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 朗读教学 ; 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98-01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要求阅读教学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都对朗读做出了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将朗读训练贯穿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一、朗读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
获得语言技能,主要依靠语言实践。而在所有语言实践中,朗读是最经常的训练。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朗读优秀作品,学生的思想能和作品发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鲜明的爱憎之情。所以朗读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朗读优秀作品,生动的文词、准确的修辞、巧妙的构思、严谨的逻辑、感人的描写、优美的韵律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师示范,激发学生朗读欲望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的心中最完美的偶像。”青少年模仿力强,教师更是学生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范读,不仅是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而且有目光、姿态、表情等无声语言。教师的范读能增强语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朗读方法和技巧上给学生以示范。所以,教师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催化剂。因此,为切实加强示范朗读,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还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探究示范朗读的方法。教材有些地方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要讲明文意指明读法。范读的水平必须达到使学生和教师都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使师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的目标。
三、保证朗读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在一些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从哪儿挤呢?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四、开展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语说:“竞争促人奋进,竞赛给人力量。”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我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比赛引入课堂,带入课外活动。
运用课文录音,开展课堂朗读比赛。小学语文教材多有课文录音带。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课堂练习朗读中,就放教材朗读录音带,让学生仿读,开展评比竞赛。第一遍让学生看课本静听,第二遍学生看课文跟读。而后分组朗读比赛,每组各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朗读比赛。每次都要全班评比。这样练读,朗读标准明确。有样可学,学生有兴趣,并且练读次数多,进步快。
课外朗读比赛,也是促读的好办法。在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又把课堂朗读赛引入课外活动。如读报比赛、读诗比赛、演讲比赛等,都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般情况,这种活动每周举行一次,每周一宣布活动内容,学生人人准备。周末先分组比赛,再全班评比。通过这种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五、朗读教学要重视表演,感悟作品的情感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课文,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绘声绘色的进行表演。通过表演,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浮现在课堂中。教学中加大对课文中人物说话语气和表情模仿的的训练力度,这样可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景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表演过程中,学生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态,忽略了朗读的语气和神态。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方式、语气以及神态适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反复地对自己的朗读方式、语气以及神态进行比较和纠正,以提高朗读技巧和表演水平。学生朗读技巧和表演水平一旦形成了,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和表演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六、朗读教学要重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评价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學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课文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只要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教师认识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对朗读教学进行评价,就会使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学习、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因为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在语言文字方面同样有独到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着重朗读理解教材内容,并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增强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进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 ; 朗读教学 ; 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98-01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要求阅读教学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都对朗读做出了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将朗读训练贯穿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一、朗读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
获得语言技能,主要依靠语言实践。而在所有语言实践中,朗读是最经常的训练。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朗读优秀作品,学生的思想能和作品发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鲜明的爱憎之情。所以朗读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朗读优秀作品,生动的文词、准确的修辞、巧妙的构思、严谨的逻辑、感人的描写、优美的韵律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师示范,激发学生朗读欲望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的心中最完美的偶像。”青少年模仿力强,教师更是学生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范读,不仅是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而且有目光、姿态、表情等无声语言。教师的范读能增强语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朗读方法和技巧上给学生以示范。所以,教师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催化剂。因此,为切实加强示范朗读,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还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探究示范朗读的方法。教材有些地方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要讲明文意指明读法。范读的水平必须达到使学生和教师都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使师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的目标。
三、保证朗读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在一些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从哪儿挤呢?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四、开展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语说:“竞争促人奋进,竞赛给人力量。”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我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比赛引入课堂,带入课外活动。
运用课文录音,开展课堂朗读比赛。小学语文教材多有课文录音带。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课堂练习朗读中,就放教材朗读录音带,让学生仿读,开展评比竞赛。第一遍让学生看课本静听,第二遍学生看课文跟读。而后分组朗读比赛,每组各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朗读比赛。每次都要全班评比。这样练读,朗读标准明确。有样可学,学生有兴趣,并且练读次数多,进步快。
课外朗读比赛,也是促读的好办法。在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又把课堂朗读赛引入课外活动。如读报比赛、读诗比赛、演讲比赛等,都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般情况,这种活动每周举行一次,每周一宣布活动内容,学生人人准备。周末先分组比赛,再全班评比。通过这种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五、朗读教学要重视表演,感悟作品的情感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课文,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绘声绘色的进行表演。通过表演,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浮现在课堂中。教学中加大对课文中人物说话语气和表情模仿的的训练力度,这样可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景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表演过程中,学生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态,忽略了朗读的语气和神态。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方式、语气以及神态适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反复地对自己的朗读方式、语气以及神态进行比较和纠正,以提高朗读技巧和表演水平。学生朗读技巧和表演水平一旦形成了,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和表演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六、朗读教学要重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评价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學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课文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只要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教师认识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对朗读教学进行评价,就会使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学习、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因为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在语言文字方面同样有独到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着重朗读理解教材内容,并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增强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进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