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往事》中青岛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呈现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in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岛往事》中青岛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呈现有效地彰显了青岛的地域特色,得到有效的集聚效应。《青岛往事》含有较多的青岛特色地理景观与人文历史沉淀,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青岛城市映像的核心要素表现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景观,身处逆境仍不断发展的城市品格和爱国团结的城市凝集力三个方面。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确保了城市形象传播更加饱满生动。
  关键词:《青岛往事》 城市形象 核心要素 形象传播
  《青岛往事》是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策划,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联合青岛广电影视、青岛凤凰影视传媒共同出品的年代剧,由张新建执导,赵东苓编剧,黄渤、黄小蕾、刘向京、巩峥、萨日娜、王凯等主演。a《青岛往事》于2015年7月30日登陆天津文艺频道,旋即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2016年登陆山东卫视金档二轮播出。该剧播出后好评如潮,不仅受到观众好评,业内评价也非常之高。该剧曾先后获得“第十九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满意调查百强榜第四名,第十一届电视制片业“电视剧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电视剧优秀作品奖等奖项,出演该剧男主角的黄渤更是凭借此剧获得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男主角奖。
  《青岛往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三位异姓兄弟在青岛创业故事为主线,讲述了青岛第一代移民的奋斗史。少年王满仓在养母去世后到青岛寻找亲生的母亲,被靠卖艺为生的姜傻子收留。王满仓在寻找与相认生母的过程中,与陈天佑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此后又结识了夏德发,兄弟三人合开了商行“德佑聚”,开始了在商场的闯荡之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兄弟三人经过了分家等矛盾之后,重新凝聚力量,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商。故事结尾,满仓与妻子小嫚儿、老丈人姜傻子一起留在了青岛。
  一、《青岛往事》中城市形象的影像细读
  《青岛往事》中,含有较多的青岛特色地理景观与人文历史沉淀,对塑造“青岛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详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具体的城市形象符号中,自然景观所占比重较大且形象直观,人文历史虽有较多涉及但并未突出青岛的城市人文特色。
  二、《青岛往事》中青岛城市形象的核心要素
  “城市形象是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经济支柱、文化积淀、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和能够体会的精神内涵,是城市各种内在资源挖掘、提炼、组合与具体工程策划、设计、实施相结合的‘神形合一’”b。《青岛往事》 所塑造的城市形象一是客观象征,二是精神内核,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景观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体现了浓浓的青岛风味,红房子虽然是德国风格的建筑,但是它早已经融入青岛的土地之中,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作为青岛第一名片的大海,在《青岛往事》中就多次出现,见证着青岛的每一次变迁和发展。
  (二)身处逆境仍不断发展的城市品格
  《青岛往事》在第一集中,就以旁白形式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行占领胶州湾,将德国远东舰队司令部设在青岛,并于1898年3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青岛由此以自由港的身份被拉入到世界格局中,从此揭开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也拉开了青岛城市兴起的大幕。故事开篇时青岛已经成为德国的殖民地,主人公王满仓到青岛后,电视剧镜头在大海蓝天之后便是青岛中山路的场景,只看到外国人的面孔,少见中国人的容貌。这是因为德国占领青岛后,在中山路上将华人与德国人的居住区做了明确的划分。由于帝国主义压迫导致经济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华人区与德侨居住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华人不管是从服饰上还是饮食起居上都明显落后德国人很多。在青岛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后,商业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电视剧也表现了青岛在殖民空间中的蹒跚艰难的发展,影片中青岛开通胶济铁路时的情况就极具代表性。胶济铁路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铁路之一,它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此外商业也在艰难的处境中不断发展,以王满仓为代表的青岛商人与以吉村为代表的日本商人斗智斗勇,不断促进青岛的商业发展。尽管身处异态时空,但青岛人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这也是青岛这座城市的独特品格。
  (三)爱国团结的城市凝集力
  《青岛往事》中青岛市民的爱国行为主要表现在团结一致进行抗日。针对日本舰队想要在青岛登陆,国民政府派军队驻扎青岛,青岛市民自发采取行动,包围了日本人的住处和企业。在日本商人低价收购棉纱以做后期军需之时,青岛商界联合起来控制市场价格,使日本人低价购置棉布、棉纱的阴谋没能得逞。青岛政府也全力抵制日本在青岛登录,最终日本军队也没能成功登陆,日本的企业也受到重创。正是这种爱国团结的城市凝聚力,让青岛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殖民岁月,这种城市精神是青岛砥砺前行的动力。
  三、《青岛往事》对青岛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力
  《青岛往事》 于2015年11月22日在央视八套播出,同时还有爱奇艺、央视网、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在线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转播。根据收视数据显示:“该剧首集播出便取得了1.1的高收视率和6.53的收视份额”c,在所有央视平台上播出的电视剧中位居前列。开播当晚,“青岛往事”的同名话题阅读量高达3300多万,讨论次数达3万余次,关于“青岛往事”的搜索量突破20万。伴随着该剧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们也从关注剧情逐渐转向对青岛城市本身的关注。在电视剧播出后不久,人们被剧中出现的青岛元素所吸引,蔚蓝色的大海,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王满仓曾经生活过的劈柴院,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游玩。青岛劈柴院客栈总经理曾表示:“在《青岛往事》播出后不久,不少外地游客‘按图索骥’游青岛,对于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地点都要去走一遍。”d
