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野融合”是一个解释学的概念,系指文本世界(或称之为作者的文本意义世界)与阅读和阐释者的世界在沟通、对话、交流过程中展开的各自视野(视域)间的融合。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视野融合的过程,视野融合正是文本解读的本质。本文就是讨论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视野融合”的方方面面。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现实视界”为出发点,是一种“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学生原初视界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从自己的“前理解”视界出发,来理解“文本”(课程和教材),实现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合。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被动地去发现“文本”中已包含的、可独立于学生理解之外的原意,而是一种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的相互辨认、相互指证、相互认可与确认的过程,从而不断扩大学生的“现实视界”,形成一个新的视界,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这一新的视界,既包含了学生的原初视界和“文本”的历史视界,又超越了这两个视界,并给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在这种“视界融合”中,生发出一种既不完全属于“文本”的客观意义,又不完全属于自己原来精神世界的主观意义,而是带有“文本”意义和自己主观创造性意蕴双重性的一种新的意义,从而在理解“文本”中理解人生和社会,实现自己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视野融合能够生成新的意义世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构建自我的生命世界。
视野融合与意义世界的生成
对解读主体学生来说,每个文本都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式结构,都是一种吁求,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伽达默尔曾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正由于文本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因此,文本的真正意义是和读者一起处于不断生成之中的。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文本意义的不断创造的过程,在这一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总是以自己富于个性、时代性的创造性理解,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到不断的开拓和建构,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的意义世界在不断与他者(包括其他儿童、教师、教材等)的意义世界相碰撞、相融合,由此,他们会突破自己原有的理解和体验的局限,逐渐从他者那里学会用新的视界、视角去理解生活,去体验、领悟生活的多重多样意义。
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必定是一个主体全身心投入的过程,而且是主体整体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人的理性认识在发挥作用,他的全部心理机能,包括他的感觉和感性认识、他的情感与愿望、他的直觉体认与想象等等都参与其中,它远远超越了传统知识学习中单一的认知投入。透过表层的文本结构,达到与文本的视野融合,学生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去和作者对话,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需求去参与对象世界的建构,以至在文本构出的宇宙世界里忘却自我,趋于同构交感,相互同化,抵达文本深层世界心灵投注,从而对文本的意义世界
作深层性的开拓、补充和创构,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
视野融合与精神世界的扩展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生能力,对学生的生命和个性进行全面唤醒,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钱理群教授讲过:“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他人思想的奴隶,按他人的意志去说话、写作的工具。”“成功的语文教学必然是老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达到师生双方的精神的升华。”
语文课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使学生享受到美的陶冶,精神的历险,形成不断壮大的自我世界。只有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实现精神的发展,学生与文本的理解、对话,就是要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文本的精神结构或意义形式进行融合,让精神跃入其中,从而获得精神的生长。正如钱教授所言:“阅读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视野融合就是打开我们精神的大门,它把我们投向历史和文化,投向生活,使我们接受引导。视野融合不仅向个体展示了历史存在的精神含义,而且在扩大人的生活境域时,使个体精神发展的可能性也敞开了。在语文教学的解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不仅进行着精神的交流,而且还可以获得精神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在双方的引领下,学生既理解了文本,又获得了自我理解,并且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人生智慧与生活经验,获得了主观精神的提升。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这样,并不是整体的精神建构,因为它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引导学生的精神的变革,这只是涉及了学生整体精神中的一个方面,并没有与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经验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联系起来,因而这种文本解读是不完整的。真正创造性的文本解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共同生命的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绝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运动。学生的创造潜力在解读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自由和扩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视野融合与生命世界的构建
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生命世界构建的过程,体验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津梁。体验是缘于本体冲动的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本体活动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体验是学生对文本在其内心中的地位、意义、价值、距离感、亲近感、对象与自我同一性的把握和确认。在体验中,由于文本同人的需要、生命产生关联,因此,体验中的文本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客体是生命化的,甚至成为主体生命的一部分。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把文本当作一种生命形式来对待,让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感受到一种生命召唤、生命活动之气。文本解读的过程意味着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文本解读中,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这一种生命体验、情感唤起的过程,没有极强的生命活动参与,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群言的《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认为:“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感悟语言,实质上就是在感悟生命,言语活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体现。文本解读过程中,应该有生命活动的投入,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学生的灵魂便不能唤醒,美感便不能唤起,情感便不能培养。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自我体认的过程,指的是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对生命本体的一种自我领悟,对自我世界的一种建构和扩展,是对世界的洞察、生命的提升、灵魂的唤醒和升华,是一种自我实现。也就是说,文本解读是体验者(学生)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获得生命的铸造、人性的升华。它是解读主体以自己的感性血肉之躯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去品味、去体验、去探究,是调动全部生命力和融注全部人格的“整体震颤”。我们就是要将课文当作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体,让学生的生命活动在对课文呈现的智慧、情感、精神、真理的憧憬和追求中,构建起人生的坐标,在体验中,意识到自我的独特的个性存在,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感觉到情感的满足、自我理智的力量。从根本上讲,学生的解读活动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他不是站在作为对象的文本旁边,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作外部的观察和描述,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能像了解自己一样地理解对象,体味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文本解读就是要实现视野融合,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内心世界、自我经验的敏感性和反应力,学会“留住”这些经验,并善于反思自己的经验,在有引导的咀嚼回味、自我反馈中超越直感式的回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验,达到经验的重组和改建,从而构建自我完整的生命世界。
