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响乐指挥中的节奏控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andt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响乐指挥节奏,是交响乐指挥艺术乃至交响乐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能让乐曲表现出自身的特征外,交响乐指挥者在乐曲中使用的节奏,往往也能使特定作品反射出指挥者本人的音乐审美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影响和作用上看,交响乐指挥中的节奏控制,对单部作品的风格定位、结构表现、内在精神表达都具备意义。而交响乐指挥者又可通过令乐曲节奏与曲目精神保持一致,使节奏表现出非规律性变化,即兴应用节奏变化的方式有效控制指挥节奏,并提升交响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交响乐指挥 指挥节奏 黄河船夫曲
  中图分类号:J6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185-03
  作为一种产生于欧洲的艺术门类,交响乐指挥艺术诞生发展至今已经历经了170余年的历史。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艺术工作者开始学习交响乐指挥,并试图让乐队合奏出具备美感而且能表现指挥者个人音乐审美的交响乐曲目。在乐队进行曲目现场演奏时,交响乐指挥者只有有效控制指挥的节奏,才能令不同的乐器音符最终交织成具备魅力与个性的艺术品。本论文将首先解读交响乐指挥节奏的概念,进而以《黄河船夫曲》为例,分析交响乐指挥节奏控制的意义,并最终对交响乐指挥中的节奏控制的方式给出三点意见建议。
  一、交响乐指挥中的节奏控制概念
  所谓节奏,意指在动作行为、语言行为、艺术行为等可以被他人感知的行为中,行为的操作者或掌控者将不同的要素、片段以不同快慢方式组织起来,并使不同的行为、作品要素,以不同速度衔接表现出整体独特性状的方式。通常认为,除了人类的基本行动外,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中往往也有“节奏”的存在。在交响乐曲目中,也存在着交响乐指挥节奏。所谓交响乐指挥节奏,意指交响乐指挥者通过指挥调控的方式控制乐队,让不同乐器在实现合奏的基础上,使不同音符、不同段落以不同的快慢方式衔接表现出来,并最终使交响乐曲目的基本精神、风格、内涵得以体现的过程①。除了能让乐曲表现出自身的特征,不同交响乐指挥者在乐曲中使用的节奏,往往也能使特定作品成果展示出指挥者本人的音乐审美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交响乐指挥节奏控制的意义——以《黄河船夫曲》为例
  在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形式中,艺术的节奏往往对作品具备着不同的意义。对于一首交响乐曲目来说,指挥节奏能对曲目的风格定调、结构特征、精神表达产生重要的意义。我国本土著名交响乐合唱作品《黄河船夫曲》,是一首由冼星海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中国抗日背景中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首作品,本首交响乐合唱曲目在《黄河大合唱》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采用交响乐演奏的本首曲目,通常选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号、圆号、钢琴、竖琴等乐器进行合奏并抒发作品精神。论文本章将以《黄河船夫曲》为例,解读交响乐指挥节奏控制对于特定作品的意义。
  (一)定位乐曲基本风格
