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既能保证班级管理有序开展,又能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中学高二(1)班创设的“双导制”班级管理模式,以制度文化为载体,以活动文化为依托,每位学生都在班级里找到了自我存在感,整个班级呈现团结向上、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风气。
一、制度文化:为班级管理保驾护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才能够促进班级的发展。制度文化建设应遵循民主、平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通过班会充分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规制定的讨论中来。无论是草案拟定还是初案完善,都要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班规方案确定后,也需要通过民主表决的程序,让每一位学生对班规有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并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地维护班规的权威性。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班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久,就一起努力制定了《省实验中学高一(1)班规》《高一(1)班干部分工与职责》《高一(1)班清洁卫生管理办法》《高一(1)班级量化管理办法》《高一(1)班导师制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而这些班级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一)定制定责,量化评比班级管理
全班学生轮流当班干部,全员参与班级管理,这是我们班在最初就形成的规定。班委会核心成员五名,其中常务班长一名,值周班长四名;下设学习委员、清洁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等各一名。所有人员均通过自荐竞争上岗。此外,又根据学科不同,分设六个学科小组,专设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日常学科的相关事物管理。
班干部实行轮流值日制,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每一位任职班干部,都须将当日学生的表现情况予以记录,并在周一晨会上进行总结汇报。而每届班委的任职情况,都以任职期间的活动成果来衡量,由全班学生进行评定。班务日志记录追求务实务真,量化评分标准力求公正公平,充分保证班级管理在制度范围内进行。
此外,班级活动的开展、评比都以小组为单位,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都能真正体会到主人翁的意义所在。宣传组长及时做好班级事务的宣传报道,激发学生的荣誉感、集体意识、团结合作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号召力,也唤起他们的归属感。
(二)依托“双导制”,分层推荐班级管理
所谓“双导制”指的就是“导师制”与“导生制”。“导师制”是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定相应的教师对该组学生进行指导;“导生制”则是发挥组内学生互帮互助的作用,让组内的佼佼者担任“导生”帮助其他学生。我们认为,每一位学生在进入新班级时,无论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无论他们以往表现是否被接纳,他们都渴望得到新班级成员的认可。设立“导师”,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地在学习上找到方向;设立“导生”,能够培养他们的归属感。
1. 明确分组原则
导师组与导生组其实是同一个组,只是合作方式不同而已。分组按照学生意愿、学习成绩、男女比例等要素,尽量让组与组之间的实力均衡,便于组织各类学习活动,公平地开展组内竞争。高二(1)班成立之初,小组按照中考分数与男女比例分为六组,学生座位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便于合作学习、集体探究。
2. 确立小组长
小组长是每个组的灵魂人物,决定了小组的发展方向。在选任小组长时需考虑的条件包括:学习成绩好、管理能力强;能够调动组内成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具有大局观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小组长要做好组内每位成员的日常情况记录,包括考勤、作业上交、参加活动情况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小组长能够充分提升个人能力。
而组内其他成员的设置,也要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应针对各组的开展状况,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评定。学期末评选优秀组员时,要充分发挥整个班级的力量。自律组长由值日生推荐,最佳课代表由导师推荐,值日生由学生推荐,组员由组长量化,组长由班委会成员量化。评选结果出来后,通过班会、板报等方式进行广泛地宣传,并予以表彰。
3. 适时作出调整
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个小组有序地向前发展,才能够充分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同时,才能够营造起组内、组间良性和谐的赶帮互助氛围。
即将进入高三,我们班学生的成绩与其他班级相比,虽有上升趋势但还存有一定差距。具体分析了原因,我们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沉浸在沮丧和松懈中。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决定重新对小组进行调整。
经过与各位导师的共同协商,我们将全班分为三个梯队,每个梯队由两组组成,两军对垒,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展开竞争。每个梯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每位同学也会制定自己的高考目标。此次调整,导师之间达成了一致意见,学生通过民主表决提议。组内、组间以滚动模式进行调整,促进学生融合,提高学生积极性。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小组间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班级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
从以往的管理经验可以得出,凡事都有规律可循,但无定法。“双导制”也无定法,管理者要用心,随着学生情绪的变化,随着学生学情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但这样的调整,绝对不是随心所欲的变化,而是要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成长。
“制度上墙,身份亮相,成绩加量,进步表扬,调整恰当。”简单的20个字,却概括出了“双导制”管理的全部内容,真正做到管理是为了学生,让每位学生参与管理,从而以集体的感召力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活动文化:着眼体验,落实班级精神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他的话道出了班集体具有家的温暖的特性。但这个“家”与我们的小家庭又有不同。在这个“家”里,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他们对这个“家”的热爱。 (一)以小组为抓手,发挥导师组和导生组各自的优势
