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剧,中国之国粹;歌剧,西方之经典。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存在着质的区别,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脚本题材、演唱方法,包括咬字和韵白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跨洋隔海的京剧与西洋歌剧看似相隔甚远,但实质上却存在着某种联系,本文以《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比较研究》一文为据,浅析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之间的关系,比较二者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民族特征等以及其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并总结两种文化的创新与开拓。
关键词:京剧 歌剧 文化交融 文化传播
京剧,歌剧。看上去相隔十万八千里,但究其内髓二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总会产生相应的文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形成了京剧,而在西方便形成了歌剧。换言之,二者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存在于不同的地域罢了。
《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比较研究》一文从四个角度阐述了京剧与歌剧的联系。首先,作者简洁地介绍了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国的国粹京剧,始于徽班进京,它传承了我国从歌舞百戏起的戏曲文化,汇集了戏曲表演艺术的精华,而今已为中国国戏。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领域的成就也无疑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瑰宝。西方的歌剧则起源于古希腊悲剧,真正形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末期。《优丽狄茜》是被保留最完整的、现存最早的一部歌剧,它的音乐风格是介于旋律和念白之间的宣叙调风格。而自此,歌剧便成为了一种被群众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艺术形式。在西方歌剧的发展长河中,意大利歌剧长期屹立于舞台巅峰,即使时至今日,虽然各国不同流派各领风骚,但意大利歌剧始终占据着歌剧历史的主导地位。
文章的第二大部分,则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民族特征等多个角度剖析比较了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异同。具体到二者本身,作者从表演形式、流派、气息发声共鸣、咬字音色等方面细致地进行比较,找出了二者的联系。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京剧以实用为原则,处处体现出一种辩证的哲理。西方则看重情节,故事情节安排是否合理严密,是否具有戏剧性,是西方歌剧最重要的标准。对于唱法,二者在行腔的运用上不尽相同。京剧使用的是“吟唱”体系,表现悠长的声调技术,发声流畅,吐字清晰;美声唱法采用“咏唱”体系,注重整体发声线条。连声唱法是其基础,对呼吸的均匀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接着第三大部分对京剧与歌剧的审美共性进行总结,指出其都是以理解为基础,从理性认知上升到感性认知,随后产生相应的、深刻的感受。它们所拥有的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性,都从剧中细致的音乐唱腔,精美的技巧,各自流露着各自的艺术魅力,从而与观众达成共鸣,形成特殊的审美关系。即便是在如今这样并存多样艺术形式的时代,东方的京剧与西方的歌剧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舞台艺术仍然在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使旋律音乐与观众统一,升华到如痴如醉的忘我境界。
国粹京剧与西洋歌剧相互交融,其交融性在文章的最后一章讲到。这也是笔者最为感兴趣的一部分。在多元化发展的促进下,中国京剧逐渐走上世界舞台,同时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开始关注并且喜爱京剧,它已然成为了中国向世界传播自主文化的重要途径。京剧多次在国外演出,借鉴了一些西方歌剧中的艺术形式,吸收了歌剧艺术中的精华,同时在中国国内的舞台上,形成了一种用西洋歌剧的乐器、美声演唱方法以及音乐形式来表演京剧的新形式,也就是京剧歌剧化。这种变化使中国自己的经典文化成为了可以供全人类享用的精神财富,促进了这两种东西方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相互影响,两种艺术形式都产生了多种层面的变化。京剧的部分歌剧化使得京剧本身的发声方法更加国际化,伴奏乐队器乐更加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在几样民族乐器中。在此情况下,京剧的受众群体的范围也逐渐广泛起来,也正因如此,京剧的关注度大大提升。同样,歌剧在某种程度上也汲取了部分中国京剧的优点,将其运用于歌剧表演中,旋律声调更加悠长、发生更流畅、吐字更清晰。
在笔者看来,京剧与西方歌剧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已不仅仅是文化传播层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艺术史册上的创新与开拓。在二者相互渗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兴艺术形式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推敲的。京剧这样的发展形式,有对传统的革新,也有一种对西方艺术形式的尝试。正如学者赵海燕所言,“这种尝试给人们注入了新的观念、技术及审美情趣与审美标准,为弘扬京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这两种文化的枳极融合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相对封闭的戏曲艺术与中国现代文化总格局的良性协调,因而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滑静.论京剧唱腔与歌剧美声唱法之异同[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03).
