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李镇西:共同体验教育的幸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ewong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各种文化交汇、主流价值缺失、传统与现代冲突、个性充分张扬、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时代,也许所有的老师会感到现代教育中传统的道德说教已变得苍白无力,师道尊严几近沦丧。因为社会中某种畸形和丑恶现象的增多,学生对劳动与收获、付出与成功、奉献与获取、责任与权利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似乎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师觉得学生越来越难教。再加上升学的压力、教学的竞争、经济收入的拮据等原因常常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各种身心疾患,常常使教师和学生失去教育和受教育的幸福感。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健康课题组的调查,51.32%的教师有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16.56%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问题,2.49%的教师患有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享受美好的生活,还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一代新人的身心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教师是幸福的职业,让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愿望,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常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以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写成文章向《中国教育报》投稿,上个月《中国教育报》教师书房栏目的编辑给我寄来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并题词:“感悟李镇西:共同体验教育的幸福”。
  记得十几年前刚接触李镇西的文章时觉得有点好笑:李镇西这个名字起得怪怪的,和《水浒传》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的镇关西名字差不多。随着越来越多的读李老师的文章,对李镇西的大名就变得习惯而逐渐亲近起来,继而产生了崇拜之情。近期拜读此书,作者给我指点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个人专业发展和家庭社会生活中追求师生共同发展、享受教育幸福的迷津。读这本书时,常常会有在和作者一起品味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的感受,一起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生成教育智慧、享受教育成功的快乐幸福。
  如果想要体验教育的幸福,教师首先要做到“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朴实的话一直是李老师追崇的人生目标和为人之道。教育家魏书生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心田耕耘,学生成长便成了享受,他教书也是享受;他把自己的感受真诚地写出来,读者读起来是享受,我相信他写书也是享受。把教学当作享受,同时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老师,是好老师。”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和感动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建立在爱心和民主的基础上,李老师首先创造的便是充满爱心和民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民主教育也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教育中的法治精神还体现于学生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民主教育需要宽容,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和与众不同……书中有许多课堂教学实录、班级工作手记、师生交往事例、偶发事件处理的案例都融入了李老师爱心与民主教育的思想,让人回味无穷。
  李镇西认为,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只有让自己的课越上越精彩,并进行教育科研取得成果,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道路……教师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如果教师不想只做“教书匠”,而想获得职业幸福感,就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认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到教育的改革和研究中去,这样才能始终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就此,李老师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每天必须倚在床头至少看几十分钟书,否则就会失眠,每次外出开会、讲学或旅行都要带上几本书,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读书的地方。
  刚工作那几年,充满激情而又年轻气盛的李老师面对学生的各种缺点也曾陷入教育的误区、遭受许多挫折,如在课堂上对不尊敬自己的学生进行无情的讽刺,骂得他脸红耳赤抬不起头来,自己还沾沾自喜;让违反纪律的学生不问缘由长时间罚站,直至这位病弱的女生失学还暗自庆幸,因为她不会再拖班级的后腿了;甚至当学生犯错误时攥紧拳头砸向学生,打得学生鲜血直流……作者的反思丝毫没有贬损自己的形象,反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还原给了我们一个现实的李镇西:这些情况也正是我们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也是使我们觉得很难处理甚至会使我们失去工作信心的原因。“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而是永远不会被卑贱的情操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侯,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湮没。”