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的产品品种极大丰富,产品质量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但是质量安全状况与社会普遍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质量问题已成为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百姓对产品本质安全的顾虑不断加重,为了能够积极有效的应对各类新问题,风险监测工作正是为适应新形势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风险监测 产品质量安全 监督抽查
中图分类号:TN91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9-0199-02
一、风险监测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人民群众主要关心产品“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产品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是当时社会对政府的强烈呼声。进入21世纪,人民群众更加关心产品“安全不安全”的问题,尽最大可能减少不安全产品的风险和危害已成为质量监督的工作重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的产品品种极大丰富,产品质量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但是质量安全状况与社会普遍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质量问题已成为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百姓对产品本质安全的顾虑不断加重,对国内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外发达国家标准的状况也日益不满。像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的“铜质水表铅溶出超标影响人体健康”问题、2010年的“卫生纸中荧光增白剂可能致癌”问题、2011年的“玩具中含邻苯二甲酸酯”问题,以及2012年媒体热炒的“节能灯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问题、调和汽油质量问题等,都属于国内标准未作规定的风险问题。应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产品质量监督必须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风险监测工作正是为适应新形势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二、对风险监测的认识
(一) 风险监测的含义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是指产品质量因素(特别是安全相关的质量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企业、监管机构及社会造成的影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直接后果是诱发产品质量事故,损害消费者健康安全;间接后果是通过信息传播引发社会危机,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是指为是指为了及时发现和掌握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通过产品检验、数据分析、资料收集等方式,系统和持续地收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通报和处置,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管理活动。
(二) 风险监测的内容
风险监测包括风险信息管理、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处置四个模块。
1、风险信息管理
风险信息是开展风险监测工作的前提,在风险信息管理方面就是要有合理的信息获取渠道,可以通过整合媒体网络、消费质量投诉举报、监督抽查、执法检查、行业反馈等信息资源,实现风险信息共享共用,以提高风险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有效性。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所掌握的各类风险信息,组织专家开展风险研判,综合分析风险源、风险事件后果及其发生可能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合理确定风险性质、风险类别和风险级别,及时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以及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做出科学判定。
3、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主要是根据风险研判结果,及时向社会发布风险等级、预防措施等风险相关信息。这既是一个政府、专家与社会公众交流沟通风险信息的过程,也是动员全社会积极应对风险的过程。
4、风险处置
即在风险预警后,根据危害的程度和危害到的群体,由监管部门确定相关的处置措施,指导社会公众有效预防风险,并评估风险处置的效果等。风险处置有发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公告、建议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或技术标准、召开生产企业的风险信息通报会、向企业发放《企业告知书》、与行业协会沟通、责令企业召回(指令召回)等措施。
(三) 风险监测时重点考虑的情形
1、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且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的风险情形。
2、国外已经有法规或标准实施监管而我国尚无。
3、产品没有相应的国家强制标准,只有推荐性标准,生产企业不按推荐性标准生产而使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4、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造成人身健康安全影响的产品。
5、“行业潜规则”造成的风险。
6、科技进步、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存在潜在风险。
7、新功能、新型结构产品,无相关检验标准,存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8、消费者投诉及司法诉讼集中的产品所反映某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9、通过跟踪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数据中不合格产品的情况,分析出该类产品存在的风险未被监管到的风险。
(四) 风险监测的目的
开展风险监测工作,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早发现、早研判、早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特别是要推动完善相关标准,及时将标准之外的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纳入强制性标准的法定要求,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源头上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通过开展风险监测工作,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可以促使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转变,切实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三、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的关系