  在交响乐演奏中,交响乐指挥节奏首先能影响甚至决定作品的基本风格。通常来说,如果一首乐曲的指挥者采取了快节奏方式指挥曲目,那么乐曲的基本风格就会在既有旋律基础上表现出热血、活泼、高亢的态势。如果指挥者采用比较沉稳、和缓、不急不躁的速度方式指挥乐曲,那么交响乐作品最终的风格就会偏向于稳定及内敛质朴。如果指挥者使用了非常和缓的方式指挥曲目,那么一首交响乐作品的风格则会是忧伤或者柔美的。
  在《黄河大合唱》系列作品中,《黄河船夫曲》所表现的是1938年前后中国本土群众受尽苦楚还在坚持前行的现实场景。当观众欣赏交响乐《黄河船夫曲》时,能感受到《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的基本定调,即华夏民族精神是坚忍不拔的,而非软绵绵的;不是十分浮夸激昂的,而是睿智踏实的。此外作为一首劳动号子,由交响乐演奏的《黄河船夫曲》也应具备质朴、粗犷、现实,丝毫不浮夸过激的特点。因此在指挥交响乐《黄河船夫曲》时,指挥者应在不同曲目段落里始终将指挥速度控制在快中速与慢速的基本区间内,并以此有效定位作品的质朴、坚韧、稳健风格。如在对曲目进行前奏切入时,指挥者即应以中慢速引入,并避免使作品观感在开始时就偏离正轨。
  (二)塑造曲目整体结构
  除此以外,在交响乐作品演奏中,乐队指挥者进行的节奏控制还能成功塑造曲目的整体结构。在艺术领域中,任何独立存在或者肩负构成系列作品责任的交响乐曲目本身都拥有自己的结构②。通常单二段式结构、单三段式结构、复式结构,都是单首交响乐曲目常见的结构形式。但在交响乐演奏中,只有当指挥者能通过节奏调整将不同结构段落的速度区别开来时,听众才不容易将曲目的不同部分混淆。一旦指挥者运用了比较一致的速度让乐队合奏不同段落,曲目就会展现出“没有结构”的缺陷,而结构失效问题又会严重影响作品的美感③。
  以《黄河船夫曲》为例,本首曲目具备较为典型的单三段式“A+B+A1”结构特征。在第一乐段演奏时,指挥者需将曲目速度控制为总体中快板,并以此表现曲目中的真实、困苦、沉稳场景特征。
  在曲目第二乐段中,指挥者需将乐队演奏速度控制在慢板到超慢板之间,并以此塑造船夫们休息时疲劳状态和柔软的心境。当交响乐队使用较慢而舒展的歌唱速度表现乐段时,听众就能感受到曲目的第二乐段具备鲜明的舒展、多情、真实情绪。
  在操控第三乐段时,指挥者需以加速方式将乐队演奏速度调整为与第一乐段接近的中板,并以此暗喻在于第二乐段中休息后,曲目里的艺术形象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重新踏上了前进的征程。
  (三)表现乐曲内在精神
  此外在交响乐演奏中,指挥者使用的节奏控制方式还将决定乐曲的内在精神能否被完整表达出来。在交响乐演奏的整部《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肩负着为乐曲奠定现实基调的功用,且需表现华夏群众吃苦耐劳、曾历经困苦磨难、热血依旧、内心依然充满柔情的宝贵精神。可以说《黄河船夫曲》所需要表达的情怀与精神是复杂的,而本首交响乐曲目的艺术特征又是灵动鲜活的。但本首曲目的多种精神,是很难通过三段式结构一成不变的速度和曲目整体速度被完整表达出来的,指挥者需在段落切换、指挥段落内部个别小节时,采用忽快、忽慢、渐慢、渐快的速度去表现曲目的某个精神层面,并且运用留白使听众能有效想象曲目想要传递的意识。举例而言,在曲目进入64小节的全曲第二乐段时,指挥者可使乐队在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中表现出一段长约3到6秒的留白,并通过留白暗示听众,华夏群众在经历磨难的千年历程中,曾对自身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灾难产生反思,汉民族的精神不仅仅是吃苦耐劳的,且还是智慧深沉的。而当第二乐段实现切入后,从64小节开始指挥者需让乐队以渐慢方式进行演奏,以此暗喻曲目中华夏民族内心仍存有柔情的、并没有因灾难对生活麻木的民族性情。   三、在交响乐指挥中进行节奏控制的方式解读——以《黄河船夫曲》为例
  在交响乐指挥过程中,指挥者需不断思考指挥节奏与乐曲表现的关系,并尝试通过正确的节奏方式提升自己所指挥交响乐作品的美感,进而让曲目展现出具备自身艺术审美特点及乐队整体风格的特质。
  (一)令乐曲节奏与曲目精神保持一致
