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世纪初,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作为一个飞行员兼作家,在飞翔中体验人生,在写作中探求人的生存真谛。创作于二战期间的一部童话——《小王子》记叙了“我”被困在撒哈拉沙漠时与来自B-612行星的小王子一周的生活经历。其间,小王子讲述了他从家乡出走,途经6个小行星最后到达地球这一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难发现,整个叙述渗透着对人类丧失纯真天性的痛惜,这种痛惜就构成了作品的基调。
简而言之,纯真天性即儿童时期形成的例如善良、真诚、谦虚以及同情弱者与同类等品格。在作者看来,人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凭借的恰是充盈着这种纯真天性的心灵而非眼睛,但多数儿童成人后由于逐渐丧失了“纯真天性”而变得心灵麻木,整天忙碌于一些自认为很重要的事,而漠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所以有时儿童比成人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更能了解生命的意义。就像童话中狐狸所说的,“人类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了解那些无价的事物。他们在商店里购买所有现成的商品,却找不到一家商店可以买到友谊。从此,人类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朋友。”
圣埃克苏佩里对人类丧失纯真天性的痛惜于创作《小王子》之前就已明显表露。在一部名为《风、沙与星星》的哲理小说的尾声中他曾特意描写一位从法国被遣送回国的波兰非法劳工妻子怀中的婴孩:“我俯身注视着这个光洁的前额,这两片可爱的微撅的嘴唇,于是我对自己说:“这是一张音乐家的脸,这是童年的莫扎特,这是有锦绣前程的生命。传奇中的王子跟他没有什么两样,得到保护、关心和培育。以后他做什么不成呢!”
然而,这绝不单是针对人类个体发展而言,而是涵盖了对整个人类文明丧失“纯真天性”的痛惜。纵观历史,不乏血腥杀戮,而身经两次世界大战的作者更是颇有体会。他曾呼吁“我们为什么要彼此憎恨呢?我们在同一个星球上,是同一条船上的水手,我们风雨同舟。如果说文明的冲突可以促进新的总和,这点还有可取的话,文明的相互残杀则是可恶的。”但战争终究不可避免。这不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及人类文明异化的结果吗?
二
进而观之,童话中这一基调的表现,离不开众多富涵象征意味的感性形象(或言意象)。
“小行星”是文中的重要意象。B-612小行星作为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是拥有一切“纯真天性”的小王子的故乡,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小王子所拜访的六个小行星作为一个整体则是人类劣根、贪欲的寄居之所。譬如小王子拜访的第一个星球,居住着一个自认为拥有宇宙间绝对权利的国王,这个小行星就是人生中无限膨胀之权利欲的居所。文本对小王子在六个星球上的游历这一部分描写得很有特色,以“小王子”的视角出发,借用夸张手法,使人类劣根、贪欲在六个小行星上更加具体化、极端化,并与小王子的“纯真天性”形成强烈对比。
作为背景,“沙漠”意象不容忽视。《小王子》创作之时,世界正弥漫着战火硝烟,人类相互残杀,只有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以至人类文明尚未涉足的沙漠,还保有一份纯净,只有它才能成为人类与外界沟通的介质。于是“我”与小王子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这里相遇了,这种相遇实是异化人性与理想人性的碰撞。也只有在“沙漠”——远离尘嚣的独特空间里,人性的碰撞才能激发人类更为深刻的自省。然而,生存环境恶劣的沙漠向人提出警示的同时又寄托了一线希望。作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兴起、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被异化,精神世界变成了一片沙漠,在这片沙漠中,人们“没有根,因而也生活得很艰苦。”不改变现状,人类文明必将自我毁灭。而小王子的到来,给荒凉的沙漠带来一丝生机,作者正是希望小王子的“纯真天性”这朵精神之花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精神沙漠”中扎根绽放、繁衍生息。
