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各种游戏活动充满着乐趣,并伴随幼儿的整个童年,因此幼儿的美术教学应顺势导入主题式嬉趣活动。教师应创造嬉趣的空间,投放适宜的材料,鼓励幼儿创作个性化的作品;充分尊重幼儿的生态思维,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抓住创作时出现的意外情况,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点拨和启发;拓展幼儿的创作空间,构建开放式课堂,引导幼儿从多角度评价作品,多从欣赏的角度鼓励幼儿;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进而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嬉趣活动;幼儿教育;主题式活动;美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0-0095-02
引 言
“嬉趣”是指在游戏嬉戏中感受、体验到的乐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在嬉趣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学情设计主题式嬉趣活动,进而促进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
一、提供适宜材料——创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资源,通过对环境的营造和利用,能有效促进幼儿成长。教师在创设幼儿嬉趣空间时要注重让幼儿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为幼儿提供各种合适的材料,让他们能利用布匹、纸张、芦苇等原始、具有本真特性的物品来开展活动。在这种创生活动中,幼儿能更好地成长[1]。
在“母鸡和小鸡”绘画活动中,教师给幼儿分发画有一只母鸡的图纸,让幼儿使用各种工具尝试进行自主创作,可以补充小鸡、花草等事物展现自己的创意。在嬉趣美术活动中,教师没有限定幼儿的创作内容,也没有规定具体的创作方法,而是为其提供各种合适的材料,促使其自主创生。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油画棒等材料,让幼儿画出小鸡的样子,并为幼儿提供棉签、棉花团等物品,让他们思考如何用这些物品进行创作。比如,有的幼儿提出可以用棉签或棉花团蘸着颜料进行创作,这样能画出小鸡毛茸茸的特点。接着,教师又为幼儿提供了碎纸片等各种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废旧物品。有的幼儿提出除可以画小鸡和母鸡外,还可以画上花草树木,于是便用绿色的碎纸片剪出花草的形状粘贴在画纸上。还有的幼儿提出可以将矿泉水瓶的盖子作为模具,画出圆圆的太阳。由于不同的幼儿创意不同,他们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创作出了充满个性的作品。
在选择幼儿活动材料时,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必要时还可融入本园或本地的特色,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嬉趣环境中,激发其创意激情,使其运用各种材料开展自主创作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创生需要群策群力,所以要引导幼儿积极交流,分享运用材料的方法。在这种开放性活动中,幼儿的创意能得到更好的激发。
二、基于生态思维——呵护
在嬉趣游戏中,教师还要注意呵护幼儿的本能行为和创新思维。学者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思想,他认为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各种自主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呵护他们的创意想法,这样能构建生态化课堂,更好地尊重幼儿的心灵,让他们在非正式学习中自发、自由地掌握知识点。
在“美丽的树叶”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已经画好树干的图片,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画出树叶,创作出美丽的大树。在生态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调动幼儿的自主交流能力,鼓励他们回忆自己见过的各种树叶,说一说自己见过哪些不同形状的树叶,能否说出不同形状的树叶对应的是什么树木。幼儿展开热烈的讨论,如有的幼儿提出:“我见过手掌一样的树叶,它是梧桐树的叶子。”还有的幼儿提出:“我也见过像手掌一样的树叶,但它们是枫树的叶子。”教师借此引导幼儿讨论:“梧桐树和枫树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呢?”幼儿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枫树的叶子秋天会变红,而梧桐树的叶子在秋天会落下。”在互动交流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创作,画出生活中看到的树叶,也可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树叶。有的幼儿画出了手掌形状的树叶,但涂上了五颜六色的颜料,将其命名为“五彩梧桐”。这幅作品虽然和现实事物并不相符,但展现了幼儿的创造力。由此可见,教师应呵护幼儿的创意,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教师应创设“做思学共生”“学玩创共融”的生态课程,鼓励幼儿进行互动交流,这样能更好地尊重幼儿、呵护幼儿,并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绘画活动,让幼儿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三、抓住意外情况——顺应
学者皮亚杰提出了“顺应”的观点,认为当环境出现变化或者生物体进入新环境后,生物体就会逐渐适应新的环境,这种顺应是生物体适应周围环境而逐渐产生的能力。在幼儿嬉趣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捕捉各种意外情况,及时对幼儿进行点拨和引导,从而提高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
