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时人们为了驱赶野兽保护庄稼,发明了一种集体舞,叫金锣舞。每到大年夜,人们都要拜祭金锣并跳起金锣舞来祈祷下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保护这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制定措施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金锣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诞生 传承
中国地大物博,56个民族能歌善舞,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与优秀音乐。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是由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曲、器乐曲、歌舞、戏曲构成。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省。瑶族音乐、舞蹈与他们的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祭祀密洛陀、盘王的大型舞蹈文化有铜鼓舞、长鼓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狮舞、草龙舞、花棍舞等数十种也是风靡民间的舞蹈。其中,国务院2015年1月3日发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田东县的“瑶族金锣舞”就名列其中,具体属传统舞蹈类。
带着对申遗成功的金锣舞的种种好奇,我们走进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作登乡梅林村。田东县位于广西西南部,百色市东南部右江河谷中心地带。自古以来,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进入田东县后,再走很长一段山路,才能到梅林。梅林村位于群山之中,地形很崎岖。村里有一所小学,据了解这所小学里所有的学生都会跳他们的传统舞蹈——金锣舞。我们走访了村里的老书记,他给我们详细地讲述了关于金锣舞的种种……
一、金锣舞的诞生
古时候,田东瑶族的祖先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当时当地的官府们对他们残忍地统治和压迫,贫苦农民当牛做马,为其干农活。稍不用力,就会被打杀。为了保存性命,祖先们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经过千辛万苦逃到大石山定居。在这个水深兽多的山里,暗无天日,因此每一户人家都凑到一块,因为人比较少,地却很多,于是人们就在山下面的平地开起了荒,种着玉米,还会经常遇到飞禽走兽。那些耕作也都被飞禽走兽践踏。一年到头,生活都无法维持下去,为了能在森林里生活,祖先们就想方设法跟野兽做斗争。经过多次试验和探索,创造出了用竹筒敲打和驱赶捕捉的方法,但没有成功。第二次找到了铁片也无法赶走这些野兽。第三次他们找到铜片,发现这些飞禽走兽很怕敲击铜片的声音,于是,他们将铜片制成了铜锣,之后人们都用敲击铜锣的方法来驱赶野兽。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一年比一年好了起来。由于铜的颜色比较像金子,所以人们称铜锣为金锣。再后来,慢慢地从生活中排出了以金锣为主的舞蹈,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知的金锣舞。
二、金锣舞的风俗
祖先们定下了规矩,从此以后,一到除夕夜,千家万户都得杀牲口以祭奠金锣和祖先来缅怀金锣。大年当晚,人们要煮好猪头和鸡,老人们将桌子摆在中堂,将猪头和鸡放在桌子上,点上三支香、三张纸钱再拿三瓶酒。然后将金锣摆在桌子中间,然后老人们要对金锣说:“金锣金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今晚到大年了,现在特请你来吃一餐年饭,你先吃,吃完后请你就地休息。等我们家人吃完年饭后,你就跟我们一起跳金锣舞。”等家人们吃过了饭后,人们就一起合手将金锣挂在他们中间,跳起金锣舞,而且一跳就要跳到天亮。