众所周知,作家的创造冲动来自内心深处,“我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能找到的永远只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发明了我们据以判断作品的规则,我们在作品里认出来的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爱情和我们的欢乐。”《小王子》即可视为圣埃克苏佩里同世界接触时直接感受的佐证,小王子的经历就是作者的情感经历,小王子就是作者的化身。法国战败后,圣埃克苏佩里只身流亡美国,把妻子留在了法西斯铁蹄践踏下的祖国。文本多处显然隐喻他与妻子康素爱罗的聚散离合。小王子曾深情地说“我得对我的花儿负责,它是那么脆弱,又那么天真。”决定离开他的星球时却又挂念他的玫瑰会不会被“绵羊”吃掉。因此从“小王子”就能窥探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其一,小王子带有作者童年的影子,其纯真天性也正是他所极力赞美的完整人性,以此建构起人的全面主体价值,创造出小王子——与异化相抗衡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典型。其二,小王子的孤独忧郁也是作者现实中的境遇。他意识到人是自由的,没有先天价值存在,必须自由选择,所以人处于孤独境地,且未来是自己创造的,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意识到这点,选择时就会陷入忧虑。小王子离开他深爱的玫瑰来到地球后,狐狸教会他“对于被你驯服的对象,你永远负有责任。你必须对你的那朵玫瑰负责。”必须独自对是否回去负责作出自由选择时他感到了孤独。同时他又意识到一旦选择就必须负责,所以他又是充满忧虑的。小王子最终选择回去。现实世界中圣埃克苏佩里面对人的异化地认识到这是人类世代不断,自由选择的积淀结果,人类塑造了自己,对此便负有责任,必须有所行动,基于异化现实做出选择:或屈服或超越。选择时孤独无依,在选择过程中又意识到一旦选择就必须负责,作者感到了这种忧虑,最终选择了超越,即用文字揭露异化,改变社会。
作者正是凭借上述意象,以童话形式阐明了他的人生哲理。
首先,他崇尚行动。认为“人类的生命固然是无价之宝,但是我们总是要行动,总是要有所作为……只有行进中的事情才有意义。” 小王子正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呈现出生命的意义。在第五个星球上居住着一名点灯人,不停地点灯熄灯,小王子说“这人也许有点荒唐,但总比那个国王、酒鬼、自大狂和实业家好多了。起码,他的工作还算有意义。每当他点燃那盏路灯时,仿佛他就为一颗星星或一朵花儿带来了生命;而当他熄灭灯火时,似乎也就让花儿和星星睡去。”所以人应着眼于每个短暂的瞬间,通过行动呈现存在意义。而人总是在选就之中,“当人在投出自己,把自己消融于自己之外的时候,他就造成了自己的存在。”只有经常超越自己,生命的意义才会被呈现。就像坐在奔驰的列车上朝后看的人,在随列车不断前进时,他也看到了自己行进的轨迹。圣埃克苏佩里,作为一个飞行员,不畏艰险,坚持惊险的飞行;作为一个法国人,在祖国陷入战火时不顾安危,最终牺牲;作为一个作家,坚持用笔揭露异化。他所崇尚并实践的正是一种行动。
其次,文本涉及一个重要主题:爱。强调了一个常被忽视的行为——“驯服”,揭示出“爱是一种责任”。
驯服即建立关系。狐狸对小王子解释道:“一旦你驯服了我,我们就相互依赖了。在我眼里,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你来说,我也是世上唯一的”“那是多么美妙的事呀!面对金色的麦田,我会想起你。而我,也会爱上倾听麦浪翻滚的声音”只有驯服,才值得花时间去了解,爱就是一种驯服,有了爱世界才变得美好。“要是你爱上一朵长在某颗星星上的花儿,那么,你在夜里凝望星空时就会觉得非常温馨。满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而小王子决心离开地球时,曾说“我的星星只是群星之一。你就因此会喜欢看天空中的每一颗星……它们也都可能成为你的朋友。”正是“驯服”这个对人心灵有着重大意义的行为正在被忽视,人与人之间也被异化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爱是一种责任。小王子也常说“我必须对我的那朵玫瑰负责。”因为爱作为一种驯服,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所以必须负责。而圣埃克苏佩里出于对康素爱罗、对祖国、乃至对全人类的爱,表现出的对康素爱罗的挂念,对祖国安危的忧虑,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注,正是对“爱是一种责任”的最好诠释。
