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不同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城市的结构和水平,从而也就规定了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个城市的良性发展,关键取决于这个城市深层次矛盾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锦州市; 经济社会发展; 深层次矛盾; 解决
一、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愈发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公共服务不能普遍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而滋长不满,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引发社会的不稳定。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滞后(至少滞后8—10年),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因此,强调社会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必要而紧迫。
以科学发展观审视锦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锦州市还需要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我们定会发现锦州市所特有的矛盾和具体问题。对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务实的态度深入分析和研究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而在解决这些矛盾乃至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我们的探索和努力。
从目前来看,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三个方面。一是小与大的矛盾。小主要是指生产的小,大主要是指市场的大。小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我们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是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为主导;另一方面,在工业领域,我们在生产规模上仍是总体偏小,也有个作大作强的问题。大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我们市市场广阔;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日益广阔的全省乃至全国大市场。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强主要是指政治的强,弱主要是指经济的弱。强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政治对经济仍然存在着干预过多问题;另一方面,弱的主表现是:一方面,经济主体在权力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权利保护也是处于弱势。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实主要是指物质的实,虚主要是指精神的虚。一方面,居民在物质层面上,是在实实在在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人的精神层面却越来越虚。实主要表现在:一是物质生产领域的高增长率;二是物质消费领域内的极端物欲化,如各种非理性消费等。虚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主导价值的困惑使富人阶层陷入虚无主义;另一方面,现实的无奈又使贫困者阶层走向绝望主义。
上述三大矛盾的影响是广泛的,涉及到各个领域,但又有所侧重。第一大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第二大矛盾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第三大矛盾主要表现在文化领域。其中,小与大的矛盾是基础矛盾,弱与强的矛盾是核心矛盾,实与虚的矛盾是主导矛盾。也就是说,三大矛盾在整个城市的各种矛盾构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个是基础作用,一个是核心作用,一个是主导作用。同时,三大矛盾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不能将其完全割裂。政府是解决好上述三大主要矛盾的关键主体。首先,政府的关键作用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有效前提;其次,政府在解决社会矛盾方面有着巨大的规模优势和乘数效应;第三,政府的关键作用有望实现社会改革成本的最小化。
二、解决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和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锦州市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1、完善生产力布局机制。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看,锦州市生产力布局机制的塑造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宏观调控层的塑造。政府主要从事全市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确定生产力布局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框架与战略,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强化并完善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调控全市生产力布局。地方政府主要任务是在执行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目标、战略与框架,调控本区域生产力布局。(2)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其主要任务是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加快发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场,促进区域市场和统一市场形成和发育,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等,为市场机制在区域内正常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生产要素流动中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2、注重“后发效应”。首先,应正确地、积极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的长短。既要“扬长避短”,又积极“化短为长”。其次,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这各地区通过塑造体制优势、加快发展的唯一出路,地方政府完全可以通过率先建立新体制来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为加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机遇。关键在于加快模式转换,形成生产要素转移并优化组合的经济机制。最后,问题的根本在于人才。实践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破除禁锢着人们头脑的、错误的、陈旧的理论和观念,这一点在不发达地区反映更突出。解决很多新的重大问题,必须“转换思想”,尤其对需要大踏步赶上东部地区的人们来说,“转换思想”的任务更繁重、更迫切。
(二)解决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
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键是从当前最为突出的主要矛盾入手。
1、从根本上讲,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短腿”问题,要靠地方政府扩大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改变目前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偏少的格局。积极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
2、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从加强税收等方面的“二次调节”,解决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成为今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核心。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之中,社会阶层结构也在不断地变迁。目前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务农为主。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较小。能够纳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18%左右,与西方国家的40%还有不小的距离。 3、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设置。从近期看,社会政策创新的可操作方向是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操作平台,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制度,制定提高普通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竞争能力和技能教育的培训政策。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正各种不公平的起码条件,是保证社会的机会相对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设置。
