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构建高效优质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发展,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也是教师永恒追求的最高智慧。
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驱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在平时,教师该如何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践行“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促进课堂教学日臻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呢?
一、 转变“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其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换言之,在高效课堂中,学习方法的传授重于知识的传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布鲁姆认为:高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而不能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具体到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观察、测量、记录、表格化、表征性抽象等方法的教育。在教授学科知识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认识过程,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科学认识过程,建立和形成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形成既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进行“燃烧的条件”探究活动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如下实验过程:
(一)分别进行三步实验操作:1. 在盛有开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块白磷,烧杯上放一块铜片,铜片两端分别放上白磷和红磷;2. 取下铜片,用酒精灯加热放有红磷的地方;3. 用导气管向开水中的白磷吹入空气。(二)根据实验的现象及记录的结果,抽象概括出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与空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三)应用以上结论讨论灭火的原理。
通过这个例子的探究过程引导学习,学生就能体会到科学的认识过程是“感性(实验)→理性(通过实验记录抽象出来的结论)→应用(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比如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测定方法、实验条件控制方法、记录方法、表征性科学抽象方法等,通过方法的教学,使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录音机”“记录员”,而真正成长为“学习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完成“授之以渔”的工作。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创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爱默生曾说:“当今世界的文盲不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仅靠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二、 转变“呆板沉闷”的教学方式为“生动愉悦”的教学方式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呆板沉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发挥科学实验的魅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自然的一个窗口。初中教材中安排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选做实验,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形象、直观、鲜明、生动的实验来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直观的实验能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抓住科学“学以致用”的知识特征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适时联系实际,走进生活中的科学,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认知与应用水平。科学知识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只要抓住科学“学以致用”的知识特征,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科学知识处处存在,如人们利用电磁感应制造发电机,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造电灯、电烙铁、电炉、电熨斗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生动愉悦的教学语言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干巴巴,再生动的教学内容,学生也会学得索然无味。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初中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的心理,引入一些成语典故吸引住学生。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导入平面镜,从“凿壁偷光”的故事说到光的直线传播,从“曹冲称象”的故事讲到阿基米德原理等。通过这些小故事,整个课堂的教学就不会枯燥乏味,而会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利用学科优势发挥实验魅力,学以致用联系生产生活,引用成语典故,都是为了转变呆板沉闷的教学方式为生动愉悦的教学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培养审美情操,促进素质教育大发展。
三、 转变“和盘托出”的教学方式为“假设实证”的教学方式
真正的高效课堂并不是教师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一步到位、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而是要讲究学习时效、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探究。高效课堂要求培养出能科学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假设并能验证假设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类比—设想—再设想—抽象概括,实验—设想—再设想—再实验”的假设验证过程,要能够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作深入地思考,扮演好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概念教学,我们应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对法则、性质、定理和定律,我们应通过假设验证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对公式的推导,我们应让学生大胆推测假设,然后再动手操作,试着推导,以求得实证。总之,对于疑难的尤其是重要的概念、定律、公式的教学,我们要“放慢镜头”,切忌一步到位,和盘托出。这样,通过对重、难点的专向探究,我们可以促进和拓展对现有课本知识的学习,达到重点知识的深层理解,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这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授“电压”概念时,由于知识抽象,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的某些相似性,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大家对电压这一概念进行大胆推测假设,然后对照课本来验证推测假设的对错,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并采用放慢镜头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电压这个重要的概念。再如,在做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实验过程中曾出现通入二氧化碳到澄清石灰水中后澄清的石灰水并没有按常规变浑浊的现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显得手足无措,笔者及时引导他们自己分析实验失败可能出现的原因,然后再让他们动手验证一下想法,而不是单纯地告诉他们结果。这是本着科学认知规律引导他们对待问题的科学方法:实验—设想—再设想—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总结的原因有:1. 石灰水变质;2. 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太长;3. 试管没有洗刷干净,里面可能存在酸;4. 用的盐酸浓度太大;5. 反应太剧烈,致使二氧化碳与溶液一起进入试管,所以看不到沉淀。他们设计的实验为:1. 重新配置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2. 二氧化碳通入的时间缩短,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3. 将试管洗刷干净,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4. 将盐酸稀释后,再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5. 控制反应速度,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假设验证不是速效速成,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假设验证充分地稀释还原,充分展开,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步一个脚印,防止出现知识断层而造成认知缺陷。只有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不至于是一潭死水,才是牢固的,也才能灵活运用。
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是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打造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转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转变“呆板沉闷”为“生动愉悦”的教学方式,转变“和盘托出”为“假设实证”的教学方式,并将多种教学方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驱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在平时,教师该如何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践行“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促进课堂教学日臻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呢?