最后,小王子用行动表明幸福在于责任的承担之中。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选择实现幸福的方式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样,承担责任时想到因此可能会实现你的幸福,那么这时你就是幸福的。就像小王子决定回到他的玫瑰身边时,他选择了死亡,认为死亡是回去的最佳途径,所以当面临死亡时,他感到的并不是恐惧,而是无比的幸福。对他来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幸福的开端。圣埃克苏佩里处身于当时,反法西斯和反对人的异化就是他的责任。这种责任的承担无疑是充满危险的,而就是在承担之中,他与小王子一样找到了幸福。
三
圣埃克苏佩里作为二战期间的一个作家,在纳粹统治下,每个人随时都有被捕受刑被处死的可能。顶得住严刑拷打,就是人人敬仰的英雄;如果屈服,就成为万众唾骂的叛徒。圣埃克苏佩里这一代人就这样发现了自己的历史层面。《小王子》对此也有所体现。当“我”向小王子提议可以拴住绵羊以防跑丢时,他略带伤感地说:“随它一直往前走吧!谁都不可能走得很远的。”作家意识到由于历史局限即身处异化社会,现实不允许他们像理想中那样生活,如果找不到突破的办法就不能生活。这样便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学说,在启迪人们了解自己处境的同时,也提供实际的生活方式,即提倡一种建设文学。而建设文学又要求作家介入生活,保卫自由。努力向他人揭示世界,尤其是揭示人,以便使人们能够负起他们的全部责任,改变围绕着他的生活境遇,这才是实现人类自由的唯一方法。《小王子》的作者就是用文字向全人类揭露了人自身的异化,希望人类能够反思并改变这种境遇,从而实现人的自由。
另一方面,想要实现上述要求,光靠作家的创作行为是不够的,因为“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想象出来的对象,只有在作者与读者的联合努力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而阅读是一个自由的行为,作者只有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才能使其协同创造作品,所以“任何文学都是一项召唤”,题材只有一个即自由。作者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读者,应该让读者从作品中主人公的自由感受到自己的自由,从而承认作家的自由。
具体到《小王子》,文本对小王子的描述从“我”的视角出发,用第三人称“他”称呼,把小王子作为一个客体,而作家存在于作品中只是作为一个同谋,充当其中一个角色,而不是在作品之外作为全知全能的见证人。所谓“全知全能的见证人”是指作家创作作品就像上帝创造万物一样,他对自己的小说世界拥有全知全能的力量,可以随意给笔下的所有人物安排命运,甚至让读者认为这是一种宿命力量,让读者猜到“主人公未来的行动已被他的遗传因素,被社会影响或某一其它机制所预先规定。”而“作家作为一个同谋”则完全不同,作家置身于自己的作品中,作为与其他人物平等的一个角色“我”,与他人一样不知事情将会怎样进行。他没有任何权力对人物作出绝对的判决。其笔下的人物是完全自由的,有着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意识,进行自由的选择。文中作者对小王子从来不是全知的,他只知道“我”所见所闻所感的那个“小王子”,书中描写的小王子在见到“我”之前的那些经历也不是作者直叙出来的,而是由小王子对“我”的讲述展现出来的。“他”没有讲述的,作者是不知道的。同样,读者也只能透过“我”来感受小王子而不能直接跳进“小王子”的内心世界,也不能预测小王子未来的行动而只能与他一起等待他的行为,因为他是自由的,从而又承认了作者的自由,作者就达到了召唤读者的自由协同创造作品的目的。
当然,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小王子》,笔者仅从文本是对读者自由的召唤这一维度进行解读。就像弗洛斯特在《没去走的路》中所说的一样,“在林中岔成两条路的路口,我选择了一条足迹比较少地走,而一切差别由此而生。”
