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进行审美建构,通过品鉴语言、对话心灵和个性化解读,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文本中发现美,学会更真切地感受美,懂得如何自主创造美,进而全面提升审美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审美能力;审美建构;语言;心灵;解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5-0035-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课程可以促使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审美建构,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感受语文的诗意美,在对话文本的过程中感受情趣美,在个性解读中提高审美修养。
一、品鉴语言,追寻诗意
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化,学生的主体感受缺失,这个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促使学生用审美的角度解读文本,品味精华词句,感受作者文辞的巧妙。这样,学生便能在追寻诗意之美的过程中受到熏陶,进而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审美点,创设美的情境,促使学生体验语言之美。《海上日出》一文用极其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乘坐海船观看日出的场景。作者运用了大量修饰性词语,形象而生动地展现日出美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文中句子,尝试用其他词汇替换原词,进而体会原词的巧妙之处。如“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里的“镶”字便十分巧妙,教师可让学生尝试替换。有学生先是提出“敷”字可以用,但思考后发现“敷”一般用于粉状物和膏状物,和“金边”不太符合。同时“敷”有遮蔽原来的颜色之意,但是“金边”并未将黑云完全遮住,而是一道冲出黑云的光线,直到后文“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黑云的颜色才发生本质改变。还有学生发现,“镶”和“边”正好呼应,因此认为“镶”字更好。文章中还有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教师也可以摘选出来,让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有何巧妙之处。
文本的语言之美通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词汇的精雕细琢,修辞的巧妙运用,文本结构的流畅通顺。教师可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文本中的语言之美,进而提高发现美的能力。
二、对话心灵,滋养情趣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重视知识、轻视情感的问题,很多教师用各种重复性的简单作业反复训练学生,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点。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情趣,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美。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和作者进行情感共鸣,体会作者的创作思想,感受作者的崇高理想。教学《挑山工》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示挑山工的图片,以及体现泰山山势陡峭的照片,让学生认识到在泰山当挑山工非常辛苦。然后,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挑山工的工作如此辛苦,可他们为何还要当挑山工呢?”“大家能从挑山工的话语中获得怎样的启示?”“作者为何要将画有挑山工的图画一直放在书桌上,这幅画能给作者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令学生和作者进行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学生发现,作者笔下的挑山工十分质朴,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默默无闻地向困难发起挑战,这种精神对作者有激励作用,所以作者将挑山工的画一直摆在书桌上。由此,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挑山工的坚忍,体会到作者用挑山工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情感,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不少文本都有以文言志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品味这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感受作者崇高的情怀。这样,学生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明白要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个性视角,多元解读
学者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而是激励和鼓舞,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喚醒学生个性化感悟文本的能力,促使学生对文本积极展开多元化解读。《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解读,在小组讨论中尝试获得不一般的感受。比如,有学生提问:“父亲为什么不等第二天再来钓鱼呢?这样就不用把鱼丢掉了。”有学生说:“那是父亲故意的。父亲如果要让孩子养成守信、遵守规定的好习惯,就要采用这种方法给孩子启发,让孩子知道不管是否有人看见,都要遵守规定。”有学生又提出不同看法:“父亲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选择其他方法啊,为何一定要选择钓鱼呢?还白白放弃了那条大鱼。”有学生认为:“钓鱼是‘我’平常一直做的事情,也是‘我’最喜欢参与的事情,用这件事情启发‘我’,‘我’的印象会更深刻。”通过个性化辩论,学生们自问自答,分析父亲的做法,逐渐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如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召唤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美的感悟。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学要呼唤人性美,注重形式美和逻辑美,要让学生学会将其融合统一,用美促使学生提高素养,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要积极践行美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懂得如何从文本中发现美,学会真切地感受美,懂得如何自主创造美,进而全面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志仁.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4(02).
[2]丁西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5(11).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审美能力;审美建构;语言;心灵;解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5-0035-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课程可以促使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审美建构,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感受语文的诗意美,在对话文本的过程中感受情趣美,在个性解读中提高审美修养。
一、品鉴语言,追寻诗意
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化,学生的主体感受缺失,这个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促使学生用审美的角度解读文本,品味精华词句,感受作者文辞的巧妙。这样,学生便能在追寻诗意之美的过程中受到熏陶,进而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审美点,创设美的情境,促使学生体验语言之美。《海上日出》一文用极其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乘坐海船观看日出的场景。作者运用了大量修饰性词语,形象而生动地展现日出美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文中句子,尝试用其他词汇替换原词,进而体会原词的巧妙之处。如“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里的“镶”字便十分巧妙,教师可让学生尝试替换。有学生先是提出“敷”字可以用,但思考后发现“敷”一般用于粉状物和膏状物,和“金边”不太符合。同时“敷”有遮蔽原来的颜色之意,但是“金边”并未将黑云完全遮住,而是一道冲出黑云的光线,直到后文“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黑云的颜色才发生本质改变。还有学生发现,“镶”和“边”正好呼应,因此认为“镶”字更好。文章中还有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教师也可以摘选出来,让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有何巧妙之处。
文本的语言之美通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词汇的精雕细琢,修辞的巧妙运用,文本结构的流畅通顺。教师可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文本中的语言之美,进而提高发现美的能力。
二、对话心灵,滋养情趣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重视知识、轻视情感的问题,很多教师用各种重复性的简单作业反复训练学生,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点。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情趣,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美。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和作者进行情感共鸣,体会作者的创作思想,感受作者的崇高理想。教学《挑山工》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示挑山工的图片,以及体现泰山山势陡峭的照片,让学生认识到在泰山当挑山工非常辛苦。然后,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挑山工的工作如此辛苦,可他们为何还要当挑山工呢?”“大家能从挑山工的话语中获得怎样的启示?”“作者为何要将画有挑山工的图画一直放在书桌上,这幅画能给作者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令学生和作者进行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学生发现,作者笔下的挑山工十分质朴,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默默无闻地向困难发起挑战,这种精神对作者有激励作用,所以作者将挑山工的画一直摆在书桌上。由此,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挑山工的坚忍,体会到作者用挑山工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情感,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不少文本都有以文言志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品味这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感受作者崇高的情怀。这样,学生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明白要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个性视角,多元解读
学者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而是激励和鼓舞,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喚醒学生个性化感悟文本的能力,促使学生对文本积极展开多元化解读。《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解读,在小组讨论中尝试获得不一般的感受。比如,有学生提问:“父亲为什么不等第二天再来钓鱼呢?这样就不用把鱼丢掉了。”有学生说:“那是父亲故意的。父亲如果要让孩子养成守信、遵守规定的好习惯,就要采用这种方法给孩子启发,让孩子知道不管是否有人看见,都要遵守规定。”有学生又提出不同看法:“父亲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选择其他方法啊,为何一定要选择钓鱼呢?还白白放弃了那条大鱼。”有学生认为:“钓鱼是‘我’平常一直做的事情,也是‘我’最喜欢参与的事情,用这件事情启发‘我’,‘我’的印象会更深刻。”通过个性化辩论,学生们自问自答,分析父亲的做法,逐渐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如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召唤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美的感悟。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学要呼唤人性美,注重形式美和逻辑美,要让学生学会将其融合统一,用美促使学生提高素养,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要积极践行美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懂得如何从文本中发现美,学会真切地感受美,懂得如何自主创造美,进而全面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志仁.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4(02).
[2]丁西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