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分红权激励完善治策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国资委2010年11月颁布了《关于在部分中央企业开展分红权激励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希望此举能充分调动科技和管理骨干的积极性,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加快企业内部改革。从央企改革和员工激励的角度来看,该举措迈出了重要一步,值得肯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
  
  企业带头人更需长期激励
  
  从激励对象来看,该通知指出,中央企业负责人不在激励范围之内,这一点很值得商榷。因为从企业战略来讲,企业负责人正是决定企业大方向的人员。企业从事研发和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明确的战略和长期的投入。如果决策者自身没有被充分激励,他们还是考虑任期内的短期业绩为主,很难想像企业能有长期的研发投入,很难想象他们会很积极推动分红权激励计划。
  这些年,我们看到的一些基本事实是,除了国家指令性的研发计划,如TD-CDMA、航空航天工业、高铁等,目前大量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源自民营企业,如太阳能领域的领先者无锡尚德,通讯设备业的领先者华为技术,电动汽车研发领先者比亚迪,电子商务行业的领先者阿里巴巴,生物基因技术的研发应用领先者华大基因,企业软件研发应用的行业领先者东软等等。央企在这些需要持续大量创新的市场领域鲜有作为。而近两年在创业板上市的150余家中小创业型企业中,央企也是凤毛麟角。
  这不是研发人员不够聪明,不够积极。大部分创业板企业也没给一般员工股权激励。根本的差别还是在企业的所有者、决策者不一样,企业的大脑不一样。这些创新企业的带头人,本身就是创新的带头人,同时也是创新的最大受益者。有了积极创新的带头人,才能在公司从上到下形成创新的文化和氛围。
  通知还指出,激励对象原则上限于核心科研,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许多研究所、科研单位并不缺乏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而是缺乏把科研成果转换为效益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工艺、采购、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将发挥重要作用,而恰恰是他们的价值在传统央企及所属科研院所中得不到足够重视。这些岗位的关键人员一样要被激励,而且要加大激励,否则实验室的样品还是很难走出实验室。技术创新固然有价值所在,然而市场需求引导的技术创新才更能为市场所接受,也才能更能使企业获益。
  
  激励需与风险、约束机制匹配
  
  从激励机制的内容设计来看,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当年税后利润的15%作为分红权激励的总额度,有效期为3年,这也很值得讨论。
  根据国资委2006年9月颁布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用于股权激励的股权额度在股本规模的0.1%-10%之间,不超过公司股本的10%。股东让渡的权益不超过10%。而本次规定15%的税后利润作为分红权的额度,显然是非常高的。而前者股权激励的范围比后者激励的还要宽很多。用于鼓励科技创新的分红权激励应该是一项长期激励机制,尤其是一些大型研发项目周期很长,《通知》规定的有效期为3年,且一次性支付,可以说这最多是一个中短期激励,对长期保留关键人才的效果有限。而一般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有效期为十年,且一般会规定每年行权的最高比例。这样不仅有“金”,还有“手铐”。
  


  更为重要的是,《通知》中提到的“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值额”都是企业运营最终的综合结果指标,公司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对创新本身没有明确任何约束机制,对参与对象也缺乏风险机制。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考核公司真正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达到,既使满足基本条件,分红权比例要大大缩小,甚至取消。有两个指标能较好反应企业创新能力,一个是“新产品毛利率”。这个指标能反应企业新产品的获利能力,鼓励企业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并快速推向市场,获得撇脂定价权,挣取市场第一桶金。第二个是“新产品占总销售收入比例”。这个指标反应的是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公司持续加强对新产品的营销与服务能力。
  对于激励对象,也应该有相应的风险机制,高收益与高风险,高压力对应。如末尾转岗制度,即业绩排名最后的一些人员,应该转离研发或其它关键岗位。分红的收益,可以采取延期支付形式,如期间离职,或参与不合法、不合规活动,剩余的未支付红利将取消。这一机制有利于达到长期保留关键人才的目的。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翘楚——华为公司,其股权激励机制一直为外人津津乐道。其中一个不为人知的核心机制是,大部分高管与核心员工为获得这些股份都是用自己的奖金购买的,奖金不够,还要借钱购买,也即是把自己的家当都放进去了。试想,这样的员工哪有不努力的。只有收益,没有风险和压力,员工仍然容易产生惰性,长期以往会形成既得利益的“沉淀层”。长期缺乏压力和退出机制,是许多国有科研单位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新能力提升需综合手段
  
  从员工激励和人才保留的角度看,计划还应该配合其它管理机制的实施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孤立的实施分红权计划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笔者认为,至少需要考虑从战略,组织与流程,以及综合人才发展与激励等几方面同步进行优化。
  首先,制定清晰的研发战略。根据笔者观察,由于长期的计划体制、课题导向、实验室研发模式等,导致目前大量的央企科研机构都非常缺乏基于自身能力、基于市场研究、基于未来战略发展目标的清晰的中长期研发战略。未来的技术创新在哪?市场需求趋势如何?目标客户在哪里?竞争对手在做什么?我们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计划是什么,需要多少投入?何时需要推出何种产品?研发采取领先策略,还是跟随策略?是完全自主研发,还是合作研发,技术引进,还是外包?这些不清楚,研发的盲目性不可避免。
  