大年初一的早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着新衣服,跳起金锣舞,高高兴兴地过大年。以求驱赶鬼神,预祝新年风调雨顺,千虫百兽莫动庄稼秋毫,五谷丰登。老人说:“大年初一,金锣响,古歌唱,怒卢候住,花波昂淄(瑶语,老人喝酒,年轻人谈情),男女老幼欢天喜地。”祖先还定了规矩,说从除夕夜开始跳金锣舞,直到农历的二月初二才能封锣,因为二月初二以后清明节将要到来,人们要拜山,白纸要下地,而红与白不得一起。封锣的当天,也要按照大年晚上的规定来祭奠金锣,老人要对金锣说:“金锣金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晚我们已经请你来吃了一餐年饭,你也和我们一起跳了一个月的金锣舞,高高兴兴的过春节。到今天就要结束了,因为农忙季节已经到来,春播春种时间到,没有时间和你跳金锣舞了,现在特请你再吃一餐年饭,吃完后你回去好好休息,等到来年大年夜,我们再请你来和我们一起跳金锣舞。”封锣之后的一年里,不再将金锣拿出来。这也表示了对于金锣的尊重与崇拜,希望它好好休息,不去打扰它。
三、金锣舞表演形式
金锣舞是集体舞,不限人数,跳舞时在场地中间吊起一根藤蔓或绳索将金锣挂于上方,只要不会阻碍跳舞的动作,还可以把金锣吊于竹契上或者木杈上。此时金锣距地面大概是1.5米,跳舞的动作各式各样,比如拍腿打槌、双槌打背、速转击锣、依步击锣、双槌挥头等,舞姿实属刚中带柔,柔中还含有刚,伴着金锣声响,足以带给人一种轻快敏捷的感受。以四拍为主是金锣舞的节奏,将重音放在第三拍上,使音乐有种切分的欢快效果。一般音乐中以重音为主的第一拍则用轻声的鼓声来代替,鼓声与锣声的结合,将人们带入节日的气氛中去。金锣舞舞姿主要反映瑶民的生产、生活,是瑶民情感宣泄的一种形式。瑶民长年居住在高山上,长年生活、劳动在山里,适应了那里的自然环境,如在崎岖的山路行走,必须抬高脚步,脚尖用力,弯腰含胸等,这些特定的习惯性动作,通过舞者的演绎,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张力和艺术的美。
每当过年的夜晚,瑶族朋友们在饭后,就会在那里的廊檐下或者是晒坪上拉绳吊起一排金锣,胸高锣平,相距不过一米。同胞们夹杂着些许醉翁之意开始乘兴起舞,跳舞都是男人,不限人数,通常以偶数为佳。跳舞的时候,跳舞的人们都拿着一锣锥还有锣棒,一边击锣一边翩翩起舞,舞姿有单点锣、双点锣、左右抬腿击槌等八个。跳完一边后,每两个人快速交换位置,又相继从头起舞。反反复复,从慢到快,金锣还越敲越响。直到最欢快的时候,围观的群众响起喝彩声、欢呼声与洪钟般的锣声混合在一起,在山谷中回声重重。
四、金锣舞的艺术价值
作登瑶族乡瑶族金锣舞、唢呐、山歌是田东县瑶族本土文化艺术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金锣舞作为布努瑶族的象征性文化,时代久远,积厚流光,反映出由古到今的布努瑶民族的生产、生活及思考的方式有了文化沉淀。这里的表现方法、动作特征等都代表着该民族其深切的历史纪念。经过对金锣舞的研讨与探求,拉近了与布努瑶族的距离,更加真实地了解了这丰富多彩的文化。保护金锣舞就是在保护布努瑶族的历史,也是在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在保护中华民族优秀历史。 五、金锣舞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受外来文化冲击很厉害,跳金锣舞的人就少了。”梅林金锣舞艺术团团长阮世佰感叹道,场地、经费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大困难就是聚集不了人。“金锣舞人多气势才能出来,现在能说跳就跳的人也不过20来人。”
为了“薪火相传”,他们把目光放在留守儿童身上。每周,阮桂陆几个传承人都会免费到梅林小学教孩子们学习金锣舞技艺。
阮赛,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两年前,她大学毕业回到村里,做了一名小学音乐老师。阮赛还在上高中时,参加过县文化馆组织的金锣舞培训班。在她的教授下,60多名小学生跳起金锣舞已是有模有样。
“梅林村跳金锣舞的人少了,但是还有我们县城各业余团队的艺术骨干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全县形成金锣舞文化氛围,现在县里已注册的金锣舞队有15支,演员近千人。”田东县文化馆馆长黄立祥对记者如是说。
在梅林村金锣舞艺术团活动室里,我们看到墙上贴着几张金锣舞动作分解示范图。黄立祥告诉我们,为了展现金锣舞的魅力,县文化馆请来资深策划、艺术编导专家,对金锣舞的发生、发展、历史沿革、规模以及舞蹈动作进行采风,确定金锣舞的发展方向,梳理出一套很有民族特色的金锣舞教材。