在引导幼儿画鸡时,教师应注意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引导幼儿展开创作。首先,教师为幼儿介绍公鸡的身体部位,提出公鸡有着“小山”般的鸡冠、椭圆形的身体、三角形的翅膀、长长的尾巴。有的幼儿提出:“我看到有的鸡的尾巴不是长长的,而是短短的。”有的幼儿说道:“短尾巴的不是公鸡,而是母鸡。”这时,教师进行引导:“大家来对比一下吧,公鸡、母鸡、小鸡在体形上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这样,教师将相关的动物知识融入教学中,能够让幼儿总结得出:鸡的身体、翅膀形状相似,只是小鸡的体形比母鸡、公鸡略小,此外,母鸡和小鸡没有雞冠,只有短短的尾巴,公鸡却有如同“小山”般的鸡冠和长长的尾巴。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创作:“大家尝试着将小鸡、公鸡和母鸡画出来吧,看一看用哪些不同的图形组合起来能拼成它们的形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自主分析、对比,找到了事物的典型特点,并展开创作。 教师要注意各种意外情况,如幼儿没有掌握创作方法;在他们对创作产生困扰、缺乏自信;幼儿和同伴发生争执。这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幼儿以后遇到同类型的问题也能找到解决方法。
四、拓展创作空间——开放
嬉趣美术活动具有开放性特点,教师要善于观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然后帮助他们拓展新的创作空间。在开放性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活动材料的丰富性,注重活动流程的层次性等。在富有活力的活动中,幼儿能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在引导幼儿创作“大大的自己”时,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画出自己的形象,并画出各部位的特点,可以让幼儿画出衣服上的纽扣、衣袋等细节,最后画上漂亮的背景。在创作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十分浓厚,产生了画其他人物形象的想法,教师便把握住这一机会,引导幼儿拓展新的绘画空间。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亲子合作活动,让幼儿回家观察爸爸妈妈的形象,并为他们画像。若有条件,幼儿还可以观察来家中做客的客人或者邻居,抓住他们的特点并融入创作中。有的幼儿把握了爸爸妈妈的外貌特点,发现妈妈的头发长长的,还带着卷儿,而爸爸的头发则短短的,比较硬。在创作时,该幼儿将人物的特点呈现在作品中,画出了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教师还引导幼儿将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寻找他们的不同之处。这样,幼儿就逐步认识到在绘画时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点进行创作,在绘制人物群像图的时候也能画出每个人物的不同特征。
学者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在幼儿嬉趣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参考材料,引导其积极进行分享交流。若有必要,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开展亲子活动,从而拓展新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五、进行多元评价——激励
要提升主题式嬉趣美术活动的效率,教师就应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多元评价,不断鼓励幼儿。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幼儿的作品,抓住其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幼儿进行适当鼓励。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相互评价,了解同伴的创作思路,并思考其是否对自己有启发;还可以让幼儿将作品展示给家长,或上传到网络上,让幼儿“倾听”他人的评价。
在“漂亮的花瓶”这一美术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尝试用纸张制作花瓶,并做好纸花瓶后在空白的花瓶上进行美术创作,尝试制作出具有创意的花瓶。在幼儿完成创作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互动评价。首先,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示范评价,让幼儿了解应该如何评价他人的作品。教师可以从创意、内容、色彩等多种角度入手进行评价,让幼儿认识到可以多方位进行评价。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其他人的作品,并进行评价,思考还有哪些不同的评价角度。如有的幼儿提出:“我觉得这个花瓶上画了很多花,看上去乱乱的,如果能留出一些空白,看上去会整齐一些。”这表示该幼儿尝试从作品的构图方面入手进行评价,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教师还可以在举办家长会时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家长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使幼儿收获更多元评价。比如,有的家长将两个花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幼儿得到了启发,发现通过比较能更好地看到作品之间的区别,并在自主评价时也采用这种方法。
在进行多元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幼儿鼓励,为他们提供再创作的机会,从而调动幼儿的思维,使其自由玩耍,展现创意。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创生的机会,呵护他们的创新思维,抓住教育契机,给他们提供开放的空间,促使其参与多元评价。在这样的嬉趣美术活动中,幼儿能大胆动手,自主地融入美术绘画活动中,乐于表现,在自主创作中绽放思想之花。
[参考文献]
黃爱萍.“游戏法”培养幼儿美术核心素养[J].教育,2019(49):39.
