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师,做明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qlhh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茨威格曾说:“在一个人的命运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令我倍感幸运的是,在2019年,从教小学语文不满三年的我有幸被招进“东湖高新区彭爱芬语文名师工作室”成为正式学员,这对于我而言,仿佛就是在茫茫教学路途中遇到了一座明亮的灯塔,且这座灯塔以教学之名曰“本真”,而点灯人呢,正是工作室导师——彭爱芬老师。
  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和师父的不断相处,我逐渐开始感受到,师父之所以为名师,是必然的,因为她那精深的专业能力和真挚的美好内心铸就了她是真正的“德艺双馨”,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令我敬之,且爱之。每次和师父接触,都会让我回味并且反思: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该如何先去做一个优秀的“明白之师”?
  师父彭爱芬极为和善,笑盈盈的面庞总能燃起你心里的灯火,我非常喜欢坐下来聆听她的款款话语。直至今天,我仍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情景。那时的我,以为已是特级教师、荣誉等身的彭老师一定十分严肃、不苟言笑,甚至开口便是浓浓学术味的名师“派头”。踌躇中,我迎头看到彭老师,她穿着一件整洁的黑色羽绒服,端庄灰色的围巾暖暖地绕在脖子上,一张没有涂抹任何化妆品的脸是那样的白净,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健康又温和的气息。我还没来得及上前打招呼,只见她先微笑了,一双特别有神的眼睛仿佛也会笑,素净的眸子像阳光一般投向我。我一时紧张,想客气地称呼一声“彭老师好”,却又觉是否略显生分,不曾想她却先张了口:“明老师好呀!”“您太客气了,您叫我小明就好!”“可以,可以!小明,我们师徒能在一起学习,就是缘分嘛!”急切中的我看着她那笑盈盈的模样,心里的石头仿佛落了地,也不知怎的,我很自然地就朝着她缓缓叫了一声“师父”。
  她笑了,我也笑了。
  师父不但为人十分好,语文专业能力更是令人叫绝。在我的印象中,任何一篇课文,不论几年级第几课,亦不论哪一种文体,只要让师父看一看,她便能精准地告诉你该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教学。沉浸在语文教学研究世界里的师父看上去总是那般神采飞扬,她那因教学自信而散发出的魅力实在令我羡慕不已,内心深处更是敬佩万分。
  最令我难忘的是上个学期师父指导我执教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这是一篇非常经典、承载着厚重历史、寄托着民族情怀的课文,我很早前就设想过要上这一课,因此,当师父在工作室宣布可报名上研讨课时,我毫不犹豫就上报了《圆明园的毁灭》。可是,在个人备课中我方才感受到,教学这一课想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或情感体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因为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学生根本看不到曾经金碧辉煌的圆明园,那种辉煌对于他们而言有太远的距离,被列强侵略的耻辱感更是和他们相隔十万八千里。被焦虑裹挟着的我,多少次后悔自己不该选择这样一篇有难度的课文,多少次质疑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把持这堂课的教学气氛,多少次害怕课上砸了给师父抹了黑……但我没想到的是,在师父的耐心指导下,只用了七天的时间,我就将这节课以脱胎换骨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并受到市教研员余国卿等领导同仁的一致好评。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师父身上那股“真研究”的精神。在看了我个人最终的教学设计后,师父便组织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展开教学研讨,在群策群力中萃取集体的智慧。而后,师父又针对文本的特点单独与我再进行研究,启发我合理运用教学策略。“你要迅速投入试教,后天是周三,我会亲自来你学校看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这一次,师父真的是严肃了。
  师父是一个多么忙碌的人啊,不仅自己带班教学,还管理着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持续做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而我所在的学校却又在偏远的农村小学,为了帮助我上好这一课,师父都能克服种种困难,我还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不奋力“迎战”呢?