目前,田东市已经制定出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其中之一是建立瑶族文化馆和文化广场。文化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文化课教室、舞蹈课教室、声乐课教室、乐队教室、办公室、活动室、图书室、资料室、陈列室、研究室、会议室等。文化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其二,建设瑶族金锣村。在梅林村内局屯建设一栋集舞金锣、吹唢呐、对山歌为一体的占地500平方米的木瓦结构金锣楼和一个1000平方米的金锣广场;提升改造内局屯瑶族特色民房40间;新建梅林至内局长1.5千米的水泥景观路;新建内局屯总长2500米、宽2米的石板路。
六、对于金锣舞的可持续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政府
我们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传承、研究、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在贯彻过程中逐步完善建立瑶族金锣舞陈列馆金锣文化生态保护园。从民间收集各种关于金锣舞的乐器、服饰、道具以及由专业民族音乐学者收集、整理、记录的民间现存的关于金锣舞有关的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群众自身
传承是少数民族音乐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保证。由于年轻一代对民歌缺乏了解,很少有人有兴趣去唱原汁原味的民歌,这样下去,很有可能造成民间原生态音乐的断层。
首先,我们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时期开始,将更多的关于瑶族金锣舞的知识纳入学校音乐课程教材中,使儿童熟悉本民族的音乐,从小接受熏陶。家长也应鼓励还督促孩子了解并学习金锣舞。
其次,各级文艺工作者要对金锣舞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做好金锣舞的传承工作。经常组织金锣舞的专题活动,民间艺术团也可以经常组织金锣舞文化的交流活动。
(三)媒体
当地媒体方面也应适当地宣传瑶族文化以及金锣舞方面相关消息,将金锣舞推出去,让大家了解并熟知;也引导人们走进来,深入了解研究金锣舞的文化内涵。相关工作单位要积极与外界联系沟通,鼓励当地人们以金锣舞为荣出去参加演出,这样既宣传了金锣舞,也让人们更热爱金锣舞。电视台、电台等各种媒体多在各方面播放金锣舞相关视频和音频,让舞曲、舞姿等深入人心。
对于金锣舞。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深入研究,我们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不要让这个瑰宝消失在人们自己手中。老书记也是瑶族金锣舞的继承人阮桂陆说,“金锣舞在一千多年前是救命恩人,他能为祖先们驱赶飞禽走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祖先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因此,我们后人一定要好好的纪念他。我也将用我的心血为后一代相传,将金锣舞传承下去。”
关键词:金锣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诞生 传承
中国地大物博,56个民族能歌善舞,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与优秀音乐。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是由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曲、器乐曲、歌舞、戏曲构成。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省。瑶族音乐、舞蹈与他们的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祭祀密洛陀、盘王的大型舞蹈文化有铜鼓舞、长鼓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狮舞、草龙舞、花棍舞等数十种也是风靡民间的舞蹈。其中,国务院2015年1月3日发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田东县的“瑶族金锣舞”就名列其中,具体属传统舞蹈类。