作者简介:邢娟(1986.1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关键词:嬉趣活动;幼儿教育;主题式活动;美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0-0095-02
引 言
“嬉趣”是指在游戏嬉戏中感受、体验到的乐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在嬉趣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学情设计主题式嬉趣活动,进而促进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
一、提供适宜材料——创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资源,通过对环境的营造和利用,能有效促进幼儿成长。教师在创设幼儿嬉趣空间时要注重让幼儿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为幼儿提供各种合适的材料,让他们能利用布匹、纸张、芦苇等原始、具有本真特性的物品来开展活动。在这种创生活动中,幼儿能更好地成长[1]。
在“母鸡和小鸡”绘画活动中,教师给幼儿分发画有一只母鸡的图纸,让幼儿使用各种工具尝试进行自主创作,可以补充小鸡、花草等事物展现自己的创意。在嬉趣美术活动中,教师没有限定幼儿的创作内容,也没有规定具体的创作方法,而是为其提供各种合适的材料,促使其自主创生。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油画棒等材料,让幼儿画出小鸡的样子,并为幼儿提供棉签、棉花团等物品,让他们思考如何用这些物品进行创作。比如,有的幼儿提出可以用棉签或棉花团蘸着颜料进行创作,这样能画出小鸡毛茸茸的特点。接着,教师又为幼儿提供了碎纸片等各种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废旧物品。有的幼儿提出除可以画小鸡和母鸡外,还可以画上花草树木,于是便用绿色的碎纸片剪出花草的形状粘贴在画纸上。还有的幼儿提出可以将矿泉水瓶的盖子作为模具,画出圆圆的太阳。由于不同的幼儿创意不同,他们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创作出了充满个性的作品。
在选择幼儿活动材料时,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必要时还可融入本园或本地的特色,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嬉趣环境中,激发其创意激情,使其运用各种材料开展自主创作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创生需要群策群力,所以要引导幼儿积极交流,分享运用材料的方法。在这种开放性活动中,幼儿的创意能得到更好的激发。
二、基于生态思维——呵护
在嬉趣游戏中,教师还要注意呵护幼儿的本能行为和创新思维。学者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思想,他认为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各种自主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呵护他们的创意想法,这样能构建生态化课堂,更好地尊重幼儿的心灵,让他们在非正式学习中自发、自由地掌握知识点。
在“美丽的树叶”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已经画好树干的图片,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画出树叶,创作出美丽的大树。在生态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调动幼儿的自主交流能力,鼓励他们回忆自己见过的各种树叶,说一说自己见过哪些不同形状的树叶,能否说出不同形状的树叶对应的是什么树木。幼儿展开热烈的讨论,如有的幼儿提出:“我见过手掌一样的树叶,它是梧桐树的叶子。”还有的幼儿提出:“我也见过像手掌一样的树叶,但它们是枫树的叶子。”教师借此引导幼儿讨论:“梧桐树和枫树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呢?”幼儿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枫树的叶子秋天会变红,而梧桐树的叶子在秋天会落下。”在互动交流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创作,画出生活中看到的树叶,也可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树叶。有的幼儿画出了手掌形状的树叶,但涂上了五颜六色的颜料,将其命名为“五彩梧桐”。这幅作品虽然和现实事物并不相符,但展现了幼儿的创造力。由此可见,教师应呵护幼儿的创意,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教师应创设“做思学共生”“学玩创共融”的生态课程,鼓励幼儿进行互动交流,这样能更好地尊重幼儿、呵护幼儿,并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绘画活动,让幼儿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三、抓住意外情况——顺应
学者皮亚杰提出了“顺应”的观点,认为当环境出现变化或者生物体进入新环境后,生物体就会逐渐适应新的环境,这种顺应是生物体适应周围环境而逐渐产生的能力。在幼儿嬉趣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捕捉各种意外情况,及时对幼儿进行点拨和引导,从而提高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
