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有效备课的积极意义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校积极开展的暑期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校“15255”课堂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帮助。
  教与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充分的准备,教学活动就不能顺利地进行。结合这次培训感受在这里我就“备课”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集体备课的作用不可忽视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1.集中备课。(1)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2)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3)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2.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3.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4.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二、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
  在高效课堂教学准备的改革中,我首先对传统备课的模式重新进行了审视。传统备课的基本形式是由教师个人根据教材、教参设计教案。这些教案没有征求过其他人的意见,没有多层深入的思考,缺乏监管的环节,而且由于教师个体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参差不齐,最后导致教学质量出现高低的差别。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薄弱的备课环节就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至少这样的传统备课模式肯定不能达到高效课堂所要求的效果。
  首先“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其次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会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形式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另外,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出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我们认为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以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首先,每节新课,教师都精心设计教学案,在化学学科的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与习惯,这些潜移默化的能力与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在化学备课中,要体现让学生逐渐了解、熟悉实验探究法,进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环节,使其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往,我将大多数备课的时间用于文字的堆砌,缺乏思考和原创,备课本的实用价值不大。有时为了弥补用备课本备课时的不足,我总爱在上课前将重点写在书上,以便上课所需。但总感觉这样做仍有些草率,随机性过大。通过这次有效课堂过关年的活动,我真正体会到了有效备课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中爱情悲剧的根源何在?本文根据对文本细致的解读和对主人公形象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主人公的性格弱点是造成这出悲剧的根源,而“无礼”“无子”等仅仅是次要原因的结论,进一步拓展了《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悲剧内涵。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 性格 人物形象  (一)  上《孔雀东南飞》这一课的时候,讲到兰芝回家之后,阿兄逼迫他再婚,有这样一段对话——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表面看来,这首诗记录了诗人晚年为躲避安史之乱、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经历的一件小事——“茅屋为秋风所破”。然而,值得解读的是这首诗的深层结构以及文化意义:这两个场面中的人物关系有什么变化?最后一段感慨又表达了什么社会理想?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是门深刻的艺术,不假思索的问,往往错过课堂的精彩生成,善问和巧问则让课堂思维灵动,生机勃发。老师上的每节课都要进行教学预设,而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常因超越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着新课标的实践,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使学科教学达到一个意趣盎然,情思绵长,意韵悠远的境界,使学生人文精神得到陶养,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针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创新,掘它的潜质,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个性化语言的丰厚涵咏  教学语言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载体,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它不仅仅是工具手段,还是负载着教育者的情态认
上海《语文学习》杂志2009年第10期刊发了王荣生老师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系列讲座中的第二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在这一讲中,王老师开门见山地指出:  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我们把它分为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  王老师将“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视作评判语文教学有无
不可否认,在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这么一群往往让老师很头疼的学生,这就是“学困生”。不幸的是有些教师用静止、片面、僵化地看待“学困生”,对他们的教育缺乏爱心、恒心,浅尝辄止后就认为他们不可救药,贴上“学困生”标签并放弃教育。而魏书生老师总是用动态、全面、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所接触的“学困生”,采用艺术化“特殊情况育人方法”,取得显著成果,给我们诸多启示,值得我们学习。  一、承认差异,尊重、关爱“学困
精彩课堂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教学活动的精彩为课堂追求,以课堂教学艺术的恰当运用为着力点,使课堂教学的各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精彩的课堂教学生态,最终促进师生精彩发展的一种课堂形态。怎样才能演绎精彩课堂?必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的。所谓智能,就是智力在某种社会和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的问题或生产创造有
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水浒传》中三个知识分子吴用、王伦、黄文炳的命运与经历,探讨他们悲剧命运与读书人身份的关系,探究时代与社会对他们命运的影响,政治对它们生存的裹挟与倾轧。从中看出元明乱世的知识分子的性格以及他们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关键词】《水浒传》 知识分子 吴用 王伦 黄文炳  想在《水浒传》里找出几个读书人大概和想从沙中淘金子一样困难。试图在其中找出几个典型并加以研究,粗看起来
2011年高考早已落下帏幕,我所执教的两个班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年后再回顾成功的原因,我认为,与科学有效的制定三轮复习计划密切相关。下面就三轮复习的成效,初探其成因。  一、一轮复习“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夯实了学生的基础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查的内容广、精、深,高考语文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有人认为,语文复习与否并不重要,学生最终的差异也不会太大。对此,我不以为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