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都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由于风险监测工作具有风险主动监测,也包括采样检测、数据分析等过程,因此,常被简单地等同于监督抽查。实际上,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两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主要区别如下: (一) 性质不同
监督抽查是政府部门监督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监督检查活动,属于事后监督性质;风险监测是政府部门为及时发现和防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组织开展的分析研判活动,属于事前预防性质。
(二) 依据不同
监督抽查主要依据国家现行有效的标准和企业的明示要求,侧重于标准符合性的监督检查;风险监测可以依据国内、国外标准和有关安全的相关规定、资料,包括对标准外项目的分析,侧重于安全验证性的分析研判。
(三) 方式不同
监督抽查主要依据在生产领域抽样检验的手段;风险监测则着重在更能反映消费者真实消费环境的流通领域采样检测,此外还可依靠风险信息收集、资料分析、行业调查、专家研判、风险评估等手段开展。
(四) 程序不同
监督抽查作为一项检查制度,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时限要求;风险监测作为一种分析研判活动,工作程序相对灵活,以多角度评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为目标。
(五) 结果不同
监督抽查的结果是公布抽样检验结果和对不合格企业的依法整改处理;风险监测的结果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调查分析报告和对风险的预警处置。
四、风险监测的作用
(一) 风险监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结合我国面临的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在产品质量监督领域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将很大程度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一方面,通过系统地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对产品进行风险分级,能够为生产许可、监督抽查等监管手段指明监督重点,从而集中力量加大对高风险产品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在生产许可、监督抽查、检验机构监管等日常监督工作中,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及处置,能够促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转变。
(二) 风险监测是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呈现高发态势,这些突发事件一旦处置不当,将严重影响监管部门的形象。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妥善处置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成为新时期产品质量监督部门面临的重大考验。而越来越多的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涉及国内标准未规定、国内外标准不一致、行业“潜规则”等深层次复杂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按照标准符合性的传统思路难以奏效,仅仅依靠监督抽查等传统的产品质量监督手段无法有效应对。而风险监测则是对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风险的前瞻性的积极探索,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可以果断采取风险监测的手段,以风险监测结果及时、正面地回应社会的关切。
风险监测工作是质检系统的一项新职能、新工作,检验机构要切实做好风险监测工作,做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产品质量安全需求与产品质量监督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为政府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全的产品消费环境,减轻老百姓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顾虑,增强社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
[关键词]风险监测 产品质量安全 监督抽查
中图分类号:TN91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9-0199-02
一、风险监测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人民群众主要关心产品“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产品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是当时社会对政府的强烈呼声。进入21世纪,人民群众更加关心产品“安全不安全”的问题,尽最大可能减少不安全产品的风险和危害已成为质量监督的工作重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的产品品种极大丰富,产品质量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但是质量安全状况与社会普遍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质量问题已成为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百姓对产品本质安全的顾虑不断加重,对国内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外发达国家标准的状况也日益不满。像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的“铜质水表铅溶出超标影响人体健康”问题、2010年的“卫生纸中荧光增白剂可能致癌”问题、2011年的“玩具中含邻苯二甲酸酯”问题,以及2012年媒体热炒的“节能灯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问题、调和汽油质量问题等,都属于国内标准未作规定的风险问题。应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产品质量监督必须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风险监测工作正是为适应新形势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二、对风险监测的认识
(一) 风险监测的含义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是指产品质量因素(特别是安全相关的质量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企业、监管机构及社会造成的影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直接后果是诱发产品质量事故,损害消费者健康安全;间接后果是通过信息传播引发社会危机,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是指为是指为了及时发现和掌握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通过产品检验、数据分析、资料收集等方式,系统和持续地收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通报和处置,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管理活动。
(二) 风险监测的内容
风险监测包括风险信息管理、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处置四个模块。
1、风险信息管理
风险信息是开展风险监测工作的前提,在风险信息管理方面就是要有合理的信息获取渠道,可以通过整合媒体网络、消费质量投诉举报、监督抽查、执法检查、行业反馈等信息资源,实现风险信息共享共用,以提高风险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有效性。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所掌握的各类风险信息,组织专家开展风险研判,综合分析风险源、风险事件后果及其发生可能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合理确定风险性质、风险类别和风险级别,及时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以及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做出科学判定。
