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多少教育界仁人志士一直在提倡或者是一直在做着“分层教学”之事。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更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分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应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从本质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从本质上承认并尊重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又利用这种差异使教学活动得到了优化。因为学生个体会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等因素而有着不同的个性品质和学习品质。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要素的有效整合,是师生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一种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这样一种双边互动的认知过程中,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体观呢?
一、正面差异,实施有效分层。
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由于各自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生理基础、生活经历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并且还要从心理上接受它,正确对待它,从而研究并利用它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素质教育的教学主体观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本”的模式。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发展的、有个性的个体。“分层教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施教对象认真地研究,然后把它们有效的分层并因材施教。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调查问卷和评价卡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及相关理论,将学生分成A、B、C、D四类。A类:基础知识好、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佳;B类:基础知识较好、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效果不佳;C类:基础知识较不好、学习效果不佳、但学习兴趣较高;D类:基础知识不好、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兴趣不高。当然,学生的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各种情况的变化,学生的分类肯定要随之变化。
二、分析差异,确立分层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多是教师以《大纲》、《考纲》为依据,以教参、教材为根本,往往仅是考虑一个阶段(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而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则要求把“教”与“学”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研究它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及运动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的、又是怎样促使学生大面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分层教学”确立的教学目标,要考虑同一阶段学生个体在同一课堂的差异因素,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注意帮助开发每位学生个体的智力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故此,我们提出:所有英语教师在现有的班级内,一定要针对英语科的学科特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征,确立相应的教学分层目标、预习分层目标和分类指导方法。努力做到:学习的一致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各种事务,遵循“下保上不封”的原则(保证基础学生达标、中等学生向上层分化、优秀学生超前学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而体味成功。
三、研究差异,制定计划和教案。
教学目标的不同,就决定了教学计划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研究相应的学法;一定要研究教材,研究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教法,研究如何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从而合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应该说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本保证。
我们的做法是设定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以基础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同时,适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第二层是针对中等学生而言。重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广度、深度和创新精神,力促他们走向优生。第三层以发展优生为主要目的。许多时候,他们是同学羡慕的对象,是教师的娇子,是班级的财富。对于他们,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鉴别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品质。
四、检验分层,确保因材施教。
教学效果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内容之一,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课堂练习是当堂消化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根本保证;阶段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但是,试题难度若整齐划一,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题量太多,可能会使部分学生畏而不前;题量太少,又会让少部分优秀学生“吃不饱”而兴趣大减。而因材施教,分层检测则可以通过矫正、调节、互助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达到分层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于练习和测试,我们也设定了三个对应的层次:第一层为基础练习。主要以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宗旨,还可以视情况降低难度;第二层为综合练习。把所学过的知识适当进行整合,原则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增加少许自学的比重。第三层为提高练习。旨在发挥学生的潜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这类题目既有所学知识的迁移,又有学过知识的综合。
检测结果(考试分数)可以说是老师和学生都很关注的事情。掌握得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充分尊重所有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不以分数论英雄。多一些关爱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讽刺;注意把评价的甄别功能与激励功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五、促进分层,搞好评估调整。
分层是为了所有学生更好的学习,为了每位学生各自的提高和共同的进步。但是,分层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分层要遵循多样性和动态性的原则。既可以有一级指标,也可以有多项指标,决不能一划而定终身。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成绩、问卷调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原有的学生分层进行阶段性或随机性的调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这也应是我们期待和追求的教学效果。我们要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人尽其材,各有所得。
“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应该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要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务必在备课、上课、辅导、评估等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明确分层次的要求和目标。调动全体、立足个体,使后进者有希望,优胜者有目标。构建一种“比学赶帮、人人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必要的教学素养,都能够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正面差异,实施有效分层。
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由于各自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生理基础、生活经历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并且还要从心理上接受它,正确对待它,从而研究并利用它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素质教育的教学主体观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本”的模式。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发展的、有个性的个体。“分层教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施教对象认真地研究,然后把它们有效的分层并因材施教。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调查问卷和评价卡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及相关理论,将学生分成A、B、C、D四类。A类:基础知识好、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佳;B类:基础知识较好、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效果不佳;C类:基础知识较不好、学习效果不佳、但学习兴趣较高;D类:基础知识不好、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兴趣不高。当然,学生的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各种情况的变化,学生的分类肯定要随之变化。
二、分析差异,确立分层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多是教师以《大纲》、《考纲》为依据,以教参、教材为根本,往往仅是考虑一个阶段(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而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则要求把“教”与“学”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研究它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及运动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的、又是怎样促使学生大面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分层教学”确立的教学目标,要考虑同一阶段学生个体在同一课堂的差异因素,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注意帮助开发每位学生个体的智力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故此,我们提出:所有英语教师在现有的班级内,一定要针对英语科的学科特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征,确立相应的教学分层目标、预习分层目标和分类指导方法。努力做到:学习的一致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各种事务,遵循“下保上不封”的原则(保证基础学生达标、中等学生向上层分化、优秀学生超前学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而体味成功。
三、研究差异,制定计划和教案。
教学目标的不同,就决定了教学计划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研究相应的学法;一定要研究教材,研究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教法,研究如何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从而合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应该说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本保证。
我们的做法是设定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以基础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同时,适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第二层是针对中等学生而言。重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广度、深度和创新精神,力促他们走向优生。第三层以发展优生为主要目的。许多时候,他们是同学羡慕的对象,是教师的娇子,是班级的财富。对于他们,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鉴别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品质。
四、检验分层,确保因材施教。
教学效果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内容之一,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课堂练习是当堂消化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根本保证;阶段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但是,试题难度若整齐划一,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题量太多,可能会使部分学生畏而不前;题量太少,又会让少部分优秀学生“吃不饱”而兴趣大减。而因材施教,分层检测则可以通过矫正、调节、互助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达到分层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于练习和测试,我们也设定了三个对应的层次:第一层为基础练习。主要以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宗旨,还可以视情况降低难度;第二层为综合练习。把所学过的知识适当进行整合,原则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增加少许自学的比重。第三层为提高练习。旨在发挥学生的潜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这类题目既有所学知识的迁移,又有学过知识的综合。
检测结果(考试分数)可以说是老师和学生都很关注的事情。掌握得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充分尊重所有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不以分数论英雄。多一些关爱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讽刺;注意把评价的甄别功能与激励功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五、促进分层,搞好评估调整。
分层是为了所有学生更好的学习,为了每位学生各自的提高和共同的进步。但是,分层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分层要遵循多样性和动态性的原则。既可以有一级指标,也可以有多项指标,决不能一划而定终身。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成绩、问卷调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原有的学生分层进行阶段性或随机性的调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这也应是我们期待和追求的教学效果。我们要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人尽其材,各有所得。
“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应该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要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务必在备课、上课、辅导、评估等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明确分层次的要求和目标。调动全体、立足个体,使后进者有希望,优胜者有目标。构建一种“比学赶帮、人人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必要的教学素养,都能够全面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