考虑到小组成员数量不多,导生制合作的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效果十分显著。因此,从上课合作探究到活动课的自主安排,再到课后的互助学习,我们班都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优势。比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语文小组长根据上课要求安排好每个小组分别准备相关学习内容,再根据课文需要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参与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比如活动课,小组长提前确定内容,然后在组内展开讨论,根据组员共同的决议确定活动如何开展。
班会作为学生研究班级事务的平台,是班主任传递人文精神的契机,也是学生心灵放松的场所,成功的班会对凝聚班级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计班会主题时,各小组展开讨论,主题鲜明有针对性,能够真正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导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根据讨论出的主题,设计出有利于提升小组成员综合素养的方案。比如:高一阶段学生重在适应高中生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高二阶段学生重在学习知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准学生动机,明确学习方向;高三阶段学生在为高考做准备,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会调节心态,坦然地面对成败。
(二)以组长为核心,发挥小组互助功能
众所周知,高中生活紧张而忙碌,繁重的学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而小组的存在,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学业上的帮助,还是心灵上的归属。小组长作为组内的核心,起着引领的作用,就如同一杆旗帜一样,以其独有的向心力,鼓舞着组内的学生一起奋进。
(三)以活动为契机,达成班级奋斗目标
班级活动开展得力,整个班级的氛围也变得充满活力,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会寻找到无限动力。以我们班为例,我们利用好每一次班会、墙报、百日誓师等活动,将活动形式设计成多种多样,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将学生内心的激情调动起来。比如,在设计墙报文化时,化学组在内容上展示当前最新化学成就;语文组足智多谋,主动邀请校长为班级题字鼓舞士气;数学组不甘落后,将数学老师打造成了网络红人……
此外,学校还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将亲子活动纳入到校园建设当中,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成长。高三下学期,我们班成功召开了两次亲子家长会,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让家长了解学生,让学生理解家长,为彼此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契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和学生的心走得更近了,而学生也获得了学习的原动力,懂得了感恩和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家校之间的合力,班级凝聚力提升了,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通过高一(2)班“双导制”的施行,我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学生真正的转变。由此我感悟到班级管理一定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活动开展,要确立班级精神,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这个强大的班集体,为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谭琴)
一、制度文化:为班级管理保驾护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才能够促进班级的发展。制度文化建设应遵循民主、平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通过班会充分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规制定的讨论中来。无论是草案拟定还是初案完善,都要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班规方案确定后,也需要通过民主表决的程序,让每一位学生对班规有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并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地维护班规的权威性。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班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久,就一起努力制定了《省实验中学高一(1)班规》《高一(1)班干部分工与职责》《高一(1)班清洁卫生管理办法》《高一(1)班级量化管理办法》《高一(1)班导师制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而这些班级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一)定制定责,量化评比班级管理
全班学生轮流当班干部,全员参与班级管理,这是我们班在最初就形成的规定。班委会核心成员五名,其中常务班长一名,值周班长四名;下设学习委员、清洁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等各一名。所有人员均通过自荐竞争上岗。此外,又根据学科不同,分设六个学科小组,专设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日常学科的相关事物管理。
班干部实行轮流值日制,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每一位任职班干部,都须将当日学生的表现情况予以记录,并在周一晨会上进行总结汇报。而每届班委的任职情况,都以任职期间的活动成果来衡量,由全班学生进行评定。班务日志记录追求务实务真,量化评分标准力求公正公平,充分保证班级管理在制度范围内进行。
此外,班级活动的开展、评比都以小组为单位,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都能真正体会到主人翁的意义所在。宣传组长及时做好班级事务的宣传报道,激发学生的荣誉感、集体意识、团结合作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号召力,也唤起他们的归属感。
(二)依托“双导制”,分层推荐班级管理
所谓“双导制”指的就是“导师制”与“导生制”。“导师制”是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定相应的教师对该组学生进行指导;“导生制”则是发挥组内学生互帮互助的作用,让组内的佼佼者担任“导生”帮助其他学生。我们认为,每一位学生在进入新班级时,无论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无论他们以往表现是否被接纳,他们都渴望得到新班级成员的认可。设立“导师”,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地在学习上找到方向;设立“导生”,能够培养他们的归属感。
1. 明确分组原则
导师组与导生组其实是同一个组,只是合作方式不同而已。分组按照学生意愿、学习成绩、男女比例等要素,尽量让组与组之间的实力均衡,便于组织各类学习活动,公平地开展组内竞争。高二(1)班成立之初,小组按照中考分数与男女比例分为六组,学生座位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便于合作学习、集体探究。