3、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主要是根据风险研判结果,及时向社会发布风险等级、预防措施等风险相关信息。这既是一个政府、专家与社会公众交流沟通风险信息的过程,也是动员全社会积极应对风险的过程。
4、风险处置
即在风险预警后,根据危害的程度和危害到的群体,由监管部门确定相关的处置措施,指导社会公众有效预防风险,并评估风险处置的效果等。风险处置有发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公告、建议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或技术标准、召开生产企业的风险信息通报会、向企业发放《企业告知书》、与行业协会沟通、责令企业召回(指令召回)等措施。
(三) 风险监测时重点考虑的情形
1、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且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的风险情形。
2、国外已经有法规或标准实施监管而我国尚无。
3、产品没有相应的国家强制标准,只有推荐性标准,生产企业不按推荐性标准生产而使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4、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造成人身健康安全影响的产品。
5、“行业潜规则”造成的风险。
6、科技进步、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存在潜在风险。
7、新功能、新型结构产品,无相关检验标准,存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8、消费者投诉及司法诉讼集中的产品所反映某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9、通过跟踪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数据中不合格产品的情况,分析出该类产品存在的风险未被监管到的风险。
(四) 风险监测的目的
开展风险监测工作,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早发现、早研判、早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特别是要推动完善相关标准,及时将标准之外的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纳入强制性标准的法定要求,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源头上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通过开展风险监测工作,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可以促使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转变,切实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三、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的关系
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都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由于风险监测工作具有风险主动监测,也包括采样检测、数据分析等过程,因此,常被简单地等同于监督抽查。实际上,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两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主要区别如下: (一) 性质不同
监督抽查是政府部门监督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监督检查活动,属于事后监督性质;风险监测是政府部门为及时发现和防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组织开展的分析研判活动,属于事前预防性质。
(二) 依据不同
监督抽查主要依据国家现行有效的标准和企业的明示要求,侧重于标准符合性的监督检查;风险监测可以依据国内、国外标准和有关安全的相关规定、资料,包括对标准外项目的分析,侧重于安全验证性的分析研判。
(三) 方式不同
监督抽查主要依据在生产领域抽样检验的手段;风险监测则着重在更能反映消费者真实消费环境的流通领域采样检测,此外还可依靠风险信息收集、资料分析、行业调查、专家研判、风险评估等手段开展。
(四) 程序不同
监督抽查作为一项检查制度,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时限要求;风险监测作为一种分析研判活动,工作程序相对灵活,以多角度评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为目标。
(五) 结果不同
监督抽查的结果是公布抽样检验结果和对不合格企业的依法整改处理;风险监测的结果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调查分析报告和对风险的预警处置。
四、风险监测的作用
(一) 风险监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结合我国面临的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在产品质量监督领域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将很大程度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一方面,通过系统地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对产品进行风险分级,能够为生产许可、监督抽查等监管手段指明监督重点,从而集中力量加大对高风险产品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在生产许可、监督抽查、检验机构监管等日常监督工作中,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及处置,能够促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转变。
(二) 风险监测是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呈现高发态势,这些突发事件一旦处置不当,将严重影响监管部门的形象。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妥善处置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成为新时期产品质量监督部门面临的重大考验。而越来越多的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涉及国内标准未规定、国内外标准不一致、行业“潜规则”等深层次复杂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按照标准符合性的传统思路难以奏效,仅仅依靠监督抽查等传统的产品质量监督手段无法有效应对。而风险监测则是对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风险的前瞻性的积极探索,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可以果断采取风险监测的手段,以风险监测结果及时、正面地回应社会的关切。
风险监测工作是质检系统的一项新职能、新工作,检验机构要切实做好风险监测工作,做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产品质量安全需求与产品质量监督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为政府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全的产品消费环境,减轻老百姓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顾虑,增强社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