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尊重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各种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共同致力于美好世界和未来的建设。可以预见并提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并逐渐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教育应顺应这一趋势,培养更多具有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呼唤,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如何在普通高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本期特推出江苏省南菁高中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以期引起教育界的关注与讨论,共同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人才培养,让教育承担起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使命。
【摘 要】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需要将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生活进行课程整合,探索出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阶梯式”理论与实践框架,构建“阶梯式”的国际理解素养培养范式。让学生形成立足中国大地的文化自信,同时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承担起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国际理解 阶梯式 课程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多元世界、不同文化和人类共同利益等问题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宽容、尊重、合作、共生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全球化、未来化的眼光,拥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才日益重要。南菁高中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将国际理解教育与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生活进行有机渗透,探索出了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阶梯式”理论与实践框架,让南菁学生形成立足中国大地的文化自信,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成为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一、国际理解素养“阶梯式”培育的理论框架
表1 国际理解素养“阶梯式”培育的理论框架
素养层阶 素养特征 素养目标 素养文化 素养意识 素养能力 沟通特性 素养动力 素养要求
契约精神 互助信赖 文化使者 文化自强 策略意识 文化创新能力 共建性沟通 磁力、舒张力 共进性
异己共生 相互尊重 世界公民 文化自信 践行意识 文化交融能力 差异性沟通 弹力、平衡力 包容性
和而不同 相互理解 合格国民 文化自觉 主体意识 文化理解能力 相通性沟通 引力、影响力 开放性
国际理解教育自肇端以降,“和而不同”就是基本准则,其强调不同国家、文化、宗教、阶层的人民—“异质性他者”间—强化相互理解与合作。随后,在世纪之交,又孕育了新的理解模式—“‘异己’间共生”。无论是“和而不同”,还是“‘异己’间共生”,都是立足于“理解”的层面来思考问题的。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世界各国步入文明历史的时间尽管有先后差异,文明也总是与特定的时空相关联,表现出文明的独特性,但人类文明又同时具有共性特点。文明和文化都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克服阻碍人的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成果,如科学、艺术、文学等,既有个性化特征,又具有普遍性可理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惟在于“理解”,更青睐“合作”。青睐“合作”,就需要更高层次的“契约精神”。因此,从“和而不同”走向“异己共生”,再迈向“契约精神”,致力于社群建设和共同体生活素养,构成了国际理解教育的阶梯目标(见表1)。
二、国际理解素养“阶梯式”培育的实践范式
1.实践范式的内容体系
表2 国际理解素养“阶梯式”培育的课程体系
培养阶段 培养目标 课程类型 课程重点 目标定向 课程形式
高三 智慧与态度 研究型课程 策略知识 合作能力 谋求合作 项目式课程:社会服务与项目合作
高二 技能与技巧 体验型课程 实践知识 交际能力 理解差异 主题性课程:专题讲座与跨国体验
高一 视野与文化 丰富型课程 基础知识 表达能力 增进了解 文本性课程:渗透、特色与合作型
基于“阶梯性”理论目标的导引,南菁高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分三个阶段次依次展开:高一、高二、高三(见表2)。在高一阶段通过开设“丰富型课程”来拓展学生的多元视野及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在高二阶段通过开设“体验型课程”来锻炼学生国际理解的技能与技巧;在高三阶段通过学校平台的搭建、信息的提供、资源的优化所形成的“研究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和合作态度。在学习重点上,“丰富型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体验型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实践知识和交际能力,“研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策略知识和合作能力。在层次化的目标定向上,“丰富型课程”着眼于“增进了解”,“体验型课程”着眼于“理解差异”,“研究型课程”着眼于“谋求合作”。
在课程形式上,“丰富型课程”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课程渗透,教师通过课程整合把有关国际理解的内容整合到各学科课程中去;二是特色教材,南菁高中已研制出校本教材20多种;三是合作课程,南菁高中积极开拓,广交朋友,与多家国内外知名教育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实践范式的运行机制
在支撑机制上,南菁高中多方学习,广泛借鉴,推陈出新,研制并实施了具有学校特色的“7C”运营机制(见图1):文化(Culture)、创造(Creation)、比较(Comparison)、社区(Community)、整
合(Consolidation)、合作(Cooperation)、课
程(Course)。
圖1 南菁高中“国际理解素养”培育机制
(1)文化沁润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需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能够担当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人。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教育特别要凸显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的价值。因此,国际理解教育要从文化出发,让青年一代深刻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今天我们所走的中国道路是从中华文明的母体内部生长出来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根基和根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我们的底蕴和底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和未来。
