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体现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变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设想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一、体现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包括:
1.促进全体学生的最佳发展。《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面向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个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育要求面向个体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结合起来,既着眼全体又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的同时实施差异化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能得到最佳的个体发展。
2.注重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基本数学知识的形成,还应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因此,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基础数学知识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养。
3.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掌握并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转变课堂教學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逻辑分析—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明确知识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动地思考、概括、提炼、消化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2.合作性学习。教师和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服从关系,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之目的。与此同时,它能改变传统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和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方式,建立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三动)的时空。
3.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出路。其次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素材。第三要更新习题配置观念,根据“跃而可获”的原则,配置具有梯度性的习题,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变“知识巩固”为“知识发现”。
4.趣味性学习。数学家王元曾说“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应抓住学生“玩”的特性,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把做智力游戏、小发明、小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融入第二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设想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一、体现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包括:
1.促进全体学生的最佳发展。《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面向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个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育要求面向个体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结合起来,既着眼全体又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的同时实施差异化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能得到最佳的个体发展。
2.注重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基本数学知识的形成,还应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因此,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基础数学知识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素养。
3.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掌握并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转变课堂教學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逻辑分析—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明确知识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动地思考、概括、提炼、消化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2.合作性学习。教师和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服从关系,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之目的。与此同时,它能改变传统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和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方式,建立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三动)的时空。
3.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出路。其次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素材。第三要更新习题配置观念,根据“跃而可获”的原则,配置具有梯度性的习题,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变“知识巩固”为“知识发现”。
4.趣味性学习。数学家王元曾说“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应抓住学生“玩”的特性,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把做智力游戏、小发明、小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融入第二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