在引导幼儿画鸡时,教师应注意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引导幼儿展开创作。首先,教师为幼儿介绍公鸡的身体部位,提出公鸡有着“小山”般的鸡冠、椭圆形的身体、三角形的翅膀、长长的尾巴。有的幼儿提出:“我看到有的鸡的尾巴不是长长的,而是短短的。”有的幼儿说道:“短尾巴的不是公鸡,而是母鸡。”这时,教师进行引导:“大家来对比一下吧,公鸡、母鸡、小鸡在体形上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这样,教师将相关的动物知识融入教学中,能够让幼儿总结得出:鸡的身体、翅膀形状相似,只是小鸡的体形比母鸡、公鸡略小,此外,母鸡和小鸡没有雞冠,只有短短的尾巴,公鸡却有如同“小山”般的鸡冠和长长的尾巴。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创作:“大家尝试着将小鸡、公鸡和母鸡画出来吧,看一看用哪些不同的图形组合起来能拼成它们的形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自主分析、对比,找到了事物的典型特点,并展开创作。 教师要注意各种意外情况,如幼儿没有掌握创作方法;在他们对创作产生困扰、缺乏自信;幼儿和同伴发生争执。这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幼儿以后遇到同类型的问题也能找到解决方法。
四、拓展创作空间——开放
嬉趣美术活动具有开放性特点,教师要善于观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然后帮助他们拓展新的创作空间。在开放性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活动材料的丰富性,注重活动流程的层次性等。在富有活力的活动中,幼儿能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在引导幼儿创作“大大的自己”时,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画出自己的形象,并画出各部位的特点,可以让幼儿画出衣服上的纽扣、衣袋等细节,最后画上漂亮的背景。在创作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十分浓厚,产生了画其他人物形象的想法,教师便把握住这一机会,引导幼儿拓展新的绘画空间。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亲子合作活动,让幼儿回家观察爸爸妈妈的形象,并为他们画像。若有条件,幼儿还可以观察来家中做客的客人或者邻居,抓住他们的特点并融入创作中。有的幼儿把握了爸爸妈妈的外貌特点,发现妈妈的头发长长的,还带着卷儿,而爸爸的头发则短短的,比较硬。在创作时,该幼儿将人物的特点呈现在作品中,画出了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教师还引导幼儿将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寻找他们的不同之处。这样,幼儿就逐步认识到在绘画时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点进行创作,在绘制人物群像图的时候也能画出每个人物的不同特征。
学者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在幼儿嬉趣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参考材料,引导其积极进行分享交流。若有必要,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开展亲子活动,从而拓展新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五、进行多元评价——激励
要提升主题式嬉趣美术活动的效率,教师就应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多元评价,不断鼓励幼儿。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幼儿的作品,抓住其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幼儿进行适当鼓励。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相互评价,了解同伴的创作思路,并思考其是否对自己有启发;还可以让幼儿将作品展示给家长,或上传到网络上,让幼儿“倾听”他人的评价。
在“漂亮的花瓶”这一美术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尝试用纸张制作花瓶,并做好纸花瓶后在空白的花瓶上进行美术创作,尝试制作出具有创意的花瓶。在幼儿完成创作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互动评价。首先,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示范评价,让幼儿了解应该如何评价他人的作品。教师可以从创意、内容、色彩等多种角度入手进行评价,让幼儿认识到可以多方位进行评价。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其他人的作品,并进行评价,思考还有哪些不同的评价角度。如有的幼儿提出:“我觉得这个花瓶上画了很多花,看上去乱乱的,如果能留出一些空白,看上去会整齐一些。”这表示该幼儿尝试从作品的构图方面入手进行评价,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教师还可以在举办家长会时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家长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使幼儿收获更多元评价。比如,有的家长将两个花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幼儿得到了启发,发现通过比较能更好地看到作品之间的区别,并在自主评价时也采用这种方法。
在进行多元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幼儿鼓励,为他们提供再创作的机会,从而调动幼儿的思维,使其自由玩耍,展现创意。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创生的机会,呵护他们的创新思维,抓住教育契机,给他们提供开放的空间,促使其参与多元评价。在这样的嬉趣美术活动中,幼儿能大胆动手,自主地融入美术绘画活动中,乐于表现,在自主创作中绽放思想之花。
[参考文献]
黃爱萍.“游戏法”培养幼儿美术核心素养[J].教育,2019(49):39.
作者简介:邢娟(1986.1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