  《青岛往事》的制作是成功的,不管是电视剧本身的收视率,还是对于城市的传播宣传,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一,《青岛往事》有效地彰显了青岛的地域特色,让人深入了解了青岛曾经的殖民地历史,在影视剧中出现的德国风情建筑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第二,电视剧起到了集聚效应。《青岛往事》播出后吸引了众多大众聚焦报道,新浪娱乐、青岛日报、青岛微书城等都曾前后发表过相关文章,这种媒体的聚焦大大地增加了城市信息的传播量,让城市形象更深入人心。第三,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青岛往事》是针对青岛特定历史所打造的电视剧,电视剧耐人寻味的情节,让青岛這座城市走进了很多观众的心中。
  a 黄柳:《电视剧〈青岛往事〉在央视八套播出》,《当代电视》2015年第12期,第48页。
  b 侯和平、侯书森编著:《城市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93页。
  c 齐敏:《浅析〈青岛往事〉的城市文化传播》,《现代视听》2016年第2期,第75—77页。
  d 何笙:《“往事”如昨 感念至今——〈青岛往事〉 引发青岛旅游、商业等各界持续关注》,《走向世界》2016年第7期,第19—21页。
  基金项目: 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五四精神传承与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个案”(QDSKL1901158)
  作 者: 张丽娟,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学,中国现代文学;王越,文学博士,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刘震云在其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对千百年来中国人特有的孤独体验作了深入挖掘。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他们都在寻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说得着”成为决定他们关系发展的关键,也是他们消解孤独的特有方式。吴摩西是孤独众生中的一个代表,他三次改名与出走延津的人生经历是中国式孤独生活的一个缩影,其他的孤独者或多或少都带有吴摩西的影子,或者说每个孤独者的名字都可以叫“吴摩西”。  关键词:《一句顶
李尚朝是我认识十多年的师友,其人品、诗品在同时代人当中,堪称佼佼者。他的诗歌,正如他在《一支蜡烛闪着微光》{1}中所说的一样,像“一支蜡烛,像钟声,在静静的夜里敲”;但是,这绝对不是一支普通的蜡烛,那是一支低调雄浑的火炬和警钟,“闪着他一生的经验”“一生的感悟与伤怀”,给予我们、我们这个时代以荡气回肠的回响、哲思与警示。恐怕没有人真正地想过,作为一个清醒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智者、一个忧国忧民的
摘 要:不论是《西厢记》中的红娘,还是《红楼梦》中的紫鹃,都是作品之中居于主角身侧的“小人物”。但在作者的书写中,这些小人物却以低微的身份获得了独特的性格特征,被塑造成了不逊色于主角的鲜活形象。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具体分析,剖析她们在身份地位、行为表现、形象内涵、服务主旨等众多方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小人物进行比较论证,以探求其自身的文学特性与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楼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我们的内心永远不要忘记,一个人,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所大学,精神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最宝贵的财富。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自觉践行“行胜于言”的校风,拒绝浮躁。  中山大學校长罗俊:我记得去年一位学生向我反映说“课业太重,老师要求太高,压力太大”。我和他是这样说的:因为你们是最优秀的,所以应该更严格地要求你们。我们谈“善待学生”的时候,我觉得,“严格要
摘 要: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為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与思辨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首先,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发展语言能力,在单元学习任务中,设计语言的品味与思辨任务,是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必由之路。其次,立足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对语言品味与思辨类单元学习任务做出合理归序,从而操控目标完成的节奏,提升任务设计的价值。最后,对其编写特点做出分析。把握语言品味与思辨型任务的编写特点及规律,发掘其价值,能对学
摘 要: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的新著,从问题、观念、概念、论争、理论、方法、基础、动向、宗旨九大方面,细致梳理了当代文学理论由“内部研究”向“外部研究”演进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这一理论转型对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大影响。该书体例设计合理,考据论证严密,学理分析细致,是一部具有新视野、新气象、新成就的重要理论著作。  关键词:文学理论 形式主义 历史主义 向外转  姚文放教授的新著《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
摘 要:《人世间》 的主要女性人物中,作为受难者的郑娟,其形象塑造体现的不仅是梁晓声对底层民众尤其是作为不幸群体的深切关怀和悲悯,更有对于人在苦难命运面前应当肯定和接纳自我,并在直面和承担责任中走向升华自我、超越苦难的深层思考;作为贤妻良母的郑娟,则寄托了梁晓声对于女性美好品格的理想期待,同时传达出作家挖掘小人物美好心灵,尊重普通人生存逻辑的平民立场。梁晓声在围绕郑娟的苦难叙事中探索生命的深度与价
摘要:白洋淀诗群的代表诗人多多,自写诗伊始就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在其后近五十年的诗歌创作中,虽然写作风格屡有调整甚至改变,但在他的诗歌文本中,以叛逆怀疑揭示现实生存困境的波德莱尔血统或隐或显,却始终未曾泯灭。  关键词:多多波德莱尔反叛  由于与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许多诗人被称为前朦胧诗人,作为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代表诗人之一的多多似乎是个异类,他不仅有意与
摘 要:《十二楼》《无声戏》是戏曲创作大家李渔的两本短篇白话小说集,成书于明末清初,其中出现了多次男女之间“相思病”的描写。对于这一现象的解析与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厘清其小说的情节结构,还能够更加深入把握李渔的戏曲理论和创作思路。明末清初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反复出现的“相思病”现象,也从新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下对于“真情”的呼唤。  关键词: 《十二楼》 《无声戏》 李渔 相思病  明末清初,
摘 要:蒙古族诗人阿尔泰的《秋天》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秋颂》同属“秋”诗。本文从生态主义视角对比分析两首诗歌在感官意象及生态思想方面的互通性,旨在证明《秋天》的创作受到《秋颂》的间接影响,从而建立起阿尔泰与济慈诗歌的比较文学意义的架构,为拓展阿尔泰比较文学研究新领域提供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秋颂》 《秋天》 感官意象 生态思想  阿尔泰是中国杰出十大民族诗人之一,也是新时期蒙古族著名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