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设物理问题的情境是悟理的基础,生成物理问题是悟理的关键。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悟理 观察和实验 质疑和讨论 实践和精练 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物理规律的掌握有一个理解和领悟的过程。实践证明:真正地物理学习不是靠老师灌懂的,而是靠学生悟懂的。物理学习的关键是悟理,而选择促进悟理的策略是物理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1.用观察和实验启动悟理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习最基本的方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物理学习过程中观察和实验首先为学生认识和发现物理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其次为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感性支持,同时为开拓和迁移物理知识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每当学生对一个新的物理知识难以入门时,最好的方法是用观察或实验开路,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提炼抽象的内容,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例如:学习密度时,对概念的引入,首先就用天平称量或者是让学生掂量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铁块、铜块、木块、铝块等,从中认识一个事实: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不等。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密度的概念。悟懂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含义,从物质的微观结构来看,改变物质的密度的条件应是改变物质内部的结构(分子的种类、分子间的距离等)。
每当学生对一个新的物理规律无法接受和理解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去感受,从而接纳所学物理规律的内涵。例如: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学生往往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不妨让学生做一做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长木板上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就会悟出速度不是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每当学生对一个物理知识不会迁移和应用时,最好的方法是用观察和实验来拓宽学生的思维。什么是压强?可以让学生先体验如下过程:把铅笔的一端削尖,用两手的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可以发现:接触笔尖的手指受压的感觉比另一手指要强得多,并且越用力,这种感觉越明显。学生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才能形成“压强”的概念,并且从中悟出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其它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不能替代的教学活动。大量事实表明,没有观察和实验是不完整的物理课。观察和实验是启迪学生悟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用质疑和讨论推动悟理
质疑是物理学习的起点,是悟理的动力。老师不单要尽力创设物理问题的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生成问题,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就是向悟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创设物理问题的情境是悟理的基础,生成物理问题是悟理的关键。例如:在學习“物态变化”时,教师最好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水的情境: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白雪皑皑的雪山,树枝上的晶莹的冰凌,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雨、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物质存在的状态有哪几种?物质存在的状态与什么有关?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就会发生状态变化?物态变化时有什么应用?如果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能生成诸多的问题,就能推动悟理的前行。
质疑和讨论需要给予学生良好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观点辩论问题,这是学生悟理的催化剂。例如:为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可让学生辩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的正确与否。答案只可能有一个,让学生通过辩论说服或者接受对方的观点的过程就是对物理知识悟懂的过程。
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也是促进学生悟理的很好途径。在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评价,在评价中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从而共同提高。例如:电炉通电时,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连接电炉的导线却不怎么热?学生在讨论和解答的过程中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和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对问题的陈述能力。有时让学生自言自语的解答问题也能促进学生悟理。
质疑和讨论(甚至是争论和辩论)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习中,没有质疑是不成功的物理课,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应该是老师向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多少问题,学生之间通过质疑和讨论找到了多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悟出了多少物理道理。由此可见,质疑和讨论能推动悟理。
3.用实践和习题拉动悟理
从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物理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拉动悟理。如: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练习使用照相机给同学分别照半身像和全身像,就能使学生在调节照相机的过程中,进一步悟懂凸透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像距的变化与物距变化的关系。再如:学习了杠杆后,让学生练习使用扳手拧螺帽,用老虎钳子扭铁丝,用镊子夹取小石子,体验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
从“想想做做”的小制作动手活动中拉动悟理。例如:学习大气压时,让学生自制一个气压计,观察和比较楼上和楼下大气压的变化。学生在制作和观察的过程中就会拉动对气压计原理、大气压变化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气压计与温度计构造和原理的异同点的认识和理解。
从典型、精炼的习题训练过程中,也能拉动悟理。例如: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电表(电流表或电压表)分别接在a、b、c处,
当开关S闭合时,电灯L1、L2均正常发光,a、b、c处三个电表的示数分别为3、0.6和1.8(单位为A或V),则电灯L1和L2中通过的电流之比为________;若把a、b处的电表换接为另一种电表,c处电表不变,则电灯L1正常发光,L2不发光,a处电表的示数为0,b、c处电表的示数分别为3和1.2(单位为A或V)。上述两种情况下,电路的总电阻之比为________。这个题的训练既可拉动学生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的理解,也可拉动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理解。
4.用科学方法带动悟理
选择合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带动悟理。例如:用“控制变量法”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用“理想模型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磁感线,大气压强值无法直接测出可用“转换法”求被大气压支持起的水银柱的压强,电荷的种类可以用“推理法”说明只有两种,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与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在学习汽化现象时,可以用“观察比较法”研究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串、并联电路中等效电阻可以用“等效替代法”帮助理解等等。
