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我国各级学校思想教育的重点。尽管国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但问题依然严竣。提高爱国主义情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处理。本文主要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找出对策。同时文章最后提出教师的身教也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事关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因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学生;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应牢记的精神。对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我国教育部也有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无关系到我國的广大中学生将来能否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在我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也有过明确的表述,其对爱国主义还理解为:是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调节,并说明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国家产生感情纽带的一种基础。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自古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古有岳武穆背刺“精忠报国”,今有我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见这中华民族爱国之情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分散在文科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缺乏专门教师,专门课程的现象。导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缺失,爱国主义精神严重匮乏,这要求我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研究,寻求合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一、 在教育内容上分析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内容事例历史化,脱离现实生活
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例往往过于重视历史而忽视现在,言必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而这样就会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件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爱国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历史上每一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今有些条件已发生了改变。比方说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因此过多地重视历史会使人感觉,爱国主义只存在于过去,而不是现在,从而降低了对爱国主义的兴趣,影响教育效果。
(二) 教育内容人物脸谱化,不符合现实生活
所谓“脸谱化”,比喻文艺创作中刻画人物的公式化倾向。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典型人物举不胜举。但其中大部分人物过于脸谱化,脱离现实生活,对于当代中学生并未起到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关于这些人物的生活事迹描述过于传奇,面对这样的宣传人物,对于平凡生活的学生很难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三) 教育内容成功事件关注过多,忽视失败事件
为了激励中学生积极投身爱国主义事业,避免挫伤他们的爱国积极性,我国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往往过多地关注成功事例,而尽量减少对失败事件的提及。此种教育内容初看十分有利于培养国家自豪感,但长期过度地使用就会将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入错误的陷阱中。
首先过多地使用成功事例,而对失败的事例及事情发展中遇到的挫折和问题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将导致我们的广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缺乏对困难挫折应有的心理准备,以至于在未来面对困难时容易丧失信心,产生放弃和逃避的念头。从历史教训看,我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在大革命之后,由于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以至对国民党的进攻采取了妥协投降政策,导致我党遭受重大损失。陈独秀的失败就是由于对困难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
其次过多使用成功事例而忽视失败、困难、挫折,会导致学生对我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过程中的艰辛缺乏深刻的认识,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就此我们可以用中美两国关于二战的爱国主义电影来进行比较。美国关于二战中战争场面的描写与中国有截然不同的方法。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电影从一个小滩头的登陆战出发,描写诺曼底战役的激烈,在场景中导演通过对德军强大火力和美军惨重伤亡的着重描写,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当年战役的惨烈。但反观我国的抗日影片,其中对日军的描写往往可以归结为“愚蠢”和“无能”的代名词,使观众难以切身感受日军的凶残,更无法理解抗战胜利的历史性意义,进而也就降低了电影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二、 如何从教育内容着手提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细节入手,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为祖国服务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由点滴积累,而得其善终。观古之三国刘备曾劝其子“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告诫我们积小善亦能成就大善。而今看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吴锦泉,在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四川雅安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爱国之事看似虽大,但只要从小事做起,便能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哲学上分析,量变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而平凡事物就是进行量的积累过程。过去曾听很多同学抱怨说自己虽有爱国之心,却无报国之机。其实机会并非不存在,而是我们缺乏发现它的眼睛。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爱国行动的每一天。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少打一次出租车,少用一个塑料袋等都是在为国家节约每一滴资源,都是爱国行为的具体表现。
(二) 将我国屈辱史和发展史进行对比教育,注重对比性分析问题
将我国的屈辱史与发展史进行对比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大学生充分明白国家的兴衰与个人荣辱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从而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加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与自信心,将爱国的信念与情感转变为鼓舞中学生努力奋斗建设全面现代化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当让史料简练,抓住具有强烈代表性的史料进行分析。应当古今结合,将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对当代的启示加以充分分析说明,使学生能感同身受。例如,当谈论屈辱史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在我国的鸦片战争之后国家衰落,被称为“东亚病夫”。此时的国人在国外受尽屈辱。当时在东南亚各国,我国华侨富商的地位还不及日本的妓女。每当当地戒严时,我国华侨就经常成为被盘查的对象,而日本妓女则可以畅通无阻。当谈到发展史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更是高速发展,目前在GDP总量上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因为国家的强大,我国的侨民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例如,2010年1月的海地地震中,我国为救回被困在当地的侨民,不惜动用包机进行跨洋飞行,将被困侨民全部安全撤回。而从2009年开始的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巡逻保护中国商船,则更体现我国的大国风范。
(三) 提高对国际形势和国防知识的教育,增强中学生的忧患意识
要加强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必须加强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的教育,让中学生成为理性的爱国者。当今经济全球化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针对我国进出口总额已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使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而这则要求我们中学生必须充分地了解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理性认识我国制定各种国策的真实目的,避免受国际敌对势力的迷惑与鼓动。例如,近年来西方不断攻击我国干涉苏丹内政,影响苏丹人权,但其实质是看中了我国在苏丹多年石油经营所获得的丰硕成果。据来自中国石油石化的消息:为了改变我国石油过于依赖从中东进口的情况。中国苦心经营苏丹多年,使苏丹成为我国在海外最成气候,也是最具规模最完整的石油投资产业。整个产业覆盖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各领域,光是2007年我国从苏丹进口的原油就达1030.6万吨,夺取苏丹石油才是西方国家真正目的。
