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想象能力,是指在一定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应责无旁贷,成为开放学生思维的门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鼓励、启发、培养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给予学生自由空间,鼓励想象精神
所谓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其实就是体现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即为学生营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答题也与教师的讲授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和教师,他们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的确,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给我们造了许多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在固定的模式内。这种僵化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想象精神,即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分析、综合和推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才会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二、引导学生质疑惑,启发想象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只听、只记,却疏于思考的现状。因此,要启发学生的想象性思维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想象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引导学生用一个“骗”字概括全文。学生经过深入的探讨后,明确了“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的人物关系。于是,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扇形的板书,然后问学生:“能摇动这把大扇子的动力是什么?这么多人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最后得出结论:因为私心使人们上当受骗,并相互欺骗,只有无私,才能无畏。课后,笔者还鼓励学生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局。学生们个个兴致高昂,跃跃欲试。
三、培养想象能力
1.提供阅读情境,优化阅读心理
语文课本是最基本的阅读素材。可是,有些语文教师却总是在学生还没有通读课文的前提下,就逐字逐句地把课文“解剖”了,这样不仅破坏了文章的美感,也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笔者会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如为诗歌、散文添加相应的音乐背景,渲染气氛;为实物说明补充对应的实物图像,加深印象;介绍戏剧、小说写作的背景、缘由,帮助理解等。此外,笔者还借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无声的书面语言、有声的口头语言和形象直观的画面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
2.补充阅读材料,管理阅读活动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和网络资源也为我们的阅读需求提供了便利的途径。结合课内学习的进程,笔者和学生一起收集和编制了一些补充性文章,建立了自己的“阅读库”,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视野,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想象能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尽管创新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定会给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
(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实验中学)
一、给予学生自由空间,鼓励想象精神
所谓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其实就是体现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即为学生营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答题也与教师的讲授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和教师,他们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的确,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给我们造了许多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在固定的模式内。这种僵化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想象精神,即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分析、综合和推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才会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二、引导学生质疑惑,启发想象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只听、只记,却疏于思考的现状。因此,要启发学生的想象性思维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想象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引导学生用一个“骗”字概括全文。学生经过深入的探讨后,明确了“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的人物关系。于是,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扇形的板书,然后问学生:“能摇动这把大扇子的动力是什么?这么多人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最后得出结论:因为私心使人们上当受骗,并相互欺骗,只有无私,才能无畏。课后,笔者还鼓励学生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局。学生们个个兴致高昂,跃跃欲试。
三、培养想象能力
1.提供阅读情境,优化阅读心理
语文课本是最基本的阅读素材。可是,有些语文教师却总是在学生还没有通读课文的前提下,就逐字逐句地把课文“解剖”了,这样不仅破坏了文章的美感,也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笔者会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如为诗歌、散文添加相应的音乐背景,渲染气氛;为实物说明补充对应的实物图像,加深印象;介绍戏剧、小说写作的背景、缘由,帮助理解等。此外,笔者还借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无声的书面语言、有声的口头语言和形象直观的画面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
2.补充阅读材料,管理阅读活动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和网络资源也为我们的阅读需求提供了便利的途径。结合课内学习的进程,笔者和学生一起收集和编制了一些补充性文章,建立了自己的“阅读库”,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视野,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想象能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尽管创新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定会给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
(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