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眼看教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ca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有人说教师解读教材要用成人鉴赏的眼光,站在文学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课文;有人说解读课文还要有教师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以为: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教材,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教材,就能找到作为教材的文本中的教学价值所在。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文本,就会在解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有了这样的解读,我们就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下面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深挖文本的儿童性特点
  
  苏教版教材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发展主体的教育理念,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力求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并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儿童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充分地使用好教材。例如教学《赠汪伦》,可以故事导入新课。教师把《赠汪伦》的传说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汪伦是唐朝有名的歌手,很有才学,家住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很喜欢李白的诗,也很想结识李白。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就想出了一个妙计邀来了李白。李白被汪伦交友的热情所感动,临别时,即兴写下《赠汪伦》一诗,表示心底的谢意。”教师课前生动的故事讲述就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诵读古诗的热情,学生开始愿意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
  
  二、改变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
  
  虽然苏教版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也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语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画面,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不利于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模。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制作,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将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教师难以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有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形象地揭示出来,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感知到了语文的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教学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生命桥》一课时,将老羚羊牺牲自己让年轻羚羊跳过山崖的情景用动画表现出来,配一段适合其情景的悲壮音乐,并且将动画的速度调到与音乐和谐。那么这样的教学将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因此体会到了课文情感,加深了理解。
  
  三、重组整合教材内容
  
  关于研读教材,我们常常都满足于自己读懂了什么,臆想着怎样讲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怎样的活动学生才能更好地探索,而很少考虑教材内容及其表述方式,很少从学生的视角去分析,哪些内容容易读懂,哪些内容还不太清晰甚至会造成误解;教材设计的活动,哪些操作困难甚至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哪些又过于浅显,可以进一步挖掘。显然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教材,进而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内容的重组和二度开发。如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涉及季节、节日,但由于地域之别,教材的进度与现实生活不能同步,这时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打破教材安排的体系。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的“做做说说”和课文《一株紫丁香》时,我就事先联系了艺术课老师:“让我们不同的学科共唱同一首歌吧!”于是,学生们在《老师,您好!》的乐曲中,学完了诗歌《一株紫丁香》,也动手制作了一张贺卡,写上自己想说的话,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在唱唱、画画、读读、做做、说说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其中,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四、寻找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资源的空间与生活空间相等,真可谓“社会空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空间就有多大。”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一些自编或创造,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所用,促进语文多元目标的整合,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拓宽知识面,丰厚语文素养。如上完《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一课后,教师留下十多分钟,让学生阅读有关史记的资料。一共分为四类:①补充介绍司马迁的故事;②欣赏《史记》中的优秀片段(事先把有关片段翻译成白话文)。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进行选择性地阅读欣赏。由于文化资源丰富,迎合了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启迪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课堂上学习高潮叠起,精彩纷呈。通过课本和课外文化资源的结合,学生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还学到了一些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促进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解读教材,需要具有“童眼看教材”的能力。也只有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教材,才能给学生留下空间,才能任其思维与想象自由驰骋。
其他文献
问:我母亲56岁,患Ⅱ型糖尿病多年,曾住过代谢病医院,现用胰岛素治疗。她素常易急躁,爱争强好胜,行动显匆忙,体质比较肥胖,饮食控制的不太好,血糖数值始终较高,并已出现眼底出
鸡场的选址和建筑设计不合理将为环境控制和疫病控制埋下安全隐患。主要分析了鸡场的建设与规划、鸡舍的建筑设计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旨在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问:我放置宫内节育环避孕若干年,如今绝经快两年了,朋友提醒说绝经前后,还应坚持避孕一段时间,因此在绝经后也就没有及时上医院取出节育环。最近,我常感到下腹隐隐胀痛,阴道不
症状篇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时代主题。于是,当前语文课堂一改往日“读书少、感悟少、提问多、分析多”的阅读教学怪病,而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线,借助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的有效合作学习形式,成了最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的天堂。然而,“物极必反”,笔者发现,由于过度强调“主体性”、“讨论合作”、“尊重学生”等,课堂合作学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市面上有许多作文指导书,小学生作文以这一系列的写作指导书籍为拐杖,靠船下篙,也不失为学习写作的一条途径。但我们又必须
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走向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促使教师所提问题中的信息为学生所吸收,他们的既有知识被问题唤起,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充盈着对话的精神。对话,不是指师生间狭隘的课堂语言交流,因为师问生答式的“传话教学”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    一、在问题情境中共生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