4、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还要注意全面构建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构建“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社会稳定预警系统,就是要科学、定量、实时地诊断、监测并预警社会稳定的总体态势。这个系统之于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呢?形象地说,就是在没有“起火”之前,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监测,发出警示;而现有的系统像消防队一样,必须等“起火”了才能出场。目前,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应系统,监测全球或区域的稳定状况和动乱热点,分别为其战略决策、安全体系、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后效评估、危机综合对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5、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减轻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真正化解就业问题,除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还须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和采取适当的政策支持。专家们建议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化劳动管理和社保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劳动力市场收费,拖欠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二是把增加就业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市政府要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建设一些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区服务等就业岗位。三是采取减少国有房屋租金或给予适当的房租补贴及降低其他有关税费等办法,鼓励个人和家庭从事小商品、饮食业、市场中介服务业。四是鼓励非政府非盈利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重点发展教育培训、公共信息服务和公共管理。五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类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放宽全市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社会就业渠道。
6、统筹城乡发展 破解“三农”难题
锦州是个农业占比较高的城市,破解“三农”问题尤为重要。第一,建立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分阶段进行,集中财力优先安排。第二,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在内的要素市场体系是推进城乡协调的主体内容。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要清除生产要素流动壁垒,构建城乡统一大市场,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第三,建立切实有效的支农惠农体系。我市农村和农业为了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目前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建立切实有效的支农惠农体系,是建设锦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针对锦州市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现实矛盾和薄弱环节,着力强化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明确县、乡镇政府财政支农责任,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和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一是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渠道。改变中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办法,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二是要加大良种补贴范围和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并逐步扩展到相关农资领域。第四,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体系。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体系,并不意味着要撤销现有的户籍制度,而是要制定出没有城乡差别、能够惠及全体人民的包括平等的就业机会、居住机会、教育机会、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的综合型社会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剔除附加在户口上的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等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制度,平等对待新进城落户居民与原城镇居民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和定居,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依据的户口申报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迎新.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在于加快城市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10月16日
[2]王平.改革:解决我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 中国改革 2005第10期
【关键词】锦州市; 经济社会发展; 深层次矛盾; 解决
一、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愈发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公共服务不能普遍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而滋长不满,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引发社会的不稳定。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滞后(至少滞后8—10年),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因此,强调社会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必要而紧迫。
以科学发展观审视锦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锦州市还需要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我们定会发现锦州市所特有的矛盾和具体问题。对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务实的态度深入分析和研究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而在解决这些矛盾乃至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我们的探索和努力。
从目前来看,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三个方面。一是小与大的矛盾。小主要是指生产的小,大主要是指市场的大。小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我们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是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为主导;另一方面,在工业领域,我们在生产规模上仍是总体偏小,也有个作大作强的问题。大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我们市市场广阔;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日益广阔的全省乃至全国大市场。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强主要是指政治的强,弱主要是指经济的弱。强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政治对经济仍然存在着干预过多问题;另一方面,弱的主表现是:一方面,经济主体在权力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权利保护也是处于弱势。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实主要是指物质的实,虚主要是指精神的虚。一方面,居民在物质层面上,是在实实在在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人的精神层面却越来越虚。实主要表现在:一是物质生产领域的高增长率;二是物质消费领域内的极端物欲化,如各种非理性消费等。虚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主导价值的困惑使富人阶层陷入虚无主义;另一方面,现实的无奈又使贫困者阶层走向绝望主义。
上述三大矛盾的影响是广泛的,涉及到各个领域,但又有所侧重。第一大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第二大矛盾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第三大矛盾主要表现在文化领域。其中,小与大的矛盾是基础矛盾,弱与强的矛盾是核心矛盾,实与虚的矛盾是主导矛盾。也就是说,三大矛盾在整个城市的各种矛盾构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个是基础作用,一个是核心作用,一个是主导作用。同时,三大矛盾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不能将其完全割裂。政府是解决好上述三大主要矛盾的关键主体。首先,政府的关键作用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有效前提;其次,政府在解决社会矛盾方面有着巨大的规模优势和乘数效应;第三,政府的关键作用有望实现社会改革成本的最小化。
