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庞然存在以微火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heng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野是文学取材不竭的源流,贾平凹和莫言都把乡野作为汲取文学素材的基地。80后的安宁同样在泰山脚下的村落里,用她独有的宁静,轻掬玉手,从生活深处,打捞庞然的存在,施以微火,给予关乎,令之鲜活,满目葱茏。
  《乡野闲人》是她“乡村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较之《遗忘在乡下的植物》,运笔更为练达、笔触更为精微、输出文本的现场感更为强烈,信息的存在更为庞然。
  这部书中的篇目多为一个带有“的”字的助词句式,譬如“要饭的”“修鞋的”“堕胎的”……篇目审设得机巧从容,很新款,带有足够的张力。进入正文就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一一对号,时不时把长辈的观点和看法带入文本,完成文学形式下的“代入”,推演出求证的过程和结果,承接阅读者的深入。作者在这些篇名下,以群体人物和个体人物进行文学设计,铺排开一篇篇让读者走近回忆的亲切感,那些人就是一个乡野阵营的主要组成,不可或缺,是一幅幅市井百态图。里面的人和事带着炊烟的真实,带着时光的味道,带着谋生存在的小小狡黠,中庸的良善底线和强大的生存智慧,给那方田园以生机、灵动,给阅读以快慰、切身存在的感验。这些人在乡野如蒿、莠、茅,植根于那方并不肥沃的土地,生存于乡野,任凭风雨雷电,打磨着属于各自生活的细小微波,蓬勃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特质的朴素与昂扬。
  关于《乡野闲人》这个书名,也埋设着奥妙,要饭的、修鞋的、开小卖部的……这些人群或个体都是忙人,忙于生计和生存,只有家庭主妇这偌大的群体才是闲人,在矛盾、羡慕、嫉妒、恨中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刺激,安顿生活的苍白和百无聊赖,充分表演人性的任性,东家长、西家短地道听途说。
  安宁在这里把文学作为器皿,把熟知的过往、熟悉的物象、熟知的人物当成材料,佐以喜感和趣味,用微火慢炖,煮出一炉炉、一章章散文的香,深深地嵌入生活的枝梢末节,政治、经济、生产、生存、生活的妙音,俱在其中了。
  安宁始终没有离开现场,她既是观者,又是亲历者,时而交叉变换着姿态、角色身份和立场进行描摹和叙述,找准阅读的味蕾和胃口的喜好,时而深入浅出、洋洋洒洒、温情脉脉、随行如理,把烟火、时光、过往和盘托出,呈现属于乡野滋味的原始与中正,文学手法的多变和新颖,安慰阅读者的耐心和内心的见证。
  我说安宁的文字之妙,在于不温不火的淡定,从容乃至创作的安详和笃定。她的性格是温顺的,如她的名字一样安静。她的文学思考是在安宁状态下,加以谨慎而把握得至善至美。她善于从生活小景中提炼荒诞不经的喜相,烹饪出生活在世相底层人们的喜怒悲欢,使文本再现真实,还原生活本来的底色和真谛。不是玄幻和喧哗的扭捏之态,不是故弄高深的空洞虚无,是言之有物的妥贴,能够恰如其分地让文字为文学安然服务,市井百相更为饱满、圆润,文字的文理关系更为和谐。
  评论家张莉在《我们为什么关注非虚构》里,有一段关于小说创作的见地,用在这里也够合适。她这样说:“作为今天的读者,我们渴望看到活的现实。这源于我们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的困惑与不安。”
  也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中的记述:“我们甚至不知道那‘活生生的现实’在哪里,它是怎么回事,怎么称呼它。”
  我说:我们更渴望看到消亡的曾经存在。譬如“要饭的”,他曾经热热闹闹地存在过,如今标准意义“要饭的”业已消亡,毋庸置疑;“玩戏法的”甚至“修鞋的”变化了以往的格式,翻新式地存在着,注定不久也会消亡。安宁的文本准确地记述了这些,这不仅是创作的义务,更是文学的责任。
  一切事物都会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飞跃,也会谋求破立下的求变。安宁在海量创作中达到了质变的发展,给自己的作品印记了标签和风格,这是文学实践的成功。那么在隐去作家名讳后,阅读一眼能辨识出你的作品时,作家应该欣喜呢,还是应该犹豫呢?两者都应该,但是后者最应该。这就恰恰走到了破立的档口,砸碎风格化的标识,求新求索是一道摆在所有作家面前的课题,安宁也不例外,只有这样螺旋式上升才是文学突变的理由。
  我在《修鞋的》一篇中看到作家笔下人们调侃修鞋人瘦叔的话:“瘦叔被胖婶这堆肉压得快成了烙铁上的馅饼,连尿都呲不出来了。”这样的处理多处存在,读后的趣味不是低级的,而是有趣味的真实。生活场景的现实存在是文学不能回避的,文本缺乏男女,俨然少了文学的担当。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性别的分寸才是生活值守的必要。
  苏东坡禅诗里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极为强烈的“方法感”对世俗人生构成了指教。《乡野闲人》成书已经晚于故事形成的年代。正是這种晚,才实现了此书热,也实现了安宁热。经过岁月的淘洗,留在记忆中的就是最为纯粹和深刻的,用现下的文学能力书写远去的不知所以,这就是岁月和文学的合力,这一切我懂得,安宁更懂得。
  好的阅读,应该留意文本背后的力量;理想的写作,应该抓住那渺远的光芒,即便这光芒微弱,即便有可能被误读,也还是要抓住。
  因为,这光芒存在于消亡和正在消亡曾经的存在,而是不容置之不理的庞然存在。
