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并且已经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成为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得初中生学到更多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历史;应用分析
G633.51;G434
當今社会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一系列的改革。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将初中生的历史成绩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提高。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简化教学,攻破重难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完全符合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由于每个初中生的性格、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各不相同,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自我约束的意识很薄弱,如果教师不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学生很难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由于历史这一学科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和背景等,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觉得很枯燥、乏味,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和负面情绪。然而将具有灵活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得历史教学内容变得趣味性十足,从而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帮助初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1]。
(二)图文并茂,深化知识点
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并且也是对教育信息传播的一种改革。现代教育的应用不仅使原本沉闷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起来,也使很久远的历史增添观赏性。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中华文明的一系列图片和影片,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通过多媒体直观性教学,使得初中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华文化的起源,也使历史知识的结构清晰,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印象和理解。
(三)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初中历史知识看上去简单、易懂,但是学起来却具有难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时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贯穿中外、知识架构复杂。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历史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再现,将教学内容的范围扩大、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等,进而将初中历史存在信息量过多等问题进行有效、合理的解决,并且提高初中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使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2]。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深度不夠
在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大环境下,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虽然可以使其生动、有趣,也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但是,要想扎实的掌握以及准确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目前,有很多教师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判断,认为其教学方法不能够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受到阻碍,不能进行很好的实施,使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二)使用范围受到局限
现代教育技术对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准要求很高,然而只有具有出众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教师才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媒体课件。但是,当前大多数历史教师并不具备出众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所以,也无法制定出与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可以完美匹配的课件,进而使现代教育技术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受到阻碍和限制[3]。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将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完备。
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当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创建多媒体环境需要进行硬件环境的创建以及软件资源的创建。硬件环境的创建也就是完备学校基础的多媒体设备,符合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基础条件。软件资源也就是对多媒体的教学素材进行大量的储备,为初中历史今后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打下基础。
(二)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品质检验
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重点就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展的是否顺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任务的分配和任务完成程度也有关联。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初中生进行引导,鼓励初中生合理、科学的运用代教育技术,进行不同信息的筛选和查找以及管理,久而久之,会使初中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将初中历史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措施,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其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应该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和展现,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调动起来,激发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进而提升初中生历成绩,也使教师的历史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美君.基于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4):286-286.
[2]陈永钦.激发培养提高升华--以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3):49-49.
[3]陈铭.贯彻新理念探索新模式--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速读(中旬),2014(2):17-1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历史;应用分析
G633.51;G434
當今社会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一系列的改革。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将初中生的历史成绩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提高。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简化教学,攻破重难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完全符合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由于每个初中生的性格、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各不相同,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自我约束的意识很薄弱,如果教师不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学生很难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由于历史这一学科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和背景等,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觉得很枯燥、乏味,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和负面情绪。然而将具有灵活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得历史教学内容变得趣味性十足,从而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帮助初中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1]。
(二)图文并茂,深化知识点
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并且也是对教育信息传播的一种改革。现代教育的应用不仅使原本沉闷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起来,也使很久远的历史增添观赏性。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中华文明的一系列图片和影片,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通过多媒体直观性教学,使得初中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华文化的起源,也使历史知识的结构清晰,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印象和理解。
(三)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初中历史知识看上去简单、易懂,但是学起来却具有难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时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贯穿中外、知识架构复杂。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历史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再现,将教学内容的范围扩大、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等,进而将初中历史存在信息量过多等问题进行有效、合理的解决,并且提高初中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使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2]。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深度不夠
在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大环境下,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虽然可以使其生动、有趣,也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但是,要想扎实的掌握以及准确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目前,有很多教师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判断,认为其教学方法不能够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受到阻碍,不能进行很好的实施,使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二)使用范围受到局限
现代教育技术对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准要求很高,然而只有具有出众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教师才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媒体课件。但是,当前大多数历史教师并不具备出众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所以,也无法制定出与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可以完美匹配的课件,进而使现代教育技术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受到阻碍和限制[3]。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将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完备。
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当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创建多媒体环境需要进行硬件环境的创建以及软件资源的创建。硬件环境的创建也就是完备学校基础的多媒体设备,符合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基础条件。软件资源也就是对多媒体的教学素材进行大量的储备,为初中历史今后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打下基础。
(二)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品质检验
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重点就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展的是否顺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任务的分配和任务完成程度也有关联。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初中生进行引导,鼓励初中生合理、科学的运用代教育技术,进行不同信息的筛选和查找以及管理,久而久之,会使初中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将初中历史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措施,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其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应该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和展现,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调动起来,激发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进而提升初中生历成绩,也使教师的历史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美君.基于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4):286-286.
[2]陈永钦.激发培养提高升华--以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3):49-49.
[3]陈铭.贯彻新理念探索新模式--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速读(中旬),2014(2):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