(四) 关注重大事件,对重大事件形成系列化专题化教育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效率,我们应当抓住中学生的关注点出发进行教育。同时注意在教育过程中的“隐蔽性”和“无意识性”。争取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陶冶和感化,提升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2010年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我们便可利用对中国与世博之间的历史渊源的介绍,来对广大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让广大学生了解,虽然我国早在第一届世博会就参与其中,并获得多项金银奖。但与西方国家在世博上展示的电话、电报和联合收割机等先进科技工业成果不同,我们的展品多为手工业品及轻工业产品,例如茅台酒、茶叶、瓷器及丝绸等。由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明白他们肩负赶超世界工业强国的使命。
(五) 加强对教师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身教”胜于“言傳”,从古至今教师在学生心中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应该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自己的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当前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产生的错误思想观念:对物质利益过于追求,以及迷信西方资本主义;有些教师则受制于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有限,难以在教学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更需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而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要求我们的高校教育更需要一支有强烈爱国情感和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要求我们高校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爱国情感,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世界文化;并且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手段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同时社会也应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支持,一方面应组织教师参观工厂及国家的各项建设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祖国的变化,增强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对教育及教师的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经费和生活工资,避免教师在教学时过多地为经费所困,以便教师能更专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中。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当更具有实效性和新颖性。要将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时代情感结合起来,要不断适应现代大学生极具个性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加强综合性,避免单一化。要以学生为本,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祖国的认知,通过不断深化的认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要将爱国情感落付诸实践,落实行动,切实肩负起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陈小云.达尔富尔危机的治理与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D].厦门大学,2009.
[3]刘梦娟,唐智敏.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J].今日南国,2008,12:49.
[4]冯永君.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73-76.
[5]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73.
[6]郭玉清.关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调查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2):110.
[7]那丽莉,郭春.全球化视域下的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6.
[8]陈洪月.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24(4):91-93.
作者简介:
罗俊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市第十八中学。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学生;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应牢记的精神。对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我国教育部也有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无关系到我國的广大中学生将来能否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在我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也有过明确的表述,其对爱国主义还理解为:是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调节,并说明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国家产生感情纽带的一种基础。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自古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古有岳武穆背刺“精忠报国”,今有我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见这中华民族爱国之情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分散在文科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缺乏专门教师,专门课程的现象。导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缺失,爱国主义精神严重匮乏,这要求我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研究,寻求合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一、 在教育内容上分析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内容事例历史化,脱离现实生活
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例往往过于重视历史而忽视现在,言必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而这样就会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件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爱国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历史上每一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今有些条件已发生了改变。比方说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因此过多地重视历史会使人感觉,爱国主义只存在于过去,而不是现在,从而降低了对爱国主义的兴趣,影响教育效果。
(二) 教育内容人物脸谱化,不符合现实生活
所谓“脸谱化”,比喻文艺创作中刻画人物的公式化倾向。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典型人物举不胜举。但其中大部分人物过于脸谱化,脱离现实生活,对于当代中学生并未起到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关于这些人物的生活事迹描述过于传奇,面对这样的宣传人物,对于平凡生活的学生很难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三) 教育内容成功事件关注过多,忽视失败事件
为了激励中学生积极投身爱国主义事业,避免挫伤他们的爱国积极性,我国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往往过多地关注成功事例,而尽量减少对失败事件的提及。此种教育内容初看十分有利于培养国家自豪感,但长期过度地使用就会将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入错误的陷阱中。
首先过多地使用成功事例,而对失败的事例及事情发展中遇到的挫折和问题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将导致我们的广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缺乏对困难挫折应有的心理准备,以至于在未来面对困难时容易丧失信心,产生放弃和逃避的念头。从历史教训看,我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在大革命之后,由于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以至对国民党的进攻采取了妥协投降政策,导致我党遭受重大损失。陈独秀的失败就是由于对困难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