二、解决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和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锦州市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1、完善生产力布局机制。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看,锦州市生产力布局机制的塑造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宏观调控层的塑造。政府主要从事全市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确定生产力布局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框架与战略,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强化并完善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调控全市生产力布局。地方政府主要任务是在执行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目标、战略与框架,调控本区域生产力布局。(2)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其主要任务是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加快发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场,促进区域市场和统一市场形成和发育,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等,为市场机制在区域内正常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生产要素流动中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2、注重“后发效应”。首先,应正确地、积极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的长短。既要“扬长避短”,又积极“化短为长”。其次,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这各地区通过塑造体制优势、加快发展的唯一出路,地方政府完全可以通过率先建立新体制来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为加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机遇。关键在于加快模式转换,形成生产要素转移并优化组合的经济机制。最后,问题的根本在于人才。实践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破除禁锢着人们头脑的、错误的、陈旧的理论和观念,这一点在不发达地区反映更突出。解决很多新的重大问题,必须“转换思想”,尤其对需要大踏步赶上东部地区的人们来说,“转换思想”的任务更繁重、更迫切。
(二)解决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
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键是从当前最为突出的主要矛盾入手。
1、从根本上讲,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短腿”问题,要靠地方政府扩大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改变目前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偏少的格局。积极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
2、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从加强税收等方面的“二次调节”,解决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成为今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核心。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之中,社会阶层结构也在不断地变迁。目前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务农为主。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较小。能够纳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18%左右,与西方国家的40%还有不小的距离。 3、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设置。从近期看,社会政策创新的可操作方向是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操作平台,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制度,制定提高普通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竞争能力和技能教育的培训政策。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正各种不公平的起码条件,是保证社会的机会相对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设置。
4、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还要注意全面构建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构建“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社会稳定预警系统,就是要科学、定量、实时地诊断、监测并预警社会稳定的总体态势。这个系统之于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呢?形象地说,就是在没有“起火”之前,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监测,发出警示;而现有的系统像消防队一样,必须等“起火”了才能出场。目前,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应系统,监测全球或区域的稳定状况和动乱热点,分别为其战略决策、安全体系、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后效评估、危机综合对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5、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减轻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真正化解就业问题,除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还须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和采取适当的政策支持。专家们建议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化劳动管理和社保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劳动力市场收费,拖欠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二是把增加就业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市政府要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建设一些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区服务等就业岗位。三是采取减少国有房屋租金或给予适当的房租补贴及降低其他有关税费等办法,鼓励个人和家庭从事小商品、饮食业、市场中介服务业。四是鼓励非政府非盈利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重点发展教育培训、公共信息服务和公共管理。五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类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放宽全市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社会就业渠道。
6、统筹城乡发展 破解“三农”难题
锦州是个农业占比较高的城市,破解“三农”问题尤为重要。第一,建立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分阶段进行,集中财力优先安排。第二,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在内的要素市场体系是推进城乡协调的主体内容。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要清除生产要素流动壁垒,构建城乡统一大市场,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第三,建立切实有效的支农惠农体系。我市农村和农业为了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目前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建立切实有效的支农惠农体系,是建设锦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针对锦州市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现实矛盾和薄弱环节,着力强化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明确县、乡镇政府财政支农责任,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和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一是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渠道。改变中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办法,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二是要加大良种补贴范围和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并逐步扩展到相关农资领域。第四,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体系。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体系,并不意味着要撤销现有的户籍制度,而是要制定出没有城乡差别、能够惠及全体人民的包括平等的就业机会、居住机会、教育机会、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的综合型社会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剔除附加在户口上的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等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制度,平等对待新进城落户居民与原城镇居民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和定居,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依据的户口申报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迎新.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在于加快城市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10月16日
[2]王平.改革:解决我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 中国改革 2005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