南菁高中自创办以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既注重物质文化的润泽,又注重精神文化的充盈。在“国际理解教育”模块上,南菁高中也树立了文化大旗—“南菁人、中国心、世界观、国际范”,即“丰富学习领域,拓展国际视野;感悟多元文化,提升教育品质;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文化使者”,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视野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课程完善
南菁高中“阶梯型”的“国际理解课程体系”:“丰富型课程”“体验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它们是南菁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继续建设之中。
南菁高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的范式主要有三种:自创模式、互递模式和合作模式。自创模式是依靠本校学科教师及学校课程研究所专职教师一起研制校本课程—“南菁文化与国际理解”“国兰与文化”“走向全球的中国经济”“电影大师经典作品鉴赏”“公共演讲”“英语戏剧与表演”等;互递模式是与国外友好学校、国内联盟学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换特色质优课程;合作模式是与狄邦教育集团等一些国际化办学的权威机构合作开发A-Level等系列课程。
(3)内容整合
在南菁高中国际理解教育建设中,课程整合是重要抓手。除了在理念层面上做好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外,在实践层面上主要以三种范式进行呈现:国家课程的国际理解素养渗透,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国际理解素养课程开发,旨在增进文化了解和国际合作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课程整合开发中,学校充分借鉴国际课程理念,引进哈佛辩论、莎士比亚戏剧等西方经典课程。在课程整合中,学校重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因素,提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例如,在历史学科课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一带一路与各国文化”“唐宋时期东西方艺术作品赏析”等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既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国文化,开阔国际视野,增强文化理解能力。
(4)合作交流
南菁高中是国家汉办的基地学校,是“锦绣江苏”项目基地学校,是哈佛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国外多所高校、中学存在合作项目。通过多渠道的国际化合作项目,一方面,选派学生到国外名校、项目学校和合作学校进行学习,领略他国文化中的优良思想、方法、理念,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学生游学项目,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生来校交流学习项目,为南菁学子创造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合作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每年南菁高中都接待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学生代表团,这些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东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组织辩论赛、文艺表演、“讲讲我的国家故事”等活动,加强相互理解,了解各国文化的丰富性,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5)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渠道,国家课程中各个学科都有与国际理解相关的教育契合点。当前,南菁高中已探索出三种模式来开展“国际理解学科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见表3)。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保证学科自身教学目标完成、把握学科原有特质和要素的基础上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升华;二是根据各个学科的自身特点,梳理出适合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点,开发“嵌入式”学科渗透专题、主题资料库;三是研究国外主流学科教材,分析研究不同国家在同一门学科同一个教学内容中呈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性,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表3 南菁高中国际理解教育比较鉴赏课程
学科 比较鉴赏型课程 学科 比较鉴赏型课程
语文 中西文学比较 物理 “相对论”主题资源库
数学 高中数学集合概念中国苏教版教材与国外的比较 化学 中英化学教材比较
英语 《Discover China,发现中国》 英语 英语经典文学之旅
历史 文化多元化与儒学的嬗变 生物 生物科学史
地理 地理大发现之异域风情解读 音乐 西方创作音乐赏析
政治 新时代国际政治热点剖析 体育 英式橄榄球
美术 中西艺术传统走向现代的比较 信息技术 国际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6)窗口社区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南菁高中审时度势,及时成立了“弘扬中国美,对话四海朋”的“国际部”。当前,国际部也成为全校学子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基地和社区。国际部的课程分为“专业课程”“特色课程”“传统课程”和“网络微课”四类。“专业课程”包括“剑桥高中课程(A-Level)”“美国课程(AP)”等;“特色课程”包括数学创新发明法、戏剧、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计算机创课、烹饪、英式橄榄球、高尔夫课程等;“传统课程”包括国画、国乐、中华传统文化、篆刻、衍纸课程等;“网络微课”包括“带你玩转经济学”“职业探索”“职业探索”“全英文演讲中展示独特风采:名人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等。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素养是青年学生融入世界在更广阔的舞台参与合作与竞争的必备素养,其根本价值指向是多元文化理解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让青年一代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多元世界,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让教育承担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培养人才的使命。