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汉代整木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来源 :中原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汉时期,江淮地区汉墓中常见一种以整段木材刳成的“整木棺”.西汉早期整木棺出现于江淮东部的扬州、淮安、天长等地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则扩散至连云港、六安、盐城、六合、蕲春等地区.通过梳理整木棺的时空分布,并结合其制作工艺、材质、装饰、墓主人、随葬品等信息,可以发现大一统汉帝国背景下的整木棺是受到先秦越人独木棺、船棺影响并与江淮本地传统葬具相结合的产物,它因汉初吴国与东瓯、闽越的密切交流而出现,又随着西汉中期越人的内迁扩展到整个江淮地区.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淀粉粒、植硅体、酵母和霉菌),识别残留物中与发酵过程相关的多种微型植物和微生物化石.通过对河南渑池丁村仰韶文化遗址中九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6000-5100年)的分析,获得了古代酿酒技术的证据.丁村的仰韶人用尖底瓶制作谷物发酵酒,酿酒原料主要为黍、大米、薏苡、野生小麦族种子和栝楼根.他们采用了两种发酵技术,以酒曲或发芽谷物作为发酵剂.制作酒曲的主要菌种可能是红曲霉,同时也包括少量曲霉和毛霉,主要原料可能为大米.利用红曲霉和大米制曲酿酒可能起源于长江下
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对传承传统文化、实践文化育人、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课程建设滞后、教学课时不足.立足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依托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围绕地域文化研究、借助传统文化校园建设等,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有效构建了以传统文化课程育人为主体,以文化实践育人、文化科研育人、文化环境育人的“一体多翼”式传统文化育人体系.
鸟纹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重要主题,本文在已有的对庙底沟类型写实和简化鸟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鸟”是鸟纹的重要表现方式,源自庙底沟类型对鸟在鱼体内转化状态的表现,被图案化后,成为独立的主题.“对鸟”主题形式多样,流传范围广,延续时间长,本文对其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初步梳理了其发展演变脉络,有助于从彩陶图像内涵的层面上,深入认识庙底沟类型彩陶影响的内容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