  安宁在后记里写道:我爱这些游荡在村庄的闲人,不管他们已经默默无闻地死去,还是依然随意潦草地活着。
  我也爱这些人们,尽管他们有好多毛病,他们已然是村庄的灵魂,赋予乡野以生机。为他们庆幸,他们在安宁的作品里获得了永生。
  施以微火,君复何求。
  2017年10月14日于巴彦浩特海中渔书屋
  作者简介:温智慧 ,笔名海中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灵魂的雨伞》《大漠放歌》,文艺评论集《抵达的姿态》。
  (责任编辑 徐文)
其他文献
在霍林郭勒草原  在霍林郭勒草原,我最大的愿望  骑一匹快马,制造一场  让草倾倒的风  一副浑圆的落日,红彤彤的  就要被一片怀春的草,拽入怀里  几匹马侥幸闯入,它们脚踏白云  飘扬的鬃毛,像风吹起的经幡  我把要骑马的想法,告诉了我的朋友  他笑笑,末了  牵来一匹瘸马,告诉我  骑它安全,照相不瘸  还真是,从我后来发进朋友圈的照片看  它不瘸  脊背  好奇的年龄里,我想知道  父亲的脊
期刊
秋日私语  积攒的情绪迸发出心灵  静默在无声的世界里  用文字敲打心头  把生活打磨成心灵的修炼场  把日子过成岁月的省略号  总在人流缝隙中寻找  寻找那一丝的独钟  岁月轻抚长发飘逸  重复白昼黑夜的交替  咀嚼生活带给的滋味  漫漫人生路上  没有相同的眼泪  给心留一片独白  那尘封已久的告白  用定格的符号唤醒  被遗忘最珍贵的记忆  捡拾点滴重温过去  让心头的醉  填补心灵缺失的那
期刊
留守秋天一片红叶  又到了万木凋零的季节  好像春天里那些事和那场雨刚过  窗外还吹着来时的风  草丛中依稀还有杏花散落时的留痕  和云朵飘过脚下的剪影  一转眼都过去了  那些葱郁的 飞扬的  那些轻灵的 深邃的  像老电影的胶片在记忆边缘缓冲  我已走过一些山径  已不会为一次霜冻揣测土地里的夹层  也不会去为一场秋雨送行  该留的总会留下  该去的就让它在那一片静静的山林中随风  又到了万木
期刊
摘要:“尧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解读尧母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借助宣传媒体全力塑造尧母“中华第一母亲”伟大形象,提高尧母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尧母庆都 唐尧 母教观念 孝悌观念济世思想  文化的根本在于精神,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所积累的丰富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望都县是“尧母文化”的发源地。“尧母
期刊
却是被误认的身影  仍固执地坚守  彼此间的軌迹是屡次反复迷宫的道路  我们距出口或长或短  有时一步之遥  面面相对却无法坦然视之  仅缄口不语和出口背道而驰  有时感慨颇多  相谈甚欢  向出口徘徊  挪移  但始终无法找到正确的路  直到疲惫  厌倦  最后困死在迷宫里  (责任编辑 葛星星)
期刊
桃李花开一壶酒,乌篷摇梦起沙鷗。  虽易踏山寻流水,天涯何处觅知音!  红尘过往多少事,沧海几度已桑田。  遥想桃园三结义,至今依旧美名扬。  (责任编辑 葛星星)
期刊
秋思  瑟瑟秋风,薰薰酒意,  天涯倦客箫声起。  漫天黄叶怅归途,  阳关半阕愁残壁。  淡淡相思,深深记忆,  时光荏苒清眸替。  此情犹是碧莲花,  一生为你开一季。  书香女子  你从书海中走来  一路幽香芬芳迷人  你婉约的深情  像一朵优雅的墨花  温暖地绽放着诱人的书香  你用你的情怀拥抱美好 拥抱真诚  你就是热情沙漠的一把火  燃烧生命的力量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走近你  做一个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能够从网络上获取海量的资讯。而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其丰富的传播符号和传播方式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相当的优势。然而,网络背景下的新闻标题与传统媒介理论中狭义的新闻消息的标题和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中的标题相比,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存在价值,因此具有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时代 新闻标题 传播方式  一、新闻标题的特点  标题作为新闻消息的“点睛之笔”,
期刊
被太陽水洒过的街道  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我要像春天一样哀悼  还要再等一分钟踌躇  一分钟踌躇。纪念  念了十六年的书  有人在欢笑,有人在啜泣  有人把听过的话唱成梵音  我啊,我要风,要世界剧终  要太阳燃成一盏巨大的火球  我在时间里咆哮  在终结里咆哮  在湮灭中咆哮  在永恒中咆哮  我站在风口浪尖  犹如站在世界之巅  说到如今么  如今我还是窝在街角  拍拍土站起来  追赶一只流
期刊
仲秋初日照高林,谷深水俞清,一片青山半片黄。  数点寒鸦,潇潇落叶,江天暮雨晚云收。  山月当知心里事,归思无重数,桑榆晚景在天涯!  长笛悠悠,空谷傳响,江面竹排孤灯影。(责任编辑 葛星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