20世纪初,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作为一个飞行员兼作家,在飞翔中体验人生,在写作中探求人的生存真谛。创作于二战期间的一部童话——《小王子》记叙了“我”被困在撒哈拉沙漠时与来自B-612行星的小王子一周的生活经历。其间,小王子讲述了他从家乡出走,途经6个小行星最后到达地球这一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难发现,整个叙述渗透着对人类丧失纯真天性的痛惜,这种痛惜就构成了作品的基调。
简而言之,纯真天性即儿童时期形成的例如善良、真诚、谦虚以及同情弱者与同类等品格。在作者看来,人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凭借的恰是充盈着这种纯真天性的心灵而非眼睛,但多数儿童成人后由于逐渐丧失了“纯真天性”而变得心灵麻木,整天忙碌于一些自认为很重要的事,而漠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所以有时儿童比成人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更能了解生命的意义。就像童话中狐狸所说的,“人类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了解那些无价的事物。他们在商店里购买所有现成的商品,却找不到一家商店可以买到友谊。从此,人类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朋友。”
圣埃克苏佩里对人类丧失纯真天性的痛惜于创作《小王子》之前就已明显表露。在一部名为《风、沙与星星》的哲理小说的尾声中他曾特意描写一位从法国被遣送回国的波兰非法劳工妻子怀中的婴孩:“我俯身注视着这个光洁的前额,这两片可爱的微撅的嘴唇,于是我对自己说:“这是一张音乐家的脸,这是童年的莫扎特,这是有锦绣前程的生命。传奇中的王子跟他没有什么两样,得到保护、关心和培育。以后他做什么不成呢!”
然而,这绝不单是针对人类个体发展而言,而是涵盖了对整个人类文明丧失“纯真天性”的痛惜。纵观历史,不乏血腥杀戮,而身经两次世界大战的作者更是颇有体会。他曾呼吁“我们为什么要彼此憎恨呢?我们在同一个星球上,是同一条船上的水手,我们风雨同舟。如果说文明的冲突可以促进新的总和,这点还有可取的话,文明的相互残杀则是可恶的。”但战争终究不可避免。这不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及人类文明异化的结果吗?
二
进而观之,童话中这一基调的表现,离不开众多富涵象征意味的感性形象(或言意象)。
“小行星”是文中的重要意象。B-612小行星作为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是拥有一切“纯真天性”的小王子的故乡,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小王子所拜访的六个小行星作为一个整体则是人类劣根、贪欲的寄居之所。譬如小王子拜访的第一个星球,居住着一个自认为拥有宇宙间绝对权利的国王,这个小行星就是人生中无限膨胀之权利欲的居所。文本对小王子在六个星球上的游历这一部分描写得很有特色,以“小王子”的视角出发,借用夸张手法,使人类劣根、贪欲在六个小行星上更加具体化、极端化,并与小王子的“纯真天性”形成强烈对比。
作为背景,“沙漠”意象不容忽视。《小王子》创作之时,世界正弥漫着战火硝烟,人类相互残杀,只有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以至人类文明尚未涉足的沙漠,还保有一份纯净,只有它才能成为人类与外界沟通的介质。于是“我”与小王子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这里相遇了,这种相遇实是异化人性与理想人性的碰撞。也只有在“沙漠”——远离尘嚣的独特空间里,人性的碰撞才能激发人类更为深刻的自省。然而,生存环境恶劣的沙漠向人提出警示的同时又寄托了一线希望。作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兴起、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被异化,精神世界变成了一片沙漠,在这片沙漠中,人们“没有根,因而也生活得很艰苦。”不改变现状,人类文明必将自我毁灭。而小王子的到来,给荒凉的沙漠带来一丝生机,作者正是希望小王子的“纯真天性”这朵精神之花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精神沙漠”中扎根绽放、繁衍生息。