带着对申遗成功的金锣舞的种种好奇,我们走进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作登乡梅林村。田东县位于广西西南部,百色市东南部右江河谷中心地带。自古以来,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进入田东县后,再走很长一段山路,才能到梅林。梅林村位于群山之中,地形很崎岖。村里有一所小学,据了解这所小学里所有的学生都会跳他们的传统舞蹈——金锣舞。我们走访了村里的老书记,他给我们详细地讲述了关于金锣舞的种种……
一、金锣舞的诞生
古时候,田东瑶族的祖先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当时当地的官府们对他们残忍地统治和压迫,贫苦农民当牛做马,为其干农活。稍不用力,就会被打杀。为了保存性命,祖先们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经过千辛万苦逃到大石山定居。在这个水深兽多的山里,暗无天日,因此每一户人家都凑到一块,因为人比较少,地却很多,于是人们就在山下面的平地开起了荒,种着玉米,还会经常遇到飞禽走兽。那些耕作也都被飞禽走兽践踏。一年到头,生活都无法维持下去,为了能在森林里生活,祖先们就想方设法跟野兽做斗争。经过多次试验和探索,创造出了用竹筒敲打和驱赶捕捉的方法,但没有成功。第二次找到了铁片也无法赶走这些野兽。第三次他们找到铜片,发现这些飞禽走兽很怕敲击铜片的声音,于是,他们将铜片制成了铜锣,之后人们都用敲击铜锣的方法来驱赶野兽。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一年比一年好了起来。由于铜的颜色比较像金子,所以人们称铜锣为金锣。再后来,慢慢地从生活中排出了以金锣为主的舞蹈,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知的金锣舞。
二、金锣舞的风俗
祖先们定下了规矩,从此以后,一到除夕夜,千家万户都得杀牲口以祭奠金锣和祖先来缅怀金锣。大年当晚,人们要煮好猪头和鸡,老人们将桌子摆在中堂,将猪头和鸡放在桌子上,点上三支香、三张纸钱再拿三瓶酒。然后将金锣摆在桌子中间,然后老人们要对金锣说:“金锣金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今晚到大年了,现在特请你来吃一餐年饭,你先吃,吃完后请你就地休息。等我们家人吃完年饭后,你就跟我们一起跳金锣舞。”等家人们吃过了饭后,人们就一起合手将金锣挂在他们中间,跳起金锣舞,而且一跳就要跳到天亮。
大年初一的早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着新衣服,跳起金锣舞,高高兴兴地过大年。以求驱赶鬼神,预祝新年风调雨顺,千虫百兽莫动庄稼秋毫,五谷丰登。老人说:“大年初一,金锣响,古歌唱,怒卢候住,花波昂淄(瑶语,老人喝酒,年轻人谈情),男女老幼欢天喜地。”祖先还定了规矩,说从除夕夜开始跳金锣舞,直到农历的二月初二才能封锣,因为二月初二以后清明节将要到来,人们要拜山,白纸要下地,而红与白不得一起。封锣的当天,也要按照大年晚上的规定来祭奠金锣,老人要对金锣说:“金锣金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晚我们已经请你来吃了一餐年饭,你也和我们一起跳了一个月的金锣舞,高高兴兴的过春节。到今天就要结束了,因为农忙季节已经到来,春播春种时间到,没有时间和你跳金锣舞了,现在特请你再吃一餐年饭,吃完后你回去好好休息,等到来年大年夜,我们再请你来和我们一起跳金锣舞。”封锣之后的一年里,不再将金锣拿出来。这也表示了对于金锣的尊重与崇拜,希望它好好休息,不去打扰它。
三、金锣舞表演形式
金锣舞是集体舞,不限人数,跳舞时在场地中间吊起一根藤蔓或绳索将金锣挂于上方,只要不会阻碍跳舞的动作,还可以把金锣吊于竹契上或者木杈上。此时金锣距地面大概是1.5米,跳舞的动作各式各样,比如拍腿打槌、双槌打背、速转击锣、依步击锣、双槌挥头等,舞姿实属刚中带柔,柔中还含有刚,伴着金锣声响,足以带给人一种轻快敏捷的感受。以四拍为主是金锣舞的节奏,将重音放在第三拍上,使音乐有种切分的欢快效果。一般音乐中以重音为主的第一拍则用轻声的鼓声来代替,鼓声与锣声的结合,将人们带入节日的气氛中去。金锣舞舞姿主要反映瑶民的生产、生活,是瑶民情感宣泄的一种形式。瑶民长年居住在高山上,长年生活、劳动在山里,适应了那里的自然环境,如在崎岖的山路行走,必须抬高脚步,脚尖用力,弯腰含胸等,这些特定的习惯性动作,通过舞者的演绎,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张力和艺术的美。
每当过年的夜晚,瑶族朋友们在饭后,就会在那里的廊檐下或者是晒坪上拉绳吊起一排金锣,胸高锣平,相距不过一米。同胞们夹杂着些许醉翁之意开始乘兴起舞,跳舞都是男人,不限人数,通常以偶数为佳。跳舞的时候,跳舞的人们都拿着一锣锥还有锣棒,一边击锣一边翩翩起舞,舞姿有单点锣、双点锣、左右抬腿击槌等八个。跳完一边后,每两个人快速交换位置,又相继从头起舞。反反复复,从慢到快,金锣还越敲越响。直到最欢快的时候,围观的群众响起喝彩声、欢呼声与洪钟般的锣声混合在一起,在山谷中回声重重。
