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校积极开展的暑期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校“15255”课堂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帮助。
教与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充分的准备,教学活动就不能顺利地进行。结合这次培训感受在这里我就“备课”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集体备课的作用不可忽视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1.集中备课。(1)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2)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3)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2.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3.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4.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二、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
在高效课堂教学准备的改革中,我首先对传统备课的模式重新进行了审视。传统备课的基本形式是由教师个人根据教材、教参设计教案。这些教案没有征求过其他人的意见,没有多层深入的思考,缺乏监管的环节,而且由于教师个体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参差不齐,最后导致教学质量出现高低的差别。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薄弱的备课环节就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至少这样的传统备课模式肯定不能达到高效课堂所要求的效果。
首先“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其次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会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形式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另外,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出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我们认为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以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首先,每节新课,教师都精心设计教学案,在化学学科的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与习惯,这些潜移默化的能力与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在化学备课中,要体现让学生逐渐了解、熟悉实验探究法,进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环节,使其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往,我将大多数备课的时间用于文字的堆砌,缺乏思考和原创,备课本的实用价值不大。有时为了弥补用备课本备课时的不足,我总爱在上课前将重点写在书上,以便上课所需。但总感觉这样做仍有些草率,随机性过大。通过这次有效课堂过关年的活动,我真正体会到了有效备课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
教与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充分的准备,教学活动就不能顺利地进行。结合这次培训感受在这里我就“备课”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集体备课的作用不可忽视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1.集中备课。(1)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2)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3)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2.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3.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4.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二、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
在高效课堂教学准备的改革中,我首先对传统备课的模式重新进行了审视。传统备课的基本形式是由教师个人根据教材、教参设计教案。这些教案没有征求过其他人的意见,没有多层深入的思考,缺乏监管的环节,而且由于教师个体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参差不齐,最后导致教学质量出现高低的差别。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薄弱的备课环节就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至少这样的传统备课模式肯定不能达到高效课堂所要求的效果。
首先“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其次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会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形式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另外,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出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我们认为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以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首先,每节新课,教师都精心设计教学案,在化学学科的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与习惯,这些潜移默化的能力与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在化学备课中,要体现让学生逐渐了解、熟悉实验探究法,进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环节,使其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往,我将大多数备课的时间用于文字的堆砌,缺乏思考和原创,备课本的实用价值不大。有时为了弥补用备课本备课时的不足,我总爱在上课前将重点写在书上,以便上课所需。但总感觉这样做仍有些草率,随机性过大。通过这次有效课堂过关年的活动,我真正体会到了有效备课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