众所周知,作家的创造冲动来自内心深处,“我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能找到的永远只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发明了我们据以判断作品的规则,我们在作品里认出来的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爱情和我们的欢乐。”《小王子》即可视为圣埃克苏佩里同世界接触时直接感受的佐证,小王子的经历就是作者的情感经历,小王子就是作者的化身。法国战败后,圣埃克苏佩里只身流亡美国,把妻子留在了法西斯铁蹄践踏下的祖国。文本多处显然隐喻他与妻子康素爱罗的聚散离合。小王子曾深情地说“我得对我的花儿负责,它是那么脆弱,又那么天真。”决定离开他的星球时却又挂念他的玫瑰会不会被“绵羊”吃掉。因此从“小王子”就能窥探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其一,小王子带有作者童年的影子,其纯真天性也正是他所极力赞美的完整人性,以此建构起人的全面主体价值,创造出小王子——与异化相抗衡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典型。其二,小王子的孤独忧郁也是作者现实中的境遇。他意识到人是自由的,没有先天价值存在,必须自由选择,所以人处于孤独境地,且未来是自己创造的,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意识到这点,选择时就会陷入忧虑。小王子离开他深爱的玫瑰来到地球后,狐狸教会他“对于被你驯服的对象,你永远负有责任。你必须对你的那朵玫瑰负责。”必须独自对是否回去负责作出自由选择时他感到了孤独。同时他又意识到一旦选择就必须负责,所以他又是充满忧虑的。小王子最终选择回去。现实世界中圣埃克苏佩里面对人的异化地认识到这是人类世代不断,自由选择的积淀结果,人类塑造了自己,对此便负有责任,必须有所行动,基于异化现实做出选择:或屈服或超越。选择时孤独无依,在选择过程中又意识到一旦选择就必须负责,作者感到了这种忧虑,最终选择了超越,即用文字揭露异化,改变社会。
作者正是凭借上述意象,以童话形式阐明了他的人生哲理。
首先,他崇尚行动。认为“人类的生命固然是无价之宝,但是我们总是要行动,总是要有所作为……只有行进中的事情才有意义。” 小王子正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呈现出生命的意义。在第五个星球上居住着一名点灯人,不停地点灯熄灯,小王子说“这人也许有点荒唐,但总比那个国王、酒鬼、自大狂和实业家好多了。起码,他的工作还算有意义。每当他点燃那盏路灯时,仿佛他就为一颗星星或一朵花儿带来了生命;而当他熄灭灯火时,似乎也就让花儿和星星睡去。”所以人应着眼于每个短暂的瞬间,通过行动呈现存在意义。而人总是在选就之中,“当人在投出自己,把自己消融于自己之外的时候,他就造成了自己的存在。”只有经常超越自己,生命的意义才会被呈现。就像坐在奔驰的列车上朝后看的人,在随列车不断前进时,他也看到了自己行进的轨迹。圣埃克苏佩里,作为一个飞行员,不畏艰险,坚持惊险的飞行;作为一个法国人,在祖国陷入战火时不顾安危,最终牺牲;作为一个作家,坚持用笔揭露异化。他所崇尚并实践的正是一种行动。
其次,文本涉及一个重要主题:爱。强调了一个常被忽视的行为——“驯服”,揭示出“爱是一种责任”。
驯服即建立关系。狐狸对小王子解释道:“一旦你驯服了我,我们就相互依赖了。在我眼里,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你来说,我也是世上唯一的”“那是多么美妙的事呀!面对金色的麦田,我会想起你。而我,也会爱上倾听麦浪翻滚的声音”只有驯服,才值得花时间去了解,爱就是一种驯服,有了爱世界才变得美好。“要是你爱上一朵长在某颗星星上的花儿,那么,你在夜里凝望星空时就会觉得非常温馨。满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而小王子决心离开地球时,曾说“我的星星只是群星之一。你就因此会喜欢看天空中的每一颗星……它们也都可能成为你的朋友。”正是“驯服”这个对人心灵有着重大意义的行为正在被忽视,人与人之间也被异化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爱是一种责任。小王子也常说“我必须对我的那朵玫瑰负责。”因为爱作为一种驯服,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所以必须负责。而圣埃克苏佩里出于对康素爱罗、对祖国、乃至对全人类的爱,表现出的对康素爱罗的挂念,对祖国安危的忧虑,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注,正是对“爱是一种责任”的最好诠释。
