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化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对学生日后的兴趣乃至看待问题的方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73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在小学学习中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小学生好奇心旺盛、自觉性差,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只意味着游戏与网络聊天。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并纠正信息技术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呢?通过实践,我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让其自主学习的最优途径。教师可下载丰富的网络素材,扩充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既可以完善教学设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唤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认真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才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角。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活用教材
为了能让书本的知识进入学生的大脑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活用教材。
键盘是计算机最基础的组件之一,在进行键盘操作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年龄小,记忆内容过多、训练过多显然不科学。因此,教师可利用打字软件中配套的打字游戏来进行训练。游戏通过使字符从上方落下,让游戏者在一定时间内找到对应按键,命中该字符来帮助游戏者记忆键位。速度可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游戏者在轻松愉快地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加深对键盘的记忆,学生既能玩游戏,又能学到知识,寓教于乐,一举多得。
二、多视角教学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虽然熟练掌握了计算机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巧,但是在教学技巧、了解学生心理等方面都较为欠缺。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和因特网的使用,信息发展动向、设计、信息检索等概念是信息技术学科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信息技术的特殊性,以便帮助教学者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1.因材施教
教学要有目标,而好的教学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应有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好或者掌握知识较快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安排学习选修任务。通过平时观察,先了解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再分别提出不同的设计要求作为他们的选修任务。同时,根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的任务难度还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收集作品后,教师应对完成度和完成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渐进式教学
学生学习和实践,可以分为感知、理解和运用三个阶段。感知是指学生已经接触过该知识点,对其中描述的内容有个大体的认知;理解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掌握并消化了相关知识;运用是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能完成实际地相关操作,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要稳打稳扎地做好每一步工作,防止学生由于脱节而出现基础不扎实、掌握不牢固的问题。
3.自学培养
信息技术可以挖掘的信息也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不再只是一个可选的任务。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该先把每一阶段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让学生先自行研究教学内容,对知识的难易程度有初步的认知。其次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中对信息技术兴趣较浓厚的部分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在课外时间给他们安排设计任务。通过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再进行自主的学习,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三、交换角色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传统的备课和教案撰写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教师教学模式应有转变。知识地传递应该是在教师的提示下,由学生自己吸收并消化;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也应该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只有适当的时候教师才提醒;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应该是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发现课本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自行检索并学习并获得。在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进行情景设置,把学生带入相关的问题情景中,激发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决心。如将问题带入现实生活中,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在摸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的习惯。
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学会看懂教材、挖掘教材,还要拓展教材内容,做到在教学中不断切换视角,并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己的老师,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自己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最终使命。
(责编 韦 迪)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73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在小学学习中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小学生好奇心旺盛、自觉性差,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只意味着游戏与网络聊天。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并纠正信息技术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呢?通过实践,我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让其自主学习的最优途径。教师可下载丰富的网络素材,扩充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既可以完善教学设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唤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认真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才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角。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活用教材
为了能让书本的知识进入学生的大脑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活用教材。
键盘是计算机最基础的组件之一,在进行键盘操作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年龄小,记忆内容过多、训练过多显然不科学。因此,教师可利用打字软件中配套的打字游戏来进行训练。游戏通过使字符从上方落下,让游戏者在一定时间内找到对应按键,命中该字符来帮助游戏者记忆键位。速度可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游戏者在轻松愉快地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加深对键盘的记忆,学生既能玩游戏,又能学到知识,寓教于乐,一举多得。
二、多视角教学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虽然熟练掌握了计算机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巧,但是在教学技巧、了解学生心理等方面都较为欠缺。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和因特网的使用,信息发展动向、设计、信息检索等概念是信息技术学科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信息技术的特殊性,以便帮助教学者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1.因材施教
教学要有目标,而好的教学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应有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好或者掌握知识较快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安排学习选修任务。通过平时观察,先了解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再分别提出不同的设计要求作为他们的选修任务。同时,根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的任务难度还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收集作品后,教师应对完成度和完成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渐进式教学
学生学习和实践,可以分为感知、理解和运用三个阶段。感知是指学生已经接触过该知识点,对其中描述的内容有个大体的认知;理解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掌握并消化了相关知识;运用是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能完成实际地相关操作,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要稳打稳扎地做好每一步工作,防止学生由于脱节而出现基础不扎实、掌握不牢固的问题。
3.自学培养
信息技术可以挖掘的信息也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不再只是一个可选的任务。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该先把每一阶段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让学生先自行研究教学内容,对知识的难易程度有初步的认知。其次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中对信息技术兴趣较浓厚的部分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在课外时间给他们安排设计任务。通过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再进行自主的学习,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三、交换角色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传统的备课和教案撰写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教师教学模式应有转变。知识地传递应该是在教师的提示下,由学生自己吸收并消化;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也应该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只有适当的时候教师才提醒;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应该是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发现课本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自行检索并学习并获得。在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进行情景设置,把学生带入相关的问题情景中,激发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决心。如将问题带入现实生活中,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在摸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的习惯。
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学会看懂教材、挖掘教材,还要拓展教材内容,做到在教学中不断切换视角,并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己的老师,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自己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最终使命。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