2. 确立小组长
小组长是每个组的灵魂人物,决定了小组的发展方向。在选任小组长时需考虑的条件包括:学习成绩好、管理能力强;能够调动组内成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具有大局观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小组长要做好组内每位成员的日常情况记录,包括考勤、作业上交、参加活动情况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小组长能够充分提升个人能力。
而组内其他成员的设置,也要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应针对各组的开展状况,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评定。学期末评选优秀组员时,要充分发挥整个班级的力量。自律组长由值日生推荐,最佳课代表由导师推荐,值日生由学生推荐,组员由组长量化,组长由班委会成员量化。评选结果出来后,通过班会、板报等方式进行广泛地宣传,并予以表彰。
3. 适时作出调整
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个小组有序地向前发展,才能够充分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同时,才能够营造起组内、组间良性和谐的赶帮互助氛围。
即将进入高三,我们班学生的成绩与其他班级相比,虽有上升趋势但还存有一定差距。具体分析了原因,我们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沉浸在沮丧和松懈中。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决定重新对小组进行调整。
经过与各位导师的共同协商,我们将全班分为三个梯队,每个梯队由两组组成,两军对垒,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展开竞争。每个梯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每位同学也会制定自己的高考目标。此次调整,导师之间达成了一致意见,学生通过民主表决提议。组内、组间以滚动模式进行调整,促进学生融合,提高学生积极性。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小组间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班级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
从以往的管理经验可以得出,凡事都有规律可循,但无定法。“双导制”也无定法,管理者要用心,随着学生情绪的变化,随着学生学情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但这样的调整,绝对不是随心所欲的变化,而是要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成长。
“制度上墙,身份亮相,成绩加量,进步表扬,调整恰当。”简单的20个字,却概括出了“双导制”管理的全部内容,真正做到管理是为了学生,让每位学生参与管理,从而以集体的感召力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活动文化:着眼体验,落实班级精神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他的话道出了班集体具有家的温暖的特性。但这个“家”与我们的小家庭又有不同。在这个“家”里,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他们对这个“家”的热爱。 (一)以小组为抓手,发挥导师组和导生组各自的优势
考虑到小组成员数量不多,导生制合作的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效果十分显著。因此,从上课合作探究到活动课的自主安排,再到课后的互助学习,我们班都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优势。比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语文小组长根据上课要求安排好每个小组分别准备相关学习内容,再根据课文需要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参与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比如活动课,小组长提前确定内容,然后在组内展开讨论,根据组员共同的决议确定活动如何开展。
班会作为学生研究班级事务的平台,是班主任传递人文精神的契机,也是学生心灵放松的场所,成功的班会对凝聚班级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计班会主题时,各小组展开讨论,主题鲜明有针对性,能够真正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导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根据讨论出的主题,设计出有利于提升小组成员综合素养的方案。比如:高一阶段学生重在适应高中生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高二阶段学生重在学习知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准学生动机,明确学习方向;高三阶段学生在为高考做准备,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会调节心态,坦然地面对成败。
(二)以组长为核心,发挥小组互助功能
众所周知,高中生活紧张而忙碌,繁重的学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而小组的存在,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学业上的帮助,还是心灵上的归属。小组长作为组内的核心,起着引领的作用,就如同一杆旗帜一样,以其独有的向心力,鼓舞着组内的学生一起奋进。
(三)以活动为契机,达成班级奋斗目标
班级活动开展得力,整个班级的氛围也变得充满活力,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会寻找到无限动力。以我们班为例,我们利用好每一次班会、墙报、百日誓师等活动,将活动形式设计成多种多样,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将学生内心的激情调动起来。比如,在设计墙报文化时,化学组在内容上展示当前最新化学成就;语文组足智多谋,主动邀请校长为班级题字鼓舞士气;数学组不甘落后,将数学老师打造成了网络红人……
此外,学校还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将亲子活动纳入到校园建设当中,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成长。高三下学期,我们班成功召开了两次亲子家长会,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让家长了解学生,让学生理解家长,为彼此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契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和学生的心走得更近了,而学生也获得了学习的原动力,懂得了感恩和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家校之间的合力,班级凝聚力提升了,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通过高一(2)班“双导制”的施行,我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学生真正的转变。由此我感悟到班级管理一定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活动开展,要确立班级精神,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这个强大的班集体,为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