最后,小王子用行动表明幸福在于责任的承担之中。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选择实现幸福的方式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样,承担责任时想到因此可能会实现你的幸福,那么这时你就是幸福的。就像小王子决定回到他的玫瑰身边时,他选择了死亡,认为死亡是回去的最佳途径,所以当面临死亡时,他感到的并不是恐惧,而是无比的幸福。对他来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幸福的开端。圣埃克苏佩里处身于当时,反法西斯和反对人的异化就是他的责任。这种责任的承担无疑是充满危险的,而就是在承担之中,他与小王子一样找到了幸福。
三
圣埃克苏佩里作为二战期间的一个作家,在纳粹统治下,每个人随时都有被捕受刑被处死的可能。顶得住严刑拷打,就是人人敬仰的英雄;如果屈服,就成为万众唾骂的叛徒。圣埃克苏佩里这一代人就这样发现了自己的历史层面。《小王子》对此也有所体现。当“我”向小王子提议可以拴住绵羊以防跑丢时,他略带伤感地说:“随它一直往前走吧!谁都不可能走得很远的。”作家意识到由于历史局限即身处异化社会,现实不允许他们像理想中那样生活,如果找不到突破的办法就不能生活。这样便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学说,在启迪人们了解自己处境的同时,也提供实际的生活方式,即提倡一种建设文学。而建设文学又要求作家介入生活,保卫自由。努力向他人揭示世界,尤其是揭示人,以便使人们能够负起他们的全部责任,改变围绕着他的生活境遇,这才是实现人类自由的唯一方法。《小王子》的作者就是用文字向全人类揭露了人自身的异化,希望人类能够反思并改变这种境遇,从而实现人的自由。
另一方面,想要实现上述要求,光靠作家的创作行为是不够的,因为“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想象出来的对象,只有在作者与读者的联合努力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而阅读是一个自由的行为,作者只有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才能使其协同创造作品,所以“任何文学都是一项召唤”,题材只有一个即自由。作者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读者,应该让读者从作品中主人公的自由感受到自己的自由,从而承认作家的自由。
具体到《小王子》,文本对小王子的描述从“我”的视角出发,用第三人称“他”称呼,把小王子作为一个客体,而作家存在于作品中只是作为一个同谋,充当其中一个角色,而不是在作品之外作为全知全能的见证人。所谓“全知全能的见证人”是指作家创作作品就像上帝创造万物一样,他对自己的小说世界拥有全知全能的力量,可以随意给笔下的所有人物安排命运,甚至让读者认为这是一种宿命力量,让读者猜到“主人公未来的行动已被他的遗传因素,被社会影响或某一其它机制所预先规定。”而“作家作为一个同谋”则完全不同,作家置身于自己的作品中,作为与其他人物平等的一个角色“我”,与他人一样不知事情将会怎样进行。他没有任何权力对人物作出绝对的判决。其笔下的人物是完全自由的,有着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意识,进行自由的选择。文中作者对小王子从来不是全知的,他只知道“我”所见所闻所感的那个“小王子”,书中描写的小王子在见到“我”之前的那些经历也不是作者直叙出来的,而是由小王子对“我”的讲述展现出来的。“他”没有讲述的,作者是不知道的。同样,读者也只能透过“我”来感受小王子而不能直接跳进“小王子”的内心世界,也不能预测小王子未来的行动而只能与他一起等待他的行为,因为他是自由的,从而又承认了作者的自由,作者就达到了召唤读者的自由协同创造作品的目的。
当然,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小王子》,笔者仅从文本是对读者自由的召唤这一维度进行解读。就像弗洛斯特在《没去走的路》中所说的一样,“在林中岔成两条路的路口,我选择了一条足迹比较少地走,而一切差别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