一、 转变“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其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换言之,在高效课堂中,学习方法的传授重于知识的传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布鲁姆认为:高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而不能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具体到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观察、测量、记录、表格化、表征性抽象等方法的教育。在教授学科知识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认识过程,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科学认识过程,建立和形成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形成既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例如,在进行“燃烧的条件”探究活动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如下实验过程:
(一)分别进行三步实验操作:1. 在盛有开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块白磷,烧杯上放一块铜片,铜片两端分别放上白磷和红磷;2. 取下铜片,用酒精灯加热放有红磷的地方;3. 用导气管向开水中的白磷吹入空气。(二)根据实验的现象及记录的结果,抽象概括出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与空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三)应用以上结论讨论灭火的原理。
通过这个例子的探究过程引导学习,学生就能体会到科学的认识过程是“感性(实验)→理性(通过实验记录抽象出来的结论)→应用(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比如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测定方法、实验条件控制方法、记录方法、表征性科学抽象方法等,通过方法的教学,使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录音机”“记录员”,而真正成长为“学习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完成“授之以渔”的工作。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创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爱默生曾说:“当今世界的文盲不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仅靠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二、 转变“呆板沉闷”的教学方式为“生动愉悦”的教学方式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呆板沉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发挥科学实验的魅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自然的一个窗口。初中教材中安排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选做实验,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形象、直观、鲜明、生动的实验来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直观的实验能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抓住科学“学以致用”的知识特征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适时联系实际,走进生活中的科学,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认知与应用水平。科学知识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只要抓住科学“学以致用”的知识特征,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科学知识处处存在,如人们利用电磁感应制造发电机,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造电灯、电烙铁、电炉、电熨斗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生动愉悦的教学语言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干巴巴,再生动的教学内容,学生也会学得索然无味。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初中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的心理,引入一些成语典故吸引住学生。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导入平面镜,从“凿壁偷光”的故事说到光的直线传播,从“曹冲称象”的故事讲到阿基米德原理等。通过这些小故事,整个课堂的教学就不会枯燥乏味,而会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利用学科优势发挥实验魅力,学以致用联系生产生活,引用成语典故,都是为了转变呆板沉闷的教学方式为生动愉悦的教学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培养审美情操,促进素质教育大发展。
三、 转变“和盘托出”的教学方式为“假设实证”的教学方式
真正的高效课堂并不是教师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一步到位、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而是要讲究学习时效、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探究。高效课堂要求培养出能科学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假设并能验证假设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类比—设想—再设想—抽象概括,实验—设想—再设想—再实验”的假设验证过程,要能够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作深入地思考,扮演好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概念教学,我们应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对法则、性质、定理和定律,我们应通过假设验证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对公式的推导,我们应让学生大胆推测假设,然后再动手操作,试着推导,以求得实证。总之,对于疑难的尤其是重要的概念、定律、公式的教学,我们要“放慢镜头”,切忌一步到位,和盘托出。这样,通过对重、难点的专向探究,我们可以促进和拓展对现有课本知识的学习,达到重点知识的深层理解,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这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授“电压”概念时,由于知识抽象,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的某些相似性,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大家对电压这一概念进行大胆推测假设,然后对照课本来验证推测假设的对错,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并采用放慢镜头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电压这个重要的概念。再如,在做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实验过程中曾出现通入二氧化碳到澄清石灰水中后澄清的石灰水并没有按常规变浑浊的现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显得手足无措,笔者及时引导他们自己分析实验失败可能出现的原因,然后再让他们动手验证一下想法,而不是单纯地告诉他们结果。这是本着科学认知规律引导他们对待问题的科学方法:实验—设想—再设想—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总结的原因有:1. 石灰水变质;2. 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太长;3. 试管没有洗刷干净,里面可能存在酸;4. 用的盐酸浓度太大;5. 反应太剧烈,致使二氧化碳与溶液一起进入试管,所以看不到沉淀。他们设计的实验为:1. 重新配置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2. 二氧化碳通入的时间缩短,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3. 将试管洗刷干净,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4. 将盐酸稀释后,再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5. 控制反应速度,通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浑浊。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假设验证不是速效速成,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假设验证充分地稀释还原,充分展开,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步一个脚印,防止出现知识断层而造成认知缺陷。只有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不至于是一潭死水,才是牢固的,也才能灵活运用。
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是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打造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转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转变“呆板沉闷”为“生动愉悦”的教学方式,转变“和盘托出”为“假设实证”的教学方式,并将多种教学方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