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实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教育教学的最高理念,生物新课程标准也相应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提倡探究学习,贴近生活实际”,其中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生物科学作为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但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和新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水平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学习方法的实质转变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践与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克服了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另外,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二、发挥实验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以及学生亲身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追求科学真理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不能只求学生严格和机械地按照教师和教材的要求进行操作,而是要讲清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思想和每一步骤的作用和意义,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地对其进行假设和猜想,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真正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实验,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科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减少对学生的限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尝试。因此,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积极引导,严格要求,又不能对学生限制过多,剥夺学生发挥和创造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学以致用,使探究过程深入到生活中
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在许多领域还引领着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探索的过程非常复杂,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更多的人来共同合作,这就需要科研者学会同他人协作,这样才能完成比较艰难和复杂的科研任务。另外,探究过程类似于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索过程,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索的一般步骤、程序和环节,使学生初步具有的各种科学素质得以有效利用,在这个利用的过程中再结合教师的积极引导以及合理有效的评价,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认识,最终能让学生在经历这样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五、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教师要把学校内部的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场所,把身边的各种生命系统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对象,组织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
2.制作生物模型
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利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制作生物模型,这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开展社会调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应用生物学知识。社会调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正确认识生物知识的用途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实际调查接触社会,能够提高学生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责任编辑 廖银燕)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和新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水平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学习方法的实质转变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践与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克服了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另外,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二、发挥实验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以及学生亲身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追求科学真理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不能只求学生严格和机械地按照教师和教材的要求进行操作,而是要讲清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思想和每一步骤的作用和意义,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地对其进行假设和猜想,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真正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实验,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科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减少对学生的限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尝试。因此,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积极引导,严格要求,又不能对学生限制过多,剥夺学生发挥和创造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学以致用,使探究过程深入到生活中
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在许多领域还引领着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探索的过程非常复杂,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更多的人来共同合作,这就需要科研者学会同他人协作,这样才能完成比较艰难和复杂的科研任务。另外,探究过程类似于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索过程,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索的一般步骤、程序和环节,使学生初步具有的各种科学素质得以有效利用,在这个利用的过程中再结合教师的积极引导以及合理有效的评价,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认识,最终能让学生在经历这样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五、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教师要把学校内部的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场所,把身边的各种生命系统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对象,组织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
2.制作生物模型
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利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制作生物模型,这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开展社会调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应用生物学知识。社会调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正确认识生物知识的用途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实际调查接触社会,能够提高学生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