  到了12月9日,师父吃完午饭就驱车来到我所在的学校,我才得知她把自己的课和学校里的各类事物都调在上午完成了,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她的计划是“要帮助小明认认真真捋顺、磨透这一课”,并且鼓励学校的其他语文老师共同学习。我试教完后,师父当即就以一对一的形式再次“盘”起了我的这节课,从宏观上如何去把握,微观上如何去深入,如何有层次地进行情感渗透……直到下午五点半钟,师父都不曾休息过片刻。学校里其他语文老师都忍不住赞叹:“见过专家,但是像这样扎实、接地气,实实在在‘盘’课的专家还是第一次见!”我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因为这个专家就是我的师父!但同时更有压力,因为我代表着的是我们整个工作室的教学面貌。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把所有的焦虑、自我怀疑与不安都往外抛,全心咀嚼着师父的建议,连夜一遍遍修改教学設计和课件,并于12月11日只身前往师父所在的光谷第十五小学再试教。这一次在总方向上明朗了很多,但是师父仍然“抠”出许多细节,她严格精准地指导,不仅从板块的问题提示语,甚至连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帮我一一梳理出来。课件更是一再精简,不带任何图片,直指文本,我觉得自己终于触摸到“本真”语文的模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020年12月15日,在将要公开执教这节课的前一夜,我辗转反侧,感觉十分紧张、忧虑。这一夜,师父发过来的短信简直就像镇静剂让我的心安定了下来:“小明,你的课问题不大了,课堂上放开手脚,关注学生,抓住学情,你灵活机智,一定会上好的!”淡然平和下来的我,这一夜安稳进入睡梦中,养足了精气神。
  带着师父的鼓励和信任,我代表“彭爱芬名师工作室”在光谷第十五小学执教了观摩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堂上,围绕着“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两个问题拉开教学帷幕,没有采用任何图片,课件中仅仅呈现了三段文本与一段圆明园被毁灭的视频,但是我强烈感受到了教材文字所迸射出的力量,更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我和学生以及文本在交融共生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沉醉于课堂的我,在课后第一时间又收到了师父的短信:“今天课上得很好!”望着手机屏幕上那温暖的文字,我感到此刻的自己仿佛正幸福翱翔。那是幸福的味道,那是“本真语文”的味道,那是努力过后梦想开花的味道。
  课,一清如水;人,明心见性。学习名师彭爱芬,感恩吾师彭爱芬,她教我懂得要用钻研的姿态不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且先努力做一名“明师”,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实现最美好的追求!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龙泉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学习“宁、官、窃、私”等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窃、私”等10个生字只认不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海底动物多样的活动方式等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能迁移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品读体会拟人、比喻、作比较等方法在表达上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揭
习作过程中的教师介入是指教师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中给予具体的写作指导。科学把握介入的时机,合理驾驭介入的  程度,充分考虑活动实践的主体,可以提高教师介入行為的有效性。每一节习作指导课,都有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能是审题立意,可能是选材与组材,可能是布局谋篇,也有可能是书面语言表达……围绕这些教学重难点必然产生习作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学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应有比较清晰的目标意识,能清楚地意识到“我为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抓对话和动作,学习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2.通过比较、表演、联系生活等方法,体会“迎、追、披、鼓”等动词的准确运用,并尝试说话。  3.学习生字“就、跳”,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学过程:  板块一:比较辨析,体会用词准确  1.朗读课文。  2.交流:  (1)小蝌蚪先后找到了谁?(板书:鲤鱼 乌龟 青蛙)  (2)分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生字词,区分“载”“闷”“供”三个多音字的读音和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孝顺”的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4.学习多角度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丰满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了解《儒林外史》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检查字
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多以儿歌、童谣和故事呈现,大抵内容简单、语言朴素,学生乐读。目前,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师指导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时值统编本教材使用之机,我通过探索總结出一套低年级阅读教学“五步十环”基本模式,供老师们准确把握和使用教材,夯实基础。  此模式主要针对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五步十环”即两课时中的五个步骤、十个环节。每步明确了具体任务,
现实中常有这样一些教学场景:课堂上教师或激动昂首问苍天,或悲伤无语凝噎,但奇怪的是学生们却无动于衷,甚至会表现出完全不符合情境的举止,造成教学目标的落空。如一名教师正在上《姥姥的剪纸》一课。课堂上,播放着深沉的音乐,配着音乐,教师深情地叙述着:“后来,我渐渐长大了,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姥姥。姥姥高兴了,我无从得知;姥姥悲伤了,我也无法陪伴;姥姥生病了,我也无法在床头尽孝……”说到这里,教师都已经情不
一、简介作家,导入课题  师:有这样一位女作家,她被称为“世纪老人”,她十分擅长写作,在中国文坛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冰心文学奖”,她是散文家、诗人。今天我们就怀着对冰心老人的尊敬,学习她的一篇散文《肥皂泡》。  (师板书课题,出示“皂”字。)  师:“皂”这个字想要写好,就要注意到它是上下结构,横斜钩平。齐读课题。  生:(齐)肥皂泡。  【评析:先结合课后资料袋介绍作者生平事迹,这样的教学可以增
一切有价值的教学研究都应基于儿童成长的需要。走进儿童阅读视野,捕捉到儿童对绘本的喜爱,我对绘本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学绘本故事,就是满载我习作教学理想的小小摆渡船,我与孩子们一起用情感和智慧的双桨划向自由表达、充满童年幸福的彼岸。  一、摆渡,带来彼岸创造力的种子  文学绘本,一般都是通过文字和图画共同叙述故事,且二者起互补的作用。选择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绘本,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享受到绘本阅
稚学课堂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发现型课堂,也是儿童素养生长的发展型课堂,它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独特生命体的主体地位,根据儿童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等路径,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稚学课堂提倡教师基于儿童视角来选择、设计与开发学习资源,引领教师全力创设充满探究性、开放性与挑战性的学习场域,为师生协同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一、稚学课堂:儿童“素养生长”的课堂样态  1
于永正老师是一位卓著的语文教育实践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语文教育思想家。像很多注重实践的教育专家一样,于永正老师没有教育理论方面的长篇大论、高头讲章,其语文教育思想或散见于随笔短论,或融化于教学案例,支撑起于老师高效课堂的,正是这些“活的”语文教育思想,即吴康宁教授所说的“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