[作者通联:山东泰安一中]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现实视界”为出发点,是一种“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学生原初视界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从自己的“前理解”视界出发,来理解“文本”(课程和教材),实现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合。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被动地去发现“文本”中已包含的、可独立于学生理解之外的原意,而是一种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的相互辨认、相互指证、相互认可与确认的过程,从而不断扩大学生的“现实视界”,形成一个新的视界,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这一新的视界,既包含了学生的原初视界和“文本”的历史视界,又超越了这两个视界,并给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在这种“视界融合”中,生发出一种既不完全属于“文本”的客观意义,又不完全属于自己原来精神世界的主观意义,而是带有“文本”意义和自己主观创造性意蕴双重性的一种新的意义,从而在理解“文本”中理解人生和社会,实现自己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视野融合能够生成新的意义世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构建自我的生命世界。
视野融合与意义世界的生成
对解读主体学生来说,每个文本都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式结构,都是一种吁求,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伽达默尔曾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正由于文本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因此,文本的真正意义是和读者一起处于不断生成之中的。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文本意义的不断创造的过程,在这一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总是以自己富于个性、时代性的创造性理解,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到不断的开拓和建构,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的意义世界在不断与他者(包括其他儿童、教师、教材等)的意义世界相碰撞、相融合,由此,他们会突破自己原有的理解和体验的局限,逐渐从他者那里学会用新的视界、视角去理解生活,去体验、领悟生活的多重多样意义。
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必定是一个主体全身心投入的过程,而且是主体整体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人的理性认识在发挥作用,他的全部心理机能,包括他的感觉和感性认识、他的情感与愿望、他的直觉体认与想象等等都参与其中,它远远超越了传统知识学习中单一的认知投入。透过表层的文本结构,达到与文本的视野融合,学生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去和作者对话,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需求去参与对象世界的建构,以至在文本构出的宇宙世界里忘却自我,趋于同构交感,相互同化,抵达文本深层世界心灵投注,从而对文本的意义世界
作深层性的开拓、补充和创构,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
视野融合与精神世界的扩展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生能力,对学生的生命和个性进行全面唤醒,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钱理群教授讲过:“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他人思想的奴隶,按他人的意志去说话、写作的工具。”“成功的语文教学必然是老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达到师生双方的精神的升华。”
语文课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使学生享受到美的陶冶,精神的历险,形成不断壮大的自我世界。只有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实现精神的发展,学生与文本的理解、对话,就是要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文本的精神结构或意义形式进行融合,让精神跃入其中,从而获得精神的生长。正如钱教授所言:“阅读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视野融合就是打开我们精神的大门,它把我们投向历史和文化,投向生活,使我们接受引导。视野融合不仅向个体展示了历史存在的精神含义,而且在扩大人的生活境域时,使个体精神发展的可能性也敞开了。在语文教学的解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不仅进行着精神的交流,而且还可以获得精神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在双方的引领下,学生既理解了文本,又获得了自我理解,并且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人生智慧与生活经验,获得了主观精神的提升。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这样,并不是整体的精神建构,因为它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引导学生的精神的变革,这只是涉及了学生整体精神中的一个方面,并没有与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经验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联系起来,因而这种文本解读是不完整的。真正创造性的文本解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共同生命的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绝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运动。学生的创造潜力在解读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自由和扩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视野融合与生命世界的构建
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生命世界构建的过程,体验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津梁。体验是缘于本体冲动的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本体活动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体验是学生对文本在其内心中的地位、意义、价值、距离感、亲近感、对象与自我同一性的把握和确认。在体验中,由于文本同人的需要、生命产生关联,因此,体验中的文本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客体是生命化的,甚至成为主体生命的一部分。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把文本当作一种生命形式来对待,让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感受到一种生命召唤、生命活动之气。文本解读的过程意味着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文本解读中,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这一种生命体验、情感唤起的过程,没有极强的生命活动参与,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群言的《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认为:“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感悟语言,实质上就是在感悟生命,言语活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体现。文本解读过程中,应该有生命活动的投入,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学生的灵魂便不能唤醒,美感便不能唤起,情感便不能培养。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自我体认的过程,指的是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对生命本体的一种自我领悟,对自我世界的一种建构和扩展,是对世界的洞察、生命的提升、灵魂的唤醒和升华,是一种自我实现。也就是说,文本解读是体验者(学生)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获得生命的铸造、人性的升华。它是解读主体以自己的感性血肉之躯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去品味、去体验、去探究,是调动全部生命力和融注全部人格的“整体震颤”。我们就是要将课文当作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体,让学生的生命活动在对课文呈现的智慧、情感、精神、真理的憧憬和追求中,构建起人生的坐标,在体验中,意识到自我的独特的个性存在,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感觉到情感的满足、自我理智的力量。从根本上讲,学生的解读活动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他不是站在作为对象的文本旁边,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作外部的观察和描述,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能像了解自己一样地理解对象,体味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文本解读就是要实现视野融合,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内心世界、自我经验的敏感性和反应力,学会“留住”这些经验,并善于反思自己的经验,在有引导的咀嚼回味、自我反馈中超越直感式的回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验,达到经验的重组和改建,从而构建自我完整的生命世界。
[作者通联:山东泰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