创设物理问题的情境是悟理的基础,生成物理问题是悟理的关键。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悟理 观察和实验 质疑和讨论 实践和精练 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物理规律的掌握有一个理解和领悟的过程。实践证明:真正地物理学习不是靠老师灌懂的,而是靠学生悟懂的。物理学习的关键是悟理,而选择促进悟理的策略是物理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1.用观察和实验启动悟理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习最基本的方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物理学习过程中观察和实验首先为学生认识和发现物理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其次为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感性支持,同时为开拓和迁移物理知识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每当学生对一个新的物理知识难以入门时,最好的方法是用观察或实验开路,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提炼抽象的内容,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例如:学习密度时,对概念的引入,首先就用天平称量或者是让学生掂量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铁块、铜块、木块、铝块等,从中认识一个事实: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不等。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密度的概念。悟懂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含义,从物质的微观结构来看,改变物质的密度的条件应是改变物质内部的结构(分子的种类、分子间的距离等)。
每当学生对一个新的物理规律无法接受和理解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去感受,从而接纳所学物理规律的内涵。例如: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学生往往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不妨让学生做一做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长木板上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就会悟出速度不是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每当学生对一个物理知识不会迁移和应用时,最好的方法是用观察和实验来拓宽学生的思维。什么是压强?可以让学生先体验如下过程:把铅笔的一端削尖,用两手的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可以发现:接触笔尖的手指受压的感觉比另一手指要强得多,并且越用力,这种感觉越明显。学生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才能形成“压强”的概念,并且从中悟出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其它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不能替代的教学活动。大量事实表明,没有观察和实验是不完整的物理课。观察和实验是启迪学生悟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用质疑和讨论推动悟理
质疑是物理学习的起点,是悟理的动力。老师不单要尽力创设物理问题的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生成问题,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就是向悟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创设物理问题的情境是悟理的基础,生成物理问题是悟理的关键。例如:在學习“物态变化”时,教师最好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水的情境: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白雪皑皑的雪山,树枝上的晶莹的冰凌,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雨、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物质存在的状态有哪几种?物质存在的状态与什么有关?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就会发生状态变化?物态变化时有什么应用?如果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能生成诸多的问题,就能推动悟理的前行。
质疑和讨论需要给予学生良好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观点辩论问题,这是学生悟理的催化剂。例如:为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可让学生辩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的正确与否。答案只可能有一个,让学生通过辩论说服或者接受对方的观点的过程就是对物理知识悟懂的过程。
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也是促进学生悟理的很好途径。在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评价,在评价中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从而共同提高。例如:电炉通电时,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连接电炉的导线却不怎么热?学生在讨论和解答的过程中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和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对问题的陈述能力。有时让学生自言自语的解答问题也能促进学生悟理。
质疑和讨论(甚至是争论和辩论)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习中,没有质疑是不成功的物理课,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应该是老师向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多少问题,学生之间通过质疑和讨论找到了多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悟出了多少物理道理。由此可见,质疑和讨论能推动悟理。
3.用实践和习题拉动悟理
从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物理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拉动悟理。如: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练习使用照相机给同学分别照半身像和全身像,就能使学生在调节照相机的过程中,进一步悟懂凸透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像距的变化与物距变化的关系。再如:学习了杠杆后,让学生练习使用扳手拧螺帽,用老虎钳子扭铁丝,用镊子夹取小石子,体验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
从“想想做做”的小制作动手活动中拉动悟理。例如:学习大气压时,让学生自制一个气压计,观察和比较楼上和楼下大气压的变化。学生在制作和观察的过程中就会拉动对气压计原理、大气压变化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气压计与温度计构造和原理的异同点的认识和理解。
从典型、精炼的习题训练过程中,也能拉动悟理。例如: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电表(电流表或电压表)分别接在a、b、c处,
当开关S闭合时,电灯L1、L2均正常发光,a、b、c处三个电表的示数分别为3、0.6和1.8(单位为A或V),则电灯L1和L2中通过的电流之比为________;若把a、b处的电表换接为另一种电表,c处电表不变,则电灯L1正常发光,L2不发光,a处电表的示数为0,b、c处电表的示数分别为3和1.2(单位为A或V)。上述两种情况下,电路的总电阻之比为________。这个题的训练既可拉动学生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的理解,也可拉动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理解。
4.用科学方法带动悟理
选择合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带动悟理。例如:用“控制变量法”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用“理想模型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磁感线,大气压强值无法直接测出可用“转换法”求被大气压支持起的水银柱的压强,电荷的种类可以用“推理法”说明只有两种,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与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在学习汽化现象时,可以用“观察比较法”研究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串、并联电路中等效电阻可以用“等效替代法”帮助理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