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碩士生导师,博士,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尊重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各种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共同致力于美好世界和未来的建设。可以预见并提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并逐渐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教育应顺应这一趋势,培养更多具有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呼唤,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如何在普通高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本期特推出江苏省南菁高中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以期引起教育界的关注与讨论,共同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人才培养,让教育承担起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使命。
【摘 要】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需要将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生活进行课程整合,探索出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阶梯式”理论与实践框架,构建“阶梯式”的国际理解素养培养范式。让学生形成立足中国大地的文化自信,同时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承担起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国际理解 阶梯式 课程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多元世界、不同文化和人类共同利益等问题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宽容、尊重、合作、共生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全球化、未来化的眼光,拥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才日益重要。南菁高中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将国际理解教育与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生活进行有机渗透,探索出了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阶梯式”理论与实践框架,让南菁学生形成立足中国大地的文化自信,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成为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一、国际理解素养“阶梯式”培育的理论框架
表1 国际理解素养“阶梯式”培育的理论框架
素养层阶 素养特征 素养目标 素养文化 素养意识 素养能力 沟通特性 素养动力 素养要求
契约精神 互助信赖 文化使者 文化自强 策略意识 文化创新能力 共建性沟通 磁力、舒张力 共进性
异己共生 相互尊重 世界公民 文化自信 践行意识 文化交融能力 差异性沟通 弹力、平衡力 包容性
和而不同 相互理解 合格国民 文化自觉 主体意识 文化理解能力 相通性沟通 引力、影响力 开放性
国际理解教育自肇端以降,“和而不同”就是基本准则,其强调不同国家、文化、宗教、阶层的人民—“异质性他者”间—强化相互理解与合作。随后,在世纪之交,又孕育了新的理解模式—“‘异己’间共生”。无论是“和而不同”,还是“‘异己’间共生”,都是立足于“理解”的层面来思考问题的。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世界各国步入文明历史的时间尽管有先后差异,文明也总是与特定的时空相关联,表现出文明的独特性,但人类文明又同时具有共性特点。文明和文化都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克服阻碍人的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成果,如科学、艺术、文学等,既有个性化特征,又具有普遍性可理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惟在于“理解”,更青睐“合作”。青睐“合作”,就需要更高层次的“契约精神”。因此,从“和而不同”走向“异己共生”,再迈向“契约精神”,致力于社群建设和共同体生活素养,构成了国际理解教育的阶梯目标(见表1)。
二、国际理解素养“阶梯式”培育的实践范式
1.实践范式的内容体系
表2 国际理解素养“阶梯式”培育的课程体系
培养阶段 培养目标 课程类型 课程重点 目标定向 课程形式
高三 智慧与态度 研究型课程 策略知识 合作能力 谋求合作 项目式课程:社会服务与项目合作
高二 技能与技巧 体验型课程 实践知识 交际能力 理解差异 主题性课程:专题讲座与跨国体验
高一 视野与文化 丰富型课程 基础知识 表达能力 增进了解 文本性课程:渗透、特色与合作型
基于“阶梯性”理论目标的导引,南菁高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分三个阶段次依次展开:高一、高二、高三(见表2)。在高一阶段通过开设“丰富型课程”来拓展学生的多元视野及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在高二阶段通过开设“体验型课程”来锻炼学生国际理解的技能与技巧;在高三阶段通过学校平台的搭建、信息的提供、资源的优化所形成的“研究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和合作态度。在学习重点上,“丰富型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体验型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实践知识和交际能力,“研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策略知识和合作能力。在层次化的目标定向上,“丰富型课程”着眼于“增进了解”,“体验型课程”着眼于“理解差异”,“研究型课程”着眼于“谋求合作”。
在课程形式上,“丰富型课程”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课程渗透,教师通过课程整合把有关国际理解的内容整合到各学科课程中去;二是特色教材,南菁高中已研制出校本教材20多种;三是合作课程,南菁高中积极开拓,广交朋友,与多家国内外知名教育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实践范式的运行机制
在支撑机制上,南菁高中多方学习,广泛借鉴,推陈出新,研制并实施了具有学校特色的“7C”运营机制(见图1):文化(Culture)、创造(Creation)、比较(Comparison)、社区(Community)、整
合(Consolidation)、合作(Cooperation)、课
程(Course)。
圖1 南菁高中“国际理解素养”培育机制
(1)文化沁润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需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能够担当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人。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教育特别要凸显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的价值。因此,国际理解教育要从文化出发,让青年一代深刻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今天我们所走的中国道路是从中华文明的母体内部生长出来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根基和根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我们的底蕴和底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和未来。
