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滕王阁序》这篇千古流传的经典佳作,其典故之丰、体察之微、文思之畅、音韵之美,都可谓独步天下。在教学时让学生全面领会文章的妙处,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现以《滕王阁序》为例,从识人、鉴美、悟情几个角度出发,谈谈文言文阅读与文本深度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要点
《滕王阁序》是一篇经典的骈文佳作,虽然有着比较严格的形式束缚,但是作者依然游刃有余地展示出骈文的特殊美感,在严整中体现了行云流水般的高妙之处。但是若想真正读通、弄懂、欣赏文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从识人的角度入手,然后鉴美,进而悟情,循序渐进。
一、识人
在高中生阅读文言文过程中,经常出现表面上明白具体词句的意思,实际上却对这些词句深层次内涵懵懂无知,理解出现偏差,或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没能对文章的作者及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若习其文,必先知其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气韵,不同时代的人也有其特定的思想境界。《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649—676年),他生活在盛唐时代,聪敏好学,才学兼备,创作的诗歌一扫六朝以来争构纤微与竞相雕刻的阴柔之风,以骨气遒劲和刚健见长。在王勃有限的存世作品中,能够很清晰地发现他的独特风格。诗歌源于生活,其真实的创作风格与六朝浮华文风大相径庭,产生了唐诗独有的精神气度。王勃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其仕途多舛。他生活于贞观之治之后,这时大唐正走向繁荣,境外四夷宾服,境内百姓富足,读书人都有着强烈的学而优则仕的心理,王勃年未及冠即已经授朝散郎,而在顺境之时,王勃却屡次因为显露才华而为群僚所嫉,受人排挤,甚至因此株连其父,使其父左迁为交阯令。《滕王阁序》这篇文章便是王勃去交阯探望父亲时在途中所作。当学生了解到这些,再阅读文本时,便会更加明白同样的景、事、物在王勃的笔下可以显得如此恢宏大气,更加了解作者“兴尽悲来”的原因,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大有帮助。
二、鉴美
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这种美感对于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基于美学视角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领会,因为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骈文本身便有着无尽的美学感染力,师生可从多个角度体会《滕王阁序》的艺术之美。
首先,这篇文章有着绚丽多彩的美。文中“潦水尽而寒潭清”这句话,没有一个字是对天气的正面描写,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蓝天的纯澈,感受到白云的飘荡,那种秋日明艳的阳光,似乎正在我们的身畔、在我们的呼吸之间。再比如“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生动刻画出暮霭之中、余晖之下,那种朦胧的气韵。
其次,这篇文章在对曲线起伏的美进行描述时,也极尽畅快之能事。作文如为人,越是经历风浪、跌宕起伏越显得丰满和精彩。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摹景观时,将其中的曲线风姿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其中的“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式”一联,有山有水,山水萦回缭绕,让读者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产生无尽的遐想:江岸曲折、群山连绵,宛如一幅画卷。画面之中,空间动态之美跃然于纸上,却又让环境因此显得更为清幽。这是一种山水和人情相融相生的大美,可是在这大美的自然之中,很多人却只能痛苦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王勃借助其生花妙笔,用心摹写出滕王阁当地的曲线美景,使平凡的人生都会在崇高的美面前相形见绌。
第三,文中辽阔大气、壮丽恢宏之美值得注意。在文中所出现的“山原旷其盈視,川泽纡其骇瞩”等句子,把滕王阁附近的地域特征显明地表现出来,带领读者进入到辽阔无边的世界,使人油然生出一种俯瞰大地的豪迈之感,心胸与自然和谐一体,仿佛有了包容万物的气度。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所有的坎坷经历都似乎是过眼云烟。而像传承千古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更是让青天与碧水相接,上下一色,天水相融,使人感受到壮丽恢宏景色的相映成趣,衍生出了足以动人心魂的巨大力量。
第四,文中有盛唐之美。盛唐之美是一种富饶与和乐的气度。不同层次的人对于富饶与和乐有着不同的见解。普通百姓认为丰衣足食是一种幸福和乐,而对于钟鸣鼎食之家,则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追求是艺术与精神上的和乐幸福。对于那些居住于高堂大屋的人们而言,他们无法见到奔波劳碌之苦,无法听到闷声愁语之哀,这些人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滕王阁序》同样具备。在文章中所闪现的气度之美,能够让人们的精神境界变得更加丰富。这是一种潜在的文字之美,它高居于平庸与渺小之上,俯视平凡庸俗的世界。
最后,文中有同声相和、同气相求之美。《诗经》中说“嘤其鸣矣,求其友生”,这是古人对于同声相和、同气相求需要的原始表达。很显然,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这种表达更具艺术的美感。读过此文,我们可以发现:在一片群山苍茫之中,有一种特殊的声音在耳畔回响,使人于此起彼伏回声之中产生荡气回肠的感觉,不知不觉间,把整个人都置身于辽远无垠的世界。在天地间回荡着的是万物相邻相亲的应和之声,是波澜壮阔的交响之声,这声音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之美。比如,文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句,非常生动地演绎了这种同声相和的神话。有此天簌之音,有此自然之力,作者的创作才得以穿山越水,穿古越今,直抵人们的内心深处,表现出人们共同的美好向往与执着探索。