  为实现有效控制曲目节奏的目的,在指挥交响乐演奏之前,指挥者需首先对单首交响乐的精神进行表层与深层的分析,以此从尊重曲目创作者角度紧抓曲目的精神,进而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曲目精神,不会背离曲目精神的指挥节奏④。以《黄河船夫曲》为例,在《黄河大合唱》八首单曲中,本首作品是惟一一篇以中国现实生活与现实人文精神为基础,不能够过度天马星空、过分浪漫或者过分激进有力的单曲。在各个历史时期,华夏民族的人性基调可以是沉重的、可以是有条不紊因此偏于缓慢的,也可以在某些时期以较快的格调出现,但通常不可能是“突飞猛进”、过度快的、大跃进式的。中快速度和慢速结合,能表现中国人外柔内刚的精神世界。而当指挥者以慢速与中快速结合节奏进行指挥时,曲目则能展现出华夏民族内心充满柔情而又不懦弱、能够在关键时刻奋起斗争的特点。但如果指挥者运用了超慢速加急板的方式表现曲目节奏,《黄河船夫曲》的精神就会显得过于激进而不现实。总体上看,在进行乐曲节奏控制时,指挥者需认真分析曲目精神,并为曲目选择合适的节奏表现方式。
  (二)使节奏表现出非规律性变化
  此外在交响乐演奏中,如果指挥者一直使用听众“逻辑内”的思路维持指挥节奏,那么交响乐作品首先不容易吸引听众注意力,其次也容易在艺术性上趋于平庸。因此在进行作品节奏控制时,指挥者需在尊重艺术的前提下,让曲目节奏表现出一些非规律性的变化趋势,以此提升交响乐整体的艺术观感,并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黄河船夫曲》中,指挥者可在控制第95小节开始的第三乐段时,在保持基本的快板速度基础上,使乐队展示出一些留白后忽快、忽慢后留白的部分,以此提升段落的热血风情。在曲目95到97小节以中速演奏后,指挥者可让乐队整体停顿一秒,并在此后以加速方式合奏98到100小节,以此增加作品气势。
  (三)即兴节奏调整的应用
  除以上两点外,在进行现场指挥时,指挥者可根据演出情境、演出地点、季节、听众情况的变化,尝试即兴调整曲目的节奏表现方式,以此让现场演奏作品具备更为个性的效果。如在指挥《黄河船夫曲》的过程中,乐曲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应以中快接慢板的方式进行节奏衔接。但如本首曲目在北京等地国庆日的正式场合进行表现,指挥者也可即兴尝试以快板接超慢板,或中快与急板接中板方式进行表现。
  四、结语
  通过本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交响乐演奏中的一种重要艺术要素,交响乐指挥中的节奏控制,对单部作品的风格定位、结构表现、内在精神表达具备重要意义。而交响乐指挥者又可通过令乐曲节奏与曲目精神保持一致,使节奏表现出非规律性变化趋势,即兴应用节奏变化的方式有效控制自身的指挥节奏,并提升交响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交响乐指挥是一种具备个人意识的实践的艺术,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笔者将更加努力地思考交响乐指挥中节奏控制的可行方式,并争取早日指挥出具备魅力及个性的交响乐作品。
  注释:
  ①孙博特:《浅议交响乐团指挥的作用》,《通俗歌曲》,2015年第4期第2页。
  ②冯辕:《无声的音乐——关于指挥手势的探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③文思隆:《交响乐演奏速度研究》,《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第1-3页。
  ④李鑫:《交响乐演奏中“指挥”角色探析——以<音乐社会学导论>中“指挥”理论为例》,《艺术教育》,2015年第1期第2-3页。
  参考文献:
  [1]文思隆.交响乐演奏速度研究[J].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12,(10).
  [2]李鑫.交响乐演奏中“指挥”角色探析——以《音乐社会学导论》中“指挥”理论为例[J].艺术教育,2015,(01).
  [3]冯辕.无声的音乐——关于指挥手势的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孙博特.浅议交响乐团指挥的作用[J].通俗歌曲,2015,(04).
