如。
三、联系生活,培养创新
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雨点》一课时,我在课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看到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的?由于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因此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学生以课文为例,纷纷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有的学生说:“雨点落在花朵上,在花朵上玩耍。”有的说:“雨点落在草丛中,在草丛中打滚。”有的说:“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滑滑梯。”……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生活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分类评价,激励创新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老师,并给予积极反馈。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加喜欢他人或老师能给予其积极肯定的评价。教师肯定的评价,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水平千差万别,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自觉性、准确性、科学性和深刻性都有所不同。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类评价。如对后进生,只要有一点点微小的亮点,我就给予表扬鼓励:“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的回答对我很有启发!”……这些评价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喜悦,能够鼓励其努力创新。对于优等生,除了肯定表扬外,我还提出高一点的要求,鼓励其创新更准确、科学、深刻。如:“你有独特的见解!还有别的说法吗?”“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就想到了,还有更好的吗?”这样既表扬了他们,又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创造,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分类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法指导,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乐学、会学,就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他们的心灵自由飞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渗透,使他们从小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取向。”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通过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学生思维之始,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但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个未知领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依据教材特点运用艺术的手段巧妙地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这儿真好》这篇课文时,我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将荒岛“搬”到了屏幕上,把绿叶成荫的小岛“移”到了学生面前,再现了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共鸣,使其身临其境。这样的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且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探究,引导创新
一谈到探究性学习,人们总以为是高年级学生的事,其实不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低年级学生同样渴望自己是探究者。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培养创新精神。
在识字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如在教学“鸟”字时,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巧设疑问,对学生说:“下面,老师来比一比谁最会开动自己的小脑筋,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大家来记住这个鸟字?”问题一出,小朋友通过仔细观察范字,结合图画,不难发现鸟字的一些特点。有的说:“鸟的一撇就像是小鸟头上的羽毛。”还有的说:“鸟中间一点就像是小鸟的眼睛。”又如在学习“土”时,有的同学说“十加横就土”;在学习“丰”字,有的学生说“三横一竖就是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运用自己发现的识记方法,记起生字来,简单有效,学习生字变得轻松自如。
三、联系生活,培养创新
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雨点》一课时,我在课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看到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的?由于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因此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学生以课文为例,纷纷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有的学生说:“雨点落在花朵上,在花朵上玩耍。”有的说:“雨点落在草丛中,在草丛中打滚。”有的说:“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滑滑梯。”……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生活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分类评价,激励创新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老师,并给予积极反馈。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加喜欢他人或老师能给予其积极肯定的评价。教师肯定的评价,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水平千差万别,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自觉性、准确性、科学性和深刻性都有所不同。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类评价。如对后进生,只要有一点点微小的亮点,我就给予表扬鼓励:“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的回答对我很有启发!”……这些评价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喜悦,能够鼓励其努力创新。对于优等生,除了肯定表扬外,我还提出高一点的要求,鼓励其创新更准确、科学、深刻。如:“你有独特的见解!还有别的说法吗?”“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就想到了,还有更好的吗?”这样既表扬了他们,又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创造,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分类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法指导,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乐学、会学,就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他们的心灵自由飞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