三、悟情
执教《滕王阁序》,教师需引导学生先知王勃其人,再鉴文章其美,最终要体悟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骈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特殊文体,它特别强调对偶和藻饰,其中用典繁复、声律华丽。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致感受王勃在对羁旅之情进行抒发的同时,在文章中所隐含的怀才不遇之愤懑,再体会他的超脱与豪迈。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写到南昌故郡的形胜与历史、天文与地理,又写到滕王阁的形态与周围环境,不惮繁复的摹写,正是骈文基本特点的展现,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于自然与人文之美的热爱之情已经溢于言表。接下来,抒情部分更加扣人心弦,其澎湃的心潮借助生花妙笔呈现于世人面前。“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与此同时,借助冯唐、李广等历史人物,又让这种情绪变得更进一层。其后“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的说法,则从低谷又走向高潮,表现出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王勃所表现的感想与情怀,值得学生深思。
新课标中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教学《滕王阁序》时,笔者从识人、鉴美、悟情几个角度出发,使学生感受作者与作品的魅力,从而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让其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真正可以做到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新课标还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文言文的教学更要如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识人”中走近作者,消除对文本的陌生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鉴美”中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古典文学之美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悟情”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交融,促使学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的理解思考。
作者简介:顾玲玲(1978 —),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要点
《滕王阁序》是一篇经典的骈文佳作,虽然有着比较严格的形式束缚,但是作者依然游刃有余地展示出骈文的特殊美感,在严整中体现了行云流水般的高妙之处。但是若想真正读通、弄懂、欣赏文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从识人的角度入手,然后鉴美,进而悟情,循序渐进。
一、识人
在高中生阅读文言文过程中,经常出现表面上明白具体词句的意思,实际上却对这些词句深层次内涵懵懂无知,理解出现偏差,或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没能对文章的作者及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若习其文,必先知其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气韵,不同时代的人也有其特定的思想境界。《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649—676年),他生活在盛唐时代,聪敏好学,才学兼备,创作的诗歌一扫六朝以来争构纤微与竞相雕刻的阴柔之风,以骨气遒劲和刚健见长。在王勃有限的存世作品中,能够很清晰地发现他的独特风格。诗歌源于生活,其真实的创作风格与六朝浮华文风大相径庭,产生了唐诗独有的精神气度。王勃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其仕途多舛。他生活于贞观之治之后,这时大唐正走向繁荣,境外四夷宾服,境内百姓富足,读书人都有着强烈的学而优则仕的心理,王勃年未及冠即已经授朝散郎,而在顺境之时,王勃却屡次因为显露才华而为群僚所嫉,受人排挤,甚至因此株连其父,使其父左迁为交阯令。《滕王阁序》这篇文章便是王勃去交阯探望父亲时在途中所作。当学生了解到这些,再阅读文本时,便会更加明白同样的景、事、物在王勃的笔下可以显得如此恢宏大气,更加了解作者“兴尽悲来”的原因,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大有帮助。
二、鉴美
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这种美感对于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基于美学视角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领会,因为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骈文本身便有着无尽的美学感染力,师生可从多个角度体会《滕王阁序》的艺术之美。
首先,这篇文章有着绚丽多彩的美。文中“潦水尽而寒潭清”这句话,没有一个字是对天气的正面描写,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蓝天的纯澈,感受到白云的飘荡,那种秋日明艳的阳光,似乎正在我们的身畔、在我们的呼吸之间。再比如“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生动刻画出暮霭之中、余晖之下,那种朦胧的气韵。
