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实施股骨头置换术的74例老年患者视为调查对象,根据其麻醉路径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n=37)。常规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实验组实施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患者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水平相对比较稳定,数据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2%,差距对比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麻醉后镇痛优良率为97.3%,实验组患者麻醉后镇痛优良率为91.89%,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结论: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手术中的应用,能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控制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其镇痛效果差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需要结合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麻醉方式。
[关键词]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5-0088-02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股骨头置换术为老年患者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其年龄较大,且多伴有其他合并症状,对其手术治疗中麻醉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临床麻醉多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文章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实施股骨头置换术的74例老年患者视为调查对象,以分组对照的方式,评估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治疗期间应用的效果,且将内容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实施股骨头置换术的74例老年患者视为调查对象,根据其麻醉路徑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n=37)。常规组中男女数量占比为20:17,年龄范围62-81岁,均数值为(73.63~2.24)岁。实验组中男女数量占比为19:18,年龄范围6118l岁,均数值为(73.48~2.37)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可以实施分组对照(p>0.05)。
1.2方法:常规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L2-3或者L4-5间隙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注入0.5%利多卡因1.5mL。头侧留置硬膜外导管3-4cm,保持麻醉平面在T10之下。结合患者情况适当追加0.5%利多卡因3-5mL。
实验组实施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侧卧位,患肢向上。L3棘突向尾部3cm,脊柱外侧5cm为穿刺点。初始电流为lmA,引发骨头肌收缩。降低电流强度到0.3mA,依然存在肌群收缩反应,0.3mA以下未见肌群反应,回抽无脑脊液与血液后,应用1%利多卡因10ml与0.4%罗哌卡因20ml。
坐骨神经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中间垂直下方5cm为穿刺点,初始电流1mA,引发足背屈伸反应。降低电流强度到0.3mA依然存在运动反应,0.3mA之下无运动反应。回抽无液则应用1%利多卡因10ml和0.4%罗哌卡因20ml。
1.3评价标准:比较患者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代表患者状态良好、无疼痛感,手术顺利完成;良代表患者状态较好,存在轻微疼痛感,能够耐受;差代表疼痛感强烈,需要应用镇静药或者镇痛药物。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0.0软件实施数值统计,x2值比较计数资料间差距,t值计算计量数据差值,p值低于0.05则判断为包含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比较:与常规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水平相对比较稳定,数据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发生率比较:常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2%,差距对比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优良率比较:常规组患者麻醉后镇痛优良率为97.3%,实验组患者麻醉后镇痛优良率为91.89%,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相较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方法,腰丛-坐骨神经组织麻醉能够在神经刺激器的引导下,更好的展开麻醉治疗活动,对患者呼吸能力、循环状态的影响较小,且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次数据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水平相对比较稳定,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心率水平,为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麻醉后镇痛优良率比较方面,常规组患者麻醉后镇痛优良率为97.3%,实验组患者麻醉后镇痛优良率为91.89%。腰硬联合麻醉下镇痛优良率相对较高,但是也需要增加患者术中输液量,需要结合临床治疗情况科学选择。
综合上述内容,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手术中的应用,能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控制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其镇痛效果差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需要结合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麻醉方式。
[关键词]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5-0088-02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股骨头置换术为老年患者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其年龄较大,且多伴有其他合并症状,对其手术治疗中麻醉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临床麻醉多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文章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实施股骨头置换术的74例老年患者视为调查对象,以分组对照的方式,评估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治疗期间应用的效果,且将内容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实施股骨头置换术的74例老年患者视为调查对象,根据其麻醉路徑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n=37)。常规组中男女数量占比为20:17,年龄范围62-81岁,均数值为(73.63~2.24)岁。实验组中男女数量占比为19:18,年龄范围6118l岁,均数值为(73.48~2.37)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可以实施分组对照(p>0.05)。
1.2方法:常规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L2-3或者L4-5间隙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注入0.5%利多卡因1.5mL。头侧留置硬膜外导管3-4cm,保持麻醉平面在T10之下。结合患者情况适当追加0.5%利多卡因3-5mL。
实验组实施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侧卧位,患肢向上。L3棘突向尾部3cm,脊柱外侧5cm为穿刺点。初始电流为lmA,引发骨头肌收缩。降低电流强度到0.3mA,依然存在肌群收缩反应,0.3mA以下未见肌群反应,回抽无脑脊液与血液后,应用1%利多卡因10ml与0.4%罗哌卡因20ml。
坐骨神经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中间垂直下方5cm为穿刺点,初始电流1mA,引发足背屈伸反应。降低电流强度到0.3mA依然存在运动反应,0.3mA之下无运动反应。回抽无液则应用1%利多卡因10ml和0.4%罗哌卡因20ml。
1.3评价标准:比较患者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代表患者状态良好、无疼痛感,手术顺利完成;良代表患者状态较好,存在轻微疼痛感,能够耐受;差代表疼痛感强烈,需要应用镇静药或者镇痛药物。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0.0软件实施数值统计,x2值比较计数资料间差距,t值计算计量数据差值,p值低于0.05则判断为包含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比较:与常规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水平相对比较稳定,数据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发生率比较:常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2%,差距对比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优良率比较:常规组患者麻醉后镇痛优良率为97.3%,实验组患者麻醉后镇痛优良率为91.89%,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相较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方法,腰丛-坐骨神经组织麻醉能够在神经刺激器的引导下,更好的展开麻醉治疗活动,对患者呼吸能力、循环状态的影响较小,且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次数据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水平相对比较稳定,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心率水平,为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麻醉后镇痛优良率比较方面,常规组患者麻醉后镇痛优良率为97.3%,实验组患者麻醉后镇痛优良率为91.89%。腰硬联合麻醉下镇痛优良率相对较高,但是也需要增加患者术中输液量,需要结合临床治疗情况科学选择。
综合上述内容,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手术中的应用,能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控制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其镇痛效果差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需要结合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