其他文献
摘要:达斡尔族的民间歌曲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数量众多,它集中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情感、性格与审美情趣。本文记述了著名达斡尔族民族音乐学家杨士清先生学习达斡尔族民歌的经历,同时对达斡尔族民歌的演唱风格、旋律特征加以阐述。  关键词:达斡尔族 杨士清 民歌  民族音乐学家杨士清,又名毕力扬.士清,达斡尔族,曾任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等。1958年毕业
期刊
摘要:歌仔戏自20世紀20年代在台湾宜兰县形成至今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它发源自闽南地区,经由移民传播到台湾。它曲调悠扬,易学易唱,朗朗上口,表演生动,成为闽台两地民众所喜爱的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电视歌仔戏的兴起是歌仔戏发展的里程碑,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促进了歌仔戏创作方式的变化,至今深深影响着歌仔戏的风格。杨丽花歌仔戏是电视歌仔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其艺术特征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加以
期刊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得到全社会的一致关注,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创新等方面也不遗余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盖赖苗族村寨的“跺月亮”,就是其中一项典型的事例。本文旨在通过对苗族“跳月”做历史人类学的梳理,揭示“跳月”与苗族历史文化之关系,同时通过对盖赖苗族的“跺月亮”所生存的文化生态做系统性调查,以期揭示“跺月亮”与其着生的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关
期刊
摘要:钢琴踏板的使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等同于演奏者的"第三只手"。踏板使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演奏的音色、效果、色彩与风格。演奏者应充分了解踏板的意义,掌握好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原貌,展现音乐作品的风格、内涵等内容。本文将介绍钢琴踏板的运用,并对其正确使用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钢琴踏板 迷思 正确使用 建议  中图分类号:J6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立体化演出实践教学”——这是大连艺术学院近一年多(2015年来)以来由学院董事长王贤俊先生着重提出的实践教学理念,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人员来讲,如果不能对其形式与内涵透彻理解掌握的话,将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授课效果的达成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故而,本文中,笔者将会就其中的核心关
期刊
摘要:蒙古文書法是在传统汉字书法影响下,伴随蒙古文字的产生而逐步发展的。白布和是蒙古文书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新作《书法之原》向世人展示了蒙古文书法的全新创作状态,体现了蒙古文书法的自然理念、文化本质和美学追寻。  关键词:蒙古文书法 白布和 《书法之原》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18-03  
期刊
摘要:本文对艺术史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基于中西方学术比较视角,对中国艺术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它律性外向观、自主性内向观两种观念下的中国传统艺术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情况,分析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边界问题,旨在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为相关理论和实践活动做出有效指导。  关键词:中国艺术史 西方学术 多元文化  对中外学术界研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对我国艺术史研究的主要影响,
期刊
摘要:新安画派,在17世纪的中国画坛极为突出,也引来许多专家名人的研究与探索,可谓是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不小的成就。从画法风格到画中气韵,大多数的人都以此为中心展开研究,却极少有人单独去谈论这一画派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在绘画史上脱颖而出的。本文从多种角度,论述分析新安画派形成的几点主要原因,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时代条件下,才形成如此杰出的画派。  关键词:新安画派 形成 传承与文化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电影《七月与安生》讲述了两个女孩林七月和李安生之间的成长故事,诠释了当下女性成长的双重人生。男主苏家明作为被淡化的存在,成为两位女主感情发展的象征性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电影中男女主戏份相当的传统,加强了女主的存在感,继而呈现出双女主的叙事特点。林七月与李安生两人彼此映照:看似乖巧的七月渴望自由、流浪,看似不羁的安生渴望安稳、平淡。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仿佛一个人呈现出的矛盾面和双重性,最终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不例外。近些年,“慕课”“微课”等一系列在线教育的兴起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对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教育的特征性问题以及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以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现代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相结合的新型音乐教育。  关键词:现代教育 后现代教育 互联网教育 慕课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