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已经面临现代教育手段的挑战,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笔者做了一些开放式教学的尝试。通过对传统教学观的合理扬弃,树立新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使学生积极参加与自主学习。
【关键词】中学历史 开放式 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145-01
一、“开放式”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成“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教师、学生在教与学中越来越感到无益无味。那么,今后的历史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打破传统的沉闷的“封闭式”教学,创设一种更和谐民主的“开放式”教学尤为重要。
1.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1]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而思考人类发展和自身发展。这种基于人格形成的教育着眼点,实际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知识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因此,创设开放式教学法,是学科教育功能的要求。
2.素质教育对现代公民的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就是创新性的凸显。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标准。由此,学校教育必须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所以创设开放式教学又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3.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中说:“大自然塑了一个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即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封闭式教育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俨然等同于工厂,学生成了被机床铸造的标准件。初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及时挖掘时机对其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关系到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多样性,只有开放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得以自由地发展,激发其创造潜力。所以,创设开放式教学还是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开放式”教学的尝试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2]因此,我们要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树立开放的教学观。
1.教育内容的开放
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应对动态的、开放的内容,构成一道道无形的桎梏。知识无穷尽,学习内容应有取舍,不能一味追求完整,新知与日俱增,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调整补充,还应引导关注前沿,面向未知;同时还要面向实际、自选内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打破“一纲一本管几亿”的一统式僵硬格局。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中充足的教学资源,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方式的开放
教学方式要以合作探究为主。所谓合作,就是指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握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所谓探究,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3.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
班级授课制自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着眼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学之需;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为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更为充裕的时空条件,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景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4.教学手段的开放
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局面,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电影、电视、DVD、投影仪、幻灯片以及因特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录音机、挂图、卡片等相结合,实现了声、光、色、味、开、图的有机配合与生动再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实现开放式教学,只要应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首先,它有利于新观念的弘扬,教学相长,教师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的发展。其次,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增强。第三,这种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 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学历史 开放式 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145-01
一、“开放式”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成“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教师、学生在教与学中越来越感到无益无味。那么,今后的历史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打破传统的沉闷的“封闭式”教学,创设一种更和谐民主的“开放式”教学尤为重要。
1.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1]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而思考人类发展和自身发展。这种基于人格形成的教育着眼点,实际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知识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因此,创设开放式教学法,是学科教育功能的要求。
2.素质教育对现代公民的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就是创新性的凸显。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标准。由此,学校教育必须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所以创设开放式教学又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3.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中说:“大自然塑了一个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即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封闭式教育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俨然等同于工厂,学生成了被机床铸造的标准件。初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及时挖掘时机对其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关系到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多样性,只有开放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得以自由地发展,激发其创造潜力。所以,创设开放式教学还是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开放式”教学的尝试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2]因此,我们要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树立开放的教学观。
1.教育内容的开放
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应对动态的、开放的内容,构成一道道无形的桎梏。知识无穷尽,学习内容应有取舍,不能一味追求完整,新知与日俱增,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调整补充,还应引导关注前沿,面向未知;同时还要面向实际、自选内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打破“一纲一本管几亿”的一统式僵硬格局。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中充足的教学资源,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方式的开放
教学方式要以合作探究为主。所谓合作,就是指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握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所谓探究,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3.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
班级授课制自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着眼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学之需;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为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更为充裕的时空条件,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景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4.教学手段的开放
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局面,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电影、电视、DVD、投影仪、幻灯片以及因特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录音机、挂图、卡片等相结合,实现了声、光、色、味、开、图的有机配合与生动再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实现开放式教学,只要应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首先,它有利于新观念的弘扬,教学相长,教师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的发展。其次,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增强。第三,这种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 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