(《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是成长的推进器,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获得进步,逐步转向研究型教师从而不断生成教育智慧,也才能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在于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在李老师的眼里,教育永远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李镇西的回答是: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把教育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后进生”转化、早恋、作弊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也就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走上领导岗位的李老师仍然坚守教学第一线,坚守讲台,一直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直到现在,李老师依然每天坚持“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本书是作者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作者的教育观、学生观和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学教育的核心”、“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权威”、“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童心是师爱之源”、“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教育呼吁民主、科学、个性”、“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是教育的灵魂”……其“爱心、民主”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使广大读者折服,“未来班”的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作者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表述其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教育情怀……。
  [作者通联:江苏武进鸣凰中学]
其他文献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艺术光辉至今依然闪耀。它是各种版本教材的必选篇目,应如何重新挖掘它的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根据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使用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其中第三个方面为“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鉴赏及创造能力。本文将从培养这一核心素养
“视野融合”是一个解释学的概念,系指文本世界(或称之为作者的文本意义世界)与阅读和阐释者的世界在沟通、对话、交流过程中展开的各自视野(视域)间的融合。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视野融合的过程,视野融合正是文本解读的本质。本文就是讨论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视野融合”的方方面面。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现实视界”为出发点,是一种“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学生原初视界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从自己
古往今来,人们在强调文章“有常规”的同时,又说“文无定法”。那么,在什么时候会出现行文不按“定法”的情况呢?从《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作为人物传记,按常规应全篇纪实,即使要对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点评,用语也应力求简约,以保证传记的“实录”性。但《屈原列传》例外,其篇幅虽不长,而文中有三处浓墨重彩地进行评说。开篇介绍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时,作者极力抒发对
“陌生化”,是19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艺术原则,他指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陌生化技巧就是将习惯了的客观物象、既定的符号“陌生化”,是重视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质疑。陌生是相对于习惯、传统而言,其主张是通过加工把人们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使读者产生陌生、新鲜、奇特感,从而对它发生兴趣,产生去进一步
2006年,高考过后,我即时对全国高考作文作了一个评述,《高考作文应指向考生的心灵》,阐释了我的高考作文也应该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观。检视2007年高考作文,恰如毕淑敏在央视“连线”所说,2007年高考作文,除却人人所言异彩纷呈以外,更有“八面来风”之感。援旧例,一如去年我对全国高考作文的评述,对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这里也同样来一个有分有合的评点,仍然分“简说”与“评述”两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报任安书》一课两处言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受之刑: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处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膑脚”和“断足”尽管文字有别,但毫无疑问所指应是同一种刑罚。至于它是怎样的一种刑罚,课文注释交代的也不够明确,只是将“膑脚”解释为“膑刑”一带而过,“断足”更无一字注释,可是下文“孙子断足,终不可用”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是“孙子的腿断了,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各位同仁:  我这些日子的心情,可以用幸福、欣慰、感谢三个词来形容。  幸福的感觉来自于这一次的聚会。  欣慰的感觉来自于大家对我的热情。  “深深感谢”则是我发自内心的、要对各位反复表达的四个字。  本来我已经写了一篇《我和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作为这次大会上的发言。  但这篇由100个句子组成的文章已经编入了大会的论文集,大家都已经读到和看到。于是我就不想用它了,我想讲
多数研究文章谈论作文教学都是谈写作方法,学生写作文也重方法。其实好文章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取决于“一吐为快”的那份创作激情。尤其是许多初中学生在作文中遭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在儿童时幼稚的记忆中无法提取有价值的作文素材,搜肠刮肚写出的一点文章与课本中的文章一比,自感有很大的差异,自惭形秽之余便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写作兴趣逐渐淡化。于是一到作文课,一声叹
史建筑老师曾开列过针对语文教师的关键词:诗意、智慧、敏锐、洒脱、儒雅、激情、幽默、严谨、悟性、良心。其实,这是他自我的体验,是他自我的写照,在他的身上早已把这些关键词整合于一体而生成为一种只有他才有的个性气质。笔者最初认识他是在潍坊的“中语会”年会上观摩他的公开课,后来又曾一起编过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所以对他有些接触和了解。在本人的感觉世界里,史建筑老师有才气、有哲思、有激情、有底蕴。他在语文
浸润式教学跟以往的教师单方面地为学生灌输知识不同,它是一种偏向于委婉温和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达到浸润的效果。浸润式教学实践性强,开放性强,主动性也很强。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浸润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文本,掌握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实施浸润式教学呢?   一、在语言中浸润,进入语境   语言浸润是浸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