  其次,高效的研发组织与流程。研发组织和流程管理更是许多央企科研机构的短板。“研发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学问。被誉为“大象也能跳舞”的IBM公司,很早就开始改革研发体系,实施多产品同步开发的IPD的研发管理模式,这项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公司,并促进了公司最近20年的大发展。而我们很多所谓的高科技企业,连基本的“市场与技术研究-预研-立项-研发-测试-中试-量产-技术支持”等基础研发流程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项目管理、知识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研发考核机制等更是非常缺乏。再有能力的员工,在一个效率低下的组织中也难以发挥作用。
  再次,有效的综合人才管理机制。研发人才与一般人才有一个明显区别,即研发人员具有较强的兴趣导向和成就意识。对研发人才的激励、发展和保留,应该采取综合激励手段。笔者强烈建议,对于研发人员,首先应该设计高于同级别其他人才的固定工资水平。此外,良好的研发人才培养发展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工作的文化环境也至关重要。之所以微软公司、谷歌公司成为很多年轻IT工程师的梦想,除了报酬比一般企业高出一大截外,这些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灵活的工作时间,简单的人际关系,都是为研发人才特别营造的。在国有高科技企业,尤其应该避免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官僚体系将扼杀所有的创新。
  总而言之,央企分红权试点为探索国有高科技企业的人才激励开启了一扇窗,对试点企业是一个积极的鼓励信号。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这些试点企业和国际国内先进高科技公司的创新能力差距是巨大的,改革任重道远。
  (作者系德勤中国区人力资本咨询总监,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其他文献
话题背景:  随着2011年11月CPI水平达到51%,创下28个月新高,通货膨胀随之发酵为全社会关注的最焦点话题。中国的高通胀不仅是周期性问题,也是结构性问题,当两种因素叠加后,情况变得更为扑朔迷离。但有一点非常明确,高通胀不仅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作为一种事实上的再分配手段,也严重影响着微观企业的盈利波动,冲击着普通民众的财产价值和生活成本。  2010年,曾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形势最复杂的一年,
期刊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信贷政策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在这些工具中,后三个都是数量工具,主要用于调节货币供应量,唯有利率是价格工具,也是威力最大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控制物价方面作用显著。在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利率是最常用的工具。然而,当前CPl不断出现超预期上涨,政府不惜动用临时价格干预政策,却迟迟没有采纳大幅度提高利率的方式来控制物价,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期刊
在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结构深刻变革的当下,作为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广泛共同利益但又存在竞争的中美关系备受关注。中美如何加强理解与合作,承担大国责任,共同应对动荡的全球经济新挑战?岁末年初之际,《董事会》记者在上海专访了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罗伯特·巴罗先生,倾听这位智者的声音。罗伯特·巴罗在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货币理论与政策等领域贡献卓越,被世界经济学界公认为未来
期刊
2010年11月19日,德国大众宣布: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内投资516亿欧元用于促进发展。这些资金将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扩大生产规模、升级生产设备,这项支出为413亿欧元。其中57%(约2354亿欧元)将用在德国本土;二是用于资本化的研发支出,包括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新车型的开发两个方面,这项支出为103亿欧元。大众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将不被纳入到这些投资范围内。大众将在未来五年内向中国的合资企业单独
期刊
现如今,探讨如何适应新环境的文章、书籍等不胜枚举。但奇怪的是,妨碍公司变革的四种最基本的行为“陷阱”,尤其是人为因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四大行为“陷阱”    行为“陷阱”出现的主要目的在于自我保护,防止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以它们在管理层面上是很难被识别的。下面是四种典型的“陷阱”模式。  行为陷阱一:没有设定合理的预期。  公司高管在宣布转变战略方向或设定新的经营目标时,经常会忽视明确
期刊
亚马逊以及Kindle无疑是这次金融危机下的赢家之一。2007年11月,亚马逊大张旗鼓地推出了第一款电子阅读器。2009年2月,随即又推出了另外一款新的加强版的电子阅读器。尽管整个经济大环境都不景气,而亚马逊第一季度盈利却大增24%,这其中有一部分应归功于Kindle。继Kindle之后,一大批效仿者纷纷出现,然而在电子阅读器市场中,占领导地位的依然还是亚马逊。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独特的产品还具有转
期刊
城市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就国企改革看,改革的突破性推进都是在城市这个层面实现的。从企业改革的角度,前几年大概做了三件事: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退出,国有困难企业的政策性关闭破产,建立一个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几项工作实际上是以退出为主要内容,从全国而言已经基本结束,由于各地的进展并不平衡,有些地方还有不少遗留问题。在大规模退出的阶段之后,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到底要做什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做什么
期刊
并购后的整合是跨国并购最重要的部分,它甚至可以决定整桩并购的成败,因此整合的过程需要良好的计划和执行。  在众多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有部分公司凭借周详的计划和谨慎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第一机床厂于2005年并购了德国Waldricn Coburg(WC)公司,WC公司于2008年销售收入翻番,净利润翻两番,同时北京机床厂获得了WC的技术,并进入了德国市场,这得益于并购后整合的良好计划与实施:在
期刊
成功的公共关系再也不足以保护公司声誉不受损了。  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罢,都无法摆脱声誉风险的威胁。无论一切看起来多么顺利——收入不断增加或者新产品红极一时——任何严重的威胁都可能在瞬间毁了公司的声誉,让哪怕最受尊敬的企业陷入泥沼,数年都无法完全恢复元气。环境事故、生产意外、主管失职、金融违规、产品召回,乃至特殊利益集团的网上攻击,现在都已是司空见惯。观之近期对BP、丰田、高盛及其他公司的公开谴责
期刊
“默克在全球64个国家都有相应的业务,感觉每个国家的情况、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中国人说的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以不变的追求创新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应对这种不同。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我们的要求,对在中国的未来我们是有信心的,很乐观的。”    在一些外资跨国巨头“抱怨”中国的投资环境之时,德国默克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柯禄唯(Karl-Ludwig Kley)直言对中国市场很乐观、充满信心,而这种信心来自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