其次,这篇文章在对曲线起伏的美进行描述时,也极尽畅快之能事。作文如为人,越是经历风浪、跌宕起伏越显得丰满和精彩。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摹景观时,将其中的曲线风姿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其中的“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式”一联,有山有水,山水萦回缭绕,让读者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产生无尽的遐想:江岸曲折、群山连绵,宛如一幅画卷。画面之中,空间动态之美跃然于纸上,却又让环境因此显得更为清幽。这是一种山水和人情相融相生的大美,可是在这大美的自然之中,很多人却只能痛苦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王勃借助其生花妙笔,用心摹写出滕王阁当地的曲线美景,使平凡的人生都会在崇高的美面前相形见绌。
第三,文中辽阔大气、壮丽恢宏之美值得注意。在文中所出现的“山原旷其盈視,川泽纡其骇瞩”等句子,把滕王阁附近的地域特征显明地表现出来,带领读者进入到辽阔无边的世界,使人油然生出一种俯瞰大地的豪迈之感,心胸与自然和谐一体,仿佛有了包容万物的气度。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所有的坎坷经历都似乎是过眼云烟。而像传承千古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更是让青天与碧水相接,上下一色,天水相融,使人感受到壮丽恢宏景色的相映成趣,衍生出了足以动人心魂的巨大力量。
第四,文中有盛唐之美。盛唐之美是一种富饶与和乐的气度。不同层次的人对于富饶与和乐有着不同的见解。普通百姓认为丰衣足食是一种幸福和乐,而对于钟鸣鼎食之家,则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追求是艺术与精神上的和乐幸福。对于那些居住于高堂大屋的人们而言,他们无法见到奔波劳碌之苦,无法听到闷声愁语之哀,这些人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滕王阁序》同样具备。在文章中所闪现的气度之美,能够让人们的精神境界变得更加丰富。这是一种潜在的文字之美,它高居于平庸与渺小之上,俯视平凡庸俗的世界。
最后,文中有同声相和、同气相求之美。《诗经》中说“嘤其鸣矣,求其友生”,这是古人对于同声相和、同气相求需要的原始表达。很显然,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这种表达更具艺术的美感。读过此文,我们可以发现:在一片群山苍茫之中,有一种特殊的声音在耳畔回响,使人于此起彼伏回声之中产生荡气回肠的感觉,不知不觉间,把整个人都置身于辽远无垠的世界。在天地间回荡着的是万物相邻相亲的应和之声,是波澜壮阔的交响之声,这声音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之美。比如,文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句,非常生动地演绎了这种同声相和的神话。有此天簌之音,有此自然之力,作者的创作才得以穿山越水,穿古越今,直抵人们的内心深处,表现出人们共同的美好向往与执着探索。
三、悟情
执教《滕王阁序》,教师需引导学生先知王勃其人,再鉴文章其美,最终要体悟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骈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特殊文体,它特别强调对偶和藻饰,其中用典繁复、声律华丽。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致感受王勃在对羁旅之情进行抒发的同时,在文章中所隐含的怀才不遇之愤懑,再体会他的超脱与豪迈。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写到南昌故郡的形胜与历史、天文与地理,又写到滕王阁的形态与周围环境,不惮繁复的摹写,正是骈文基本特点的展现,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于自然与人文之美的热爱之情已经溢于言表。接下来,抒情部分更加扣人心弦,其澎湃的心潮借助生花妙笔呈现于世人面前。“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与此同时,借助冯唐、李广等历史人物,又让这种情绪变得更进一层。其后“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的说法,则从低谷又走向高潮,表现出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王勃所表现的感想与情怀,值得学生深思。
新课标中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教学《滕王阁序》时,笔者从识人、鉴美、悟情几个角度出发,使学生感受作者与作品的魅力,从而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让其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真正可以做到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新课标还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文言文的教学更要如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识人”中走近作者,消除对文本的陌生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鉴美”中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古典文学之美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悟情”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交融,促使学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的理解思考。
作者简介:顾玲玲(1978 —),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