南菁高中自创办以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既注重物质文化的润泽,又注重精神文化的充盈。在“国际理解教育”模块上,南菁高中也树立了文化大旗—“南菁人、中国心、世界观、国际范”,即“丰富学习领域,拓展国际视野;感悟多元文化,提升教育品质;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文化使者”,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视野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课程完善
南菁高中“阶梯型”的“国际理解课程体系”:“丰富型课程”“体验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它们是南菁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继续建设之中。
南菁高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的范式主要有三种:自创模式、互递模式和合作模式。自创模式是依靠本校学科教师及学校课程研究所专职教师一起研制校本课程—“南菁文化与国际理解”“国兰与文化”“走向全球的中国经济”“电影大师经典作品鉴赏”“公共演讲”“英语戏剧与表演”等;互递模式是与国外友好学校、国内联盟学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换特色质优课程;合作模式是与狄邦教育集团等一些国际化办学的权威机构合作开发A-Level等系列课程。
(3)内容整合
在南菁高中国际理解教育建设中,课程整合是重要抓手。除了在理念层面上做好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外,在实践层面上主要以三种范式进行呈现:国家课程的国际理解素养渗透,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国际理解素养课程开发,旨在增进文化了解和国际合作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课程整合开发中,学校充分借鉴国际课程理念,引进哈佛辩论、莎士比亚戏剧等西方经典课程。在课程整合中,学校重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因素,提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例如,在历史学科课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一带一路与各国文化”“唐宋时期东西方艺术作品赏析”等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既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国文化,开阔国际视野,增强文化理解能力。
(4)合作交流
南菁高中是国家汉办的基地学校,是“锦绣江苏”项目基地学校,是哈佛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国外多所高校、中学存在合作项目。通过多渠道的国际化合作项目,一方面,选派学生到国外名校、项目学校和合作学校进行学习,领略他国文化中的优良思想、方法、理念,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学生游学项目,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生来校交流学习项目,为南菁学子创造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合作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每年南菁高中都接待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学生代表团,这些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东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组织辩论赛、文艺表演、“讲讲我的国家故事”等活动,加强相互理解,了解各国文化的丰富性,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5)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渠道,国家课程中各个学科都有与国际理解相关的教育契合点。当前,南菁高中已探索出三种模式来开展“国际理解学科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见表3)。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保证学科自身教学目标完成、把握学科原有特质和要素的基础上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升华;二是根据各个学科的自身特点,梳理出适合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点,开发“嵌入式”学科渗透专题、主题资料库;三是研究国外主流学科教材,分析研究不同国家在同一门学科同一个教学内容中呈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性,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表3 南菁高中国际理解教育比较鉴赏课程
学科 比较鉴赏型课程 学科 比较鉴赏型课程
语文 中西文学比较 物理 “相对论”主题资源库
数学 高中数学集合概念中国苏教版教材与国外的比较 化学 中英化学教材比较
英语 《Discover China,发现中国》 英语 英语经典文学之旅
历史 文化多元化与儒学的嬗变 生物 生物科学史
地理 地理大发现之异域风情解读 音乐 西方创作音乐赏析
政治 新时代国际政治热点剖析 体育 英式橄榄球
美术 中西艺术传统走向现代的比较 信息技术 国际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6)窗口社区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南菁高中审时度势,及时成立了“弘扬中国美,对话四海朋”的“国际部”。当前,国际部也成为全校学子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基地和社区。国际部的课程分为“专业课程”“特色课程”“传统课程”和“网络微课”四类。“专业课程”包括“剑桥高中课程(A-Level)”“美国课程(AP)”等;“特色课程”包括数学创新发明法、戏剧、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计算机创课、烹饪、英式橄榄球、高尔夫课程等;“传统课程”包括国画、国乐、中华传统文化、篆刻、衍纸课程等;“网络微课”包括“带你玩转经济学”“职业探索”“职业探索”“全英文演讲中展示独特风采:名人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等。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素养是青年学生融入世界在更广阔的舞台参与合作与竞争的必备素养,其根本价值指向是多元文化理解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让青年一代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多元世界,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让教育承担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培养人才的使命。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碩士生导师,博士,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