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乐趣 享受快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maj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幅动人的图画、一个鲜活的生命。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提高。识字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怎样才能使孩子在识字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并享受识字带给他们的快乐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识字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因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1.游戏激趣
  教育学家卡洛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事。”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玩、好动的心理,不但使注意力持久、稳定,而且提高了注意的紧张程度。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如“叫字排队”“孪生聚会”“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2.故事激趣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采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方法来组织语文教学,不仅能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春”字时,有个小朋友说:“有‘三’个‘人’,他们星期‘日’去郊外游玩,看到花儿开了,小草绿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杰作啊!我想,有了这些生动的故事,学生一定能把生字牢牢记住。
  3.绘画激趣
  低年级儿童注意力的集中不持久,常常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他们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境,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把汉字与事物联系起来,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识字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知识重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教师要尽快地“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识字的兴趣、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儿歌识字法
  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旦记住就难以忘记。所以,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他们对字形有直观的感受,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碧”字,由三个独体字组成,笔画较多,属于难记的字,但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就可以让孩子轻松记住它:“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要看她们什么样,都穿碧绿新衣裳。”
  2.字谜识字法
  低年级儿童喜爱猜谜,如果能让儿童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学习“秋”字时,我出示谜语:“一半绿油油,一半火样红,待到丰收时,农民笑呵呵。”学生要想编谜语,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字形,抓住特点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在活泼的气氛中,化难为易,轻松识字。
  3.加减识字法
  汉字里的合体字很多,多数都可以采用分析部件的方法来记忆。于是在这类字的教学中,我常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强化记忆,如:“大 一=?”“白 一=?”等。与此同时,我让学生照我的方法编题来考我。通过汉字的加减法,学生记牢了字形。
  4.比较识字法
  汉字中有不少形近字。如“人”和“入”、“晴”和“睛”、“凉”和“晾”等。这些字的字形相似,很容易混淆。教学时,我经常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识字。如教学“鸟”和“乌”时,我告诉学生:“如果‘鸟’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会一片‘乌’黑。”通过这种比较教学,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通过生活实践巩固识字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因此,我积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的生字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是广告招牌、商品包装物和各种报纸杂志,这些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整理、编排,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小小的汉字,蕴藏着无穷的奥妙。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的特点和活动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能积极地、快乐地参与到识字教学中。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帮助学生寻找隐含在汉字中的趣味。那样,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成为一种乐趣,使我们的识字教学流淌出美妙的乐曲。
其他文献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品德教育的实践证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没有走进学生心灵,缺少人文关怀的教育是无效的。  一次,我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借班上了三年级的《我想要 我能要》一课。课后,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设计新颖,教学效果好。反思该课的设计与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注重引导学生与同伴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适度评析他人言行,积极进行自我反省,不断
[摘 要]音乐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音乐教学要挖掘音乐的本性,关注学生,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小学音乐 倾听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62  音乐无处不在,它以各种生动的音响运动触动着人们的心灵。早在春秋时期,孔
明代文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振;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精彩的课,如同一首动人的曲子,不但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一个余音绕梁的尾声。那么,在科学课堂中,结尾如何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呢?笔者从科学课的结课方式来谈谈课堂结尾的艺术。  一、开
我对品德教材中史地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切实进行了深层次、多维度的探索与研究,努力挖掘史地知识丰富的内涵,寻求地理版块与德育的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入情境,激活史地资源,从而使学生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切实培养“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情怀。下面我就以《跟着唐僧去西游》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寻找激情点,为学生铺设探究史地的大道  对于印度,我们绝大多数人都
[摘 要]英语学习仅靠教材内的知识远远不够交际的需要,因此英语学习不妨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外阅读、课外讨论、课外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外阅读 课外讨论 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53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课堂教学虽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只有课堂教学是远远
教师们否注意到,学生们每天一到学校,交流的肯定是近日在家里、在上学、放学路上耳闻目睹的故事。一讲到那些故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眉飞色舞、津津乐道。而一提到写作,有的学生就会觉得头痛、六神无主。虽然二者实质一致——都是表达,区别仅在于形式的不同——写作是书面表达,讲故事是口头表达。但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陌生的,讲故事是熟悉的;写作是艰涩的,讲故事是简易的。是啊,小孩子谁不对故事感兴趣?三岁娃娃不就
在现代教育中,游戏不仅是一种活动方式,还是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经过不断创新的教育游戏,更是综合了娱乐性、知识性与创造性的有效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当然,游戏教学并非教学与游戏活动的简单相加,教师要准确找到教学与游戏的最佳结合点,将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中,生动灵活地呈现知识,让学生们踊跃参与学习活动,在趣味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不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同样,
[摘 要]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接触的频率相对较低,尤其是聆听感知的能力相对薄弱。因此英语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同伴和录音的作用,为聆听能力的提升奠基。  [关键词]示范作用 反复聆听 彼此携进 聆听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59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种,学生在现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很多教师都对这一“没有围墙”的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也有了可喜的提高。但在欣喜之余,教学研究又让人感觉似乎还缺少一些东西,于是我定下心来,再次认真钻研课标,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我猛然发现,原来是因为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却淡化或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得三维目标中
[摘 要]小学英语的教学因为小学生知识储备的薄弱,需要灌输但又不能完全依赖灌输。培养兴趣和指导方法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师备课的着力点。小学生好动,不妨在“动”字上作些打算,比如动口、动手、动身等等,虽然有些常规,但具体执行起来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变化万端,“动”出效率来。  [关键词]小学 英语 教学 动口 动手 动身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