其次过多使用成功事例而忽视失败、困难、挫折,会导致学生对我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过程中的艰辛缺乏深刻的认识,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就此我们可以用中美两国关于二战的爱国主义电影来进行比较。美国关于二战中战争场面的描写与中国有截然不同的方法。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电影从一个小滩头的登陆战出发,描写诺曼底战役的激烈,在场景中导演通过对德军强大火力和美军惨重伤亡的着重描写,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当年战役的惨烈。但反观我国的抗日影片,其中对日军的描写往往可以归结为“愚蠢”和“无能”的代名词,使观众难以切身感受日军的凶残,更无法理解抗战胜利的历史性意义,进而也就降低了电影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二、 如何从教育内容着手提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细节入手,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为祖国服务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由点滴积累,而得其善终。观古之三国刘备曾劝其子“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告诫我们积小善亦能成就大善。而今看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吴锦泉,在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四川雅安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爱国之事看似虽大,但只要从小事做起,便能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哲学上分析,量变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而平凡事物就是进行量的积累过程。过去曾听很多同学抱怨说自己虽有爱国之心,却无报国之机。其实机会并非不存在,而是我们缺乏发现它的眼睛。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爱国行动的每一天。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少打一次出租车,少用一个塑料袋等都是在为国家节约每一滴资源,都是爱国行为的具体表现。
(二) 将我国屈辱史和发展史进行对比教育,注重对比性分析问题
将我国的屈辱史与发展史进行对比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大学生充分明白国家的兴衰与个人荣辱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从而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加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与自信心,将爱国的信念与情感转变为鼓舞中学生努力奋斗建设全面现代化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当让史料简练,抓住具有强烈代表性的史料进行分析。应当古今结合,将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对当代的启示加以充分分析说明,使学生能感同身受。例如,当谈论屈辱史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在我国的鸦片战争之后国家衰落,被称为“东亚病夫”。此时的国人在国外受尽屈辱。当时在东南亚各国,我国华侨富商的地位还不及日本的妓女。每当当地戒严时,我国华侨就经常成为被盘查的对象,而日本妓女则可以畅通无阻。当谈到发展史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更是高速发展,目前在GDP总量上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因为国家的强大,我国的侨民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例如,2010年1月的海地地震中,我国为救回被困在当地的侨民,不惜动用包机进行跨洋飞行,将被困侨民全部安全撤回。而从2009年开始的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巡逻保护中国商船,则更体现我国的大国风范。
(三) 提高对国际形势和国防知识的教育,增强中学生的忧患意识
要加强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必须加强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的教育,让中学生成为理性的爱国者。当今经济全球化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针对我国进出口总额已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使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而这则要求我们中学生必须充分地了解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理性认识我国制定各种国策的真实目的,避免受国际敌对势力的迷惑与鼓动。例如,近年来西方不断攻击我国干涉苏丹内政,影响苏丹人权,但其实质是看中了我国在苏丹多年石油经营所获得的丰硕成果。据来自中国石油石化的消息:为了改变我国石油过于依赖从中东进口的情况。中国苦心经营苏丹多年,使苏丹成为我国在海外最成气候,也是最具规模最完整的石油投资产业。整个产业覆盖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各领域,光是2007年我国从苏丹进口的原油就达1030.6万吨,夺取苏丹石油才是西方国家真正目的。
(四) 关注重大事件,对重大事件形成系列化专题化教育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效率,我们应当抓住中学生的关注点出发进行教育。同时注意在教育过程中的“隐蔽性”和“无意识性”。争取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陶冶和感化,提升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2010年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我们便可利用对中国与世博之间的历史渊源的介绍,来对广大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让广大学生了解,虽然我国早在第一届世博会就参与其中,并获得多项金银奖。但与西方国家在世博上展示的电话、电报和联合收割机等先进科技工业成果不同,我们的展品多为手工业品及轻工业产品,例如茅台酒、茶叶、瓷器及丝绸等。由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明白他们肩负赶超世界工业强国的使命。
(五) 加强对教师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身教”胜于“言傳”,从古至今教师在学生心中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应该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自己的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当前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产生的错误思想观念:对物质利益过于追求,以及迷信西方资本主义;有些教师则受制于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有限,难以在教学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更需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而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要求我们的高校教育更需要一支有强烈爱国情感和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要求我们高校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爱国情感,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世界文化;并且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手段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同时社会也应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支持,一方面应组织教师参观工厂及国家的各项建设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祖国的变化,增强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对教育及教师的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经费和生活工资,避免教师在教学时过多地为经费所困,以便教师能更专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中。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当更具有实效性和新颖性。要将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时代情感结合起来,要不断适应现代大学生极具个性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加强综合性,避免单一化。要以学生为本,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祖国的认知,通过不断深化的认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要将爱国情感落付诸实践,落实行动,切实肩负起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陈小云.达尔富尔危机的治理与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D].厦门大学,2009.
[3]刘梦娟,唐智敏.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J].今日南国,2008,12:49.
[4]冯永君.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73-76.
[5]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73.
[6]郭玉清.关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调查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2):110.
[7]那丽莉,郭春.全球化视域下的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6.
[8]陈洪月.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24(4):91-93.
作者简介:
罗俊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