[4]赵海燕.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5][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京剧 歌剧 文化交融 文化传播
京剧,歌剧。看上去相隔十万八千里,但究其内髓二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总会产生相应的文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形成了京剧,而在西方便形成了歌剧。换言之,二者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存在于不同的地域罢了。
《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比较研究》一文从四个角度阐述了京剧与歌剧的联系。首先,作者简洁地介绍了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国的国粹京剧,始于徽班进京,它传承了我国从歌舞百戏起的戏曲文化,汇集了戏曲表演艺术的精华,而今已为中国国戏。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领域的成就也无疑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瑰宝。西方的歌剧则起源于古希腊悲剧,真正形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末期。《优丽狄茜》是被保留最完整的、现存最早的一部歌剧,它的音乐风格是介于旋律和念白之间的宣叙调风格。而自此,歌剧便成为了一种被群众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艺术形式。在西方歌剧的发展长河中,意大利歌剧长期屹立于舞台巅峰,即使时至今日,虽然各国不同流派各领风骚,但意大利歌剧始终占据着歌剧历史的主导地位。
文章的第二大部分,则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民族特征等多个角度剖析比较了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异同。具体到二者本身,作者从表演形式、流派、气息发声共鸣、咬字音色等方面细致地进行比较,找出了二者的联系。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京剧以实用为原则,处处体现出一种辩证的哲理。西方则看重情节,故事情节安排是否合理严密,是否具有戏剧性,是西方歌剧最重要的标准。对于唱法,二者在行腔的运用上不尽相同。京剧使用的是“吟唱”体系,表现悠长的声调技术,发声流畅,吐字清晰;美声唱法采用“咏唱”体系,注重整体发声线条。连声唱法是其基础,对呼吸的均匀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接着第三大部分对京剧与歌剧的审美共性进行总结,指出其都是以理解为基础,从理性认知上升到感性认知,随后产生相应的、深刻的感受。它们所拥有的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性,都从剧中细致的音乐唱腔,精美的技巧,各自流露着各自的艺术魅力,从而与观众达成共鸣,形成特殊的审美关系。即便是在如今这样并存多样艺术形式的时代,东方的京剧与西方的歌剧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舞台艺术仍然在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使旋律音乐与观众统一,升华到如痴如醉的忘我境界。
国粹京剧与西洋歌剧相互交融,其交融性在文章的最后一章讲到。这也是笔者最为感兴趣的一部分。在多元化发展的促进下,中国京剧逐渐走上世界舞台,同时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开始关注并且喜爱京剧,它已然成为了中国向世界传播自主文化的重要途径。京剧多次在国外演出,借鉴了一些西方歌剧中的艺术形式,吸收了歌剧艺术中的精华,同时在中国国内的舞台上,形成了一种用西洋歌剧的乐器、美声演唱方法以及音乐形式来表演京剧的新形式,也就是京剧歌剧化。这种变化使中国自己的经典文化成为了可以供全人类享用的精神财富,促进了这两种东西方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相互影响,两种艺术形式都产生了多种层面的变化。京剧的部分歌剧化使得京剧本身的发声方法更加国际化,伴奏乐队器乐更加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在几样民族乐器中。在此情况下,京剧的受众群体的范围也逐渐广泛起来,也正因如此,京剧的关注度大大提升。同样,歌剧在某种程度上也汲取了部分中国京剧的优点,将其运用于歌剧表演中,旋律声调更加悠长、发生更流畅、吐字更清晰。
在笔者看来,京剧与西方歌剧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已不仅仅是文化传播层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艺术史册上的创新与开拓。在二者相互渗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兴艺术形式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推敲的。京剧这样的发展形式,有对传统的革新,也有一种对西方艺术形式的尝试。正如学者赵海燕所言,“这种尝试给人们注入了新的观念、技术及审美情趣与审美标准,为弘扬京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这两种文化的枳极融合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相对封闭的戏曲艺术与中国现代文化总格局的良性协调,因而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滑静.论京剧唱腔与歌剧美声唱法之异同[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03).
[4]赵海燕.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的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5][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