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而言,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为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认为:学校是青少年一代进行培养教育的主阵地,但获取知识已不是学校教育主要和唯一目的,整个教育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青少年获得最优发展,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重培养,求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要把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我们授课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只完成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注重三个维度的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体现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的统一。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发展的眼光。比如:小学一年级便有图画应用题,一种是减法应用题,一种是加法应用题。就减法应用题而言,如果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加法来计算,我们教师是不应给予否定的,因为这类应用题与高年级的方程恰恰是吻合的。如果轻易地否定,无疑会挫伤孩子探究的积极性。要适当引导,从生活经验入手,肯定学生顺势思维的方法,同时引导到减法的思维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从长远目标看,在数学思维的角度上,学生恰恰拥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对于学生的这种潜意识的方程解法教师是不易盲目扼杀的,也就是说教师要统观小学的数学体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同时,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往往来源于生活,是典型的形象思维,从发展的横向看更是应该保护的。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看,都要具有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登高方能望远。
二、重参与,求创新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是触类旁通的,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数学不仅仅是象牙塔中的学问,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典型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触动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何使学生主体发展上,在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参与的机会,有良好的民主气氛,多鼓励少批评,树立学生信心,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能就情境而提出自己要问的数学问题。教师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的问题合理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动手操作的由学生自己参与操作而得出结论。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而不是教师强加于他们的。当然学生探索中发现的错误,教师要引起重视,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此一来,我们曾经的教法研究就应转变到学法研究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才会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将自己的个性显现出来。从数学的角度说,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创新从何谈起呢?条条大路通罗马,目标只有一个,但能向目标的路途可以有多条。数学答案往往是唯一的,但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研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突出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与学生一起认真而小心地求证。不要完全追求答案的完美,关键在于学生探索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学习情境中积极研究,使过程尽量充实,即使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数学学习实践。
三、重思维,讲合作
笔者认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饱受批判的题海战术,从思维的角度上说,无非是以重复的过程,让学生重复解题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在反复中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只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形式化。且称为“海”,明显是用之偏颇,过犹不及。应当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讲一步计算的除法应用题时,就应让学生说列式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让求份数和每份数应该用除法计算,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抽象的印象。从而能更进一步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由求份数演变而来的,能够举一反三。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思维,思维的路数。交流合作往往会有所发明创造,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体现生与生、师与生多向交流,虽然主张合作但必须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之后再合作,让合作交流有目的性,通过同学之间讨论,做到资源共享,培养合作精神。
四、重兴趣,讲探究
数学思维是逻辑思维为主,这恰恰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差异。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往往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集中在成就感的方面。即马斯洛动机学说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数学思维的本身,常常兴趣不大。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对小学阶段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是美丽的。如何让小学生发现数学思维的美丽?小学数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就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比如应用题。应用题本来就是生活化数学的一个极好的类型题。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应用题抵触的原因,就是应用题不够“应用”,离生活太远。比如,二年级应用题:小明拿100元到商店,买一个球拍45元,一份糖果26元,还剩多少元?且不说小明的名字让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很少能够拿100元自己去买东西。而且买的东西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也不适合,这样的应用题,其实完全和生活脱钩,是无法沟通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所以,尝试将数学问题真正生活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在探究享受学习的快乐,才是负责任的有效发展逻辑思维的方法。
如果数学教师善于发现,着力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就能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有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才能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重培养,求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要把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我们授课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只完成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注重三个维度的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体现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的统一。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发展的眼光。比如:小学一年级便有图画应用题,一种是减法应用题,一种是加法应用题。就减法应用题而言,如果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加法来计算,我们教师是不应给予否定的,因为这类应用题与高年级的方程恰恰是吻合的。如果轻易地否定,无疑会挫伤孩子探究的积极性。要适当引导,从生活经验入手,肯定学生顺势思维的方法,同时引导到减法的思维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从长远目标看,在数学思维的角度上,学生恰恰拥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对于学生的这种潜意识的方程解法教师是不易盲目扼杀的,也就是说教师要统观小学的数学体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同时,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往往来源于生活,是典型的形象思维,从发展的横向看更是应该保护的。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看,都要具有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登高方能望远。
二、重参与,求创新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是触类旁通的,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数学不仅仅是象牙塔中的学问,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典型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触动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何使学生主体发展上,在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参与的机会,有良好的民主气氛,多鼓励少批评,树立学生信心,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能就情境而提出自己要问的数学问题。教师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的问题合理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动手操作的由学生自己参与操作而得出结论。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而不是教师强加于他们的。当然学生探索中发现的错误,教师要引起重视,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此一来,我们曾经的教法研究就应转变到学法研究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才会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将自己的个性显现出来。从数学的角度说,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创新从何谈起呢?条条大路通罗马,目标只有一个,但能向目标的路途可以有多条。数学答案往往是唯一的,但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研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突出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与学生一起认真而小心地求证。不要完全追求答案的完美,关键在于学生探索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学习情境中积极研究,使过程尽量充实,即使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数学学习实践。
三、重思维,讲合作
笔者认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饱受批判的题海战术,从思维的角度上说,无非是以重复的过程,让学生重复解题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在反复中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只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形式化。且称为“海”,明显是用之偏颇,过犹不及。应当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讲一步计算的除法应用题时,就应让学生说列式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让求份数和每份数应该用除法计算,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抽象的印象。从而能更进一步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由求份数演变而来的,能够举一反三。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思维,思维的路数。交流合作往往会有所发明创造,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体现生与生、师与生多向交流,虽然主张合作但必须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之后再合作,让合作交流有目的性,通过同学之间讨论,做到资源共享,培养合作精神。
四、重兴趣,讲探究
数学思维是逻辑思维为主,这恰恰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差异。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往往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集中在成就感的方面。即马斯洛动机学说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数学思维的本身,常常兴趣不大。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对小学阶段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是美丽的。如何让小学生发现数学思维的美丽?小学数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就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比如应用题。应用题本来就是生活化数学的一个极好的类型题。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应用题抵触的原因,就是应用题不够“应用”,离生活太远。比如,二年级应用题:小明拿100元到商店,买一个球拍45元,一份糖果26元,还剩多少元?且不说小明的名字让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很少能够拿100元自己去买东西。而且买的东西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也不适合,这样的应用题,其实完全和生活脱钩,是无法沟通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所以,尝试将数学问题真正生活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在探究享受学习的快乐,才是负责任的有效发展逻辑思维的方法。
如果数学教师善于发现,着力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就能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有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才能发展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