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经历的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一线的物理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不断学习和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
【关键词】物理教学观 方式的转变 探究教学 激发兴趣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较原来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面对新课程、新“课标”,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如何摆脱旧教育观念的束缚,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搞好初中物理教学,达到物理教育的目的即培养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将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观的问题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由实验和理论组成。旧教学大纲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承。虽然有实验方面的教学要求,但没提及科学研究,也没提及科学过程。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机械叠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按此方式培养出的物理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二、搞好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为了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要及时指出。教师要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科学探究形式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如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教师都要适时指导。通过一定数量的探究实验积累,就可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逐步为后面独立完成涉及更多探究要素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式教学虽然能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应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噪声时,可以让学生到附近调查噪声的来源、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并在班上展开讨论,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大致有四种不同的层次,即直觉兴趣占31%,操作性兴趣占37%,探究联系兴趣占13%,概括认识兴趣占13%。直觉层面的兴趣是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往往只停留于现象本身,有操作兴趣的学生喜欢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施结果施加影响,但实验操作完了,学习兴趣就随之消失;探究因果联系兴趣的学生喜欢探究出所学物理现象的本质原因;有概括认识兴趣的同学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喜欢做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物理习题。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新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正好适应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见到现象后,都希望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找到原因,所以我们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科学探究因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对课本上安排的每一个探究实验,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课前认真准备器材,备好课,对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课上根据学生探究的具体情況做出具体指导。有些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的探究环节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
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尽量多做实验,提倡他们多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例如: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材料木头梳子,金属笔帽、硬币、头发、棉线、纸张等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用两手的食指顶住塑料笔杆的两端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等。
物理教学知识联系生活,会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用生活中的俗语提出物理问题:
1.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 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3. 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4. 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教学,可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作为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经历的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不断学习和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关键词】物理教学观 方式的转变 探究教学 激发兴趣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较原来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面对新课程、新“课标”,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如何摆脱旧教育观念的束缚,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搞好初中物理教学,达到物理教育的目的即培养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将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观的问题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由实验和理论组成。旧教学大纲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承。虽然有实验方面的教学要求,但没提及科学研究,也没提及科学过程。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机械叠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按此方式培养出的物理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二、搞好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为了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要及时指出。教师要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科学探究形式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如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教师都要适时指导。通过一定数量的探究实验积累,就可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逐步为后面独立完成涉及更多探究要素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式教学虽然能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应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噪声时,可以让学生到附近调查噪声的来源、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并在班上展开讨论,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大致有四种不同的层次,即直觉兴趣占31%,操作性兴趣占37%,探究联系兴趣占13%,概括认识兴趣占13%。直觉层面的兴趣是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往往只停留于现象本身,有操作兴趣的学生喜欢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施结果施加影响,但实验操作完了,学习兴趣就随之消失;探究因果联系兴趣的学生喜欢探究出所学物理现象的本质原因;有概括认识兴趣的同学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喜欢做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物理习题。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新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正好适应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见到现象后,都希望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找到原因,所以我们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科学探究因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对课本上安排的每一个探究实验,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课前认真准备器材,备好课,对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课上根据学生探究的具体情況做出具体指导。有些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的探究环节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
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尽量多做实验,提倡他们多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例如: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材料木头梳子,金属笔帽、硬币、头发、棉线、纸张等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用两手的食指顶住塑料笔杆的两端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等。
物理教学知识联系生活,会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用生活中的俗语提出物理问题:
1.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 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3. 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4. 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教学,可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作为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经历的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不断学习和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