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推进,政治新教材中增加了活动课,使学生能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笔者就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
提出问题的阶段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在选题上,教师应起积极引导作用,既要考虑学生研究的潜力,又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教材的有关内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如在学习《尊重价值规律,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一课时,首先要学生进行预习,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如果不尊重价值规律会产生什么后果?2)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大于求时,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此时该企业应如何面对这种困难?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学生直接去从事商品经济活动还很远,现在要不要尊重价值规律?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2 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充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结合上述学生的提问,笔者设置了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根据某媒体报道,某城市郊区一家奶牛场的工人,每天不得不把这个场日产量的10%约1吨左右的鲜牛奶像污水一样处理掉,这种情形持续了近1个月的时间。由于新鲜牛奶不宜储藏,只能适时处理掉。据了解,该郊区50多家奶牛场每天要倒掉数十吨牛奶。请谈谈造成上述现象的看法,并为这些奶牛场出些点子以避免浪费。通过积极讨论,学生提出许多好办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送给福利院、提高牛奶质量等,又得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尊重并运用价值规律的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减少盲从心理,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3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
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结合学生的第3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每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当年度的热门学校或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多,造成许多学生分数较高也未被录取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被录取,但由于同类专业毕业生太多,就业不够理想。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经过讨论研究,学生一致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生活,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因而学生现在就必须树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第3个问题,也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笔者让学生演示说明: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树立(平等互利等)观念——养成(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等)习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树立(追求效率、竞争创新等)观念——养成(遵纪守法、守时守信等)习惯(括号内为学生填写内容)。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使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问题性,正是在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
提出问题的阶段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在选题上,教师应起积极引导作用,既要考虑学生研究的潜力,又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教材的有关内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如在学习《尊重价值规律,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一课时,首先要学生进行预习,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如果不尊重价值规律会产生什么后果?2)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大于求时,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此时该企业应如何面对这种困难?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学生直接去从事商品经济活动还很远,现在要不要尊重价值规律?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2 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充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结合上述学生的提问,笔者设置了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根据某媒体报道,某城市郊区一家奶牛场的工人,每天不得不把这个场日产量的10%约1吨左右的鲜牛奶像污水一样处理掉,这种情形持续了近1个月的时间。由于新鲜牛奶不宜储藏,只能适时处理掉。据了解,该郊区50多家奶牛场每天要倒掉数十吨牛奶。请谈谈造成上述现象的看法,并为这些奶牛场出些点子以避免浪费。通过积极讨论,学生提出许多好办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送给福利院、提高牛奶质量等,又得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尊重并运用价值规律的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减少盲从心理,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3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
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结合学生的第3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每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当年度的热门学校或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多,造成许多学生分数较高也未被录取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被录取,但由于同类专业毕业生太多,就业不够理想。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经过讨论研究,学生一致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生活,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因而学生现在就必须树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第3个问题,也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笔者让学生演示说明: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树立(平等互利等)观念——养成(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等)习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树立(追求效率、竞争创新等)观念——养成(遵纪守法、守时守信等)习惯(括号内为学生填写内容)。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使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问题性,正是在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