四、金锣舞的艺术价值
作登瑶族乡瑶族金锣舞、唢呐、山歌是田东县瑶族本土文化艺术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金锣舞作为布努瑶族的象征性文化,时代久远,积厚流光,反映出由古到今的布努瑶民族的生产、生活及思考的方式有了文化沉淀。这里的表现方法、动作特征等都代表着该民族其深切的历史纪念。经过对金锣舞的研讨与探求,拉近了与布努瑶族的距离,更加真实地了解了这丰富多彩的文化。保护金锣舞就是在保护布努瑶族的历史,也是在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在保护中华民族优秀历史。 五、金锣舞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受外来文化冲击很厉害,跳金锣舞的人就少了。”梅林金锣舞艺术团团长阮世佰感叹道,场地、经费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大困难就是聚集不了人。“金锣舞人多气势才能出来,现在能说跳就跳的人也不过20来人。”
为了“薪火相传”,他们把目光放在留守儿童身上。每周,阮桂陆几个传承人都会免费到梅林小学教孩子们学习金锣舞技艺。
阮赛,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两年前,她大学毕业回到村里,做了一名小学音乐老师。阮赛还在上高中时,参加过县文化馆组织的金锣舞培训班。在她的教授下,60多名小学生跳起金锣舞已是有模有样。
“梅林村跳金锣舞的人少了,但是还有我们县城各业余团队的艺术骨干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全县形成金锣舞文化氛围,现在县里已注册的金锣舞队有15支,演员近千人。”田东县文化馆馆长黄立祥对记者如是说。
在梅林村金锣舞艺术团活动室里,我们看到墙上贴着几张金锣舞动作分解示范图。黄立祥告诉我们,为了展现金锣舞的魅力,县文化馆请来资深策划、艺术编导专家,对金锣舞的发生、发展、历史沿革、规模以及舞蹈动作进行采风,确定金锣舞的发展方向,梳理出一套很有民族特色的金锣舞教材。
目前,田东市已经制定出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其中之一是建立瑶族文化馆和文化广场。文化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文化课教室、舞蹈课教室、声乐课教室、乐队教室、办公室、活动室、图书室、资料室、陈列室、研究室、会议室等。文化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其二,建设瑶族金锣村。在梅林村内局屯建设一栋集舞金锣、吹唢呐、对山歌为一体的占地500平方米的木瓦结构金锣楼和一个1000平方米的金锣广场;提升改造内局屯瑶族特色民房40间;新建梅林至内局长1.5千米的水泥景观路;新建内局屯总长2500米、宽2米的石板路。
六、对于金锣舞的可持续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政府
我们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传承、研究、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在贯彻过程中逐步完善建立瑶族金锣舞陈列馆金锣文化生态保护园。从民间收集各种关于金锣舞的乐器、服饰、道具以及由专业民族音乐学者收集、整理、记录的民间现存的关于金锣舞有关的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群众自身
传承是少数民族音乐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保证。由于年轻一代对民歌缺乏了解,很少有人有兴趣去唱原汁原味的民歌,这样下去,很有可能造成民间原生态音乐的断层。
首先,我们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时期开始,将更多的关于瑶族金锣舞的知识纳入学校音乐课程教材中,使儿童熟悉本民族的音乐,从小接受熏陶。家长也应鼓励还督促孩子了解并学习金锣舞。
其次,各级文艺工作者要对金锣舞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做好金锣舞的传承工作。经常组织金锣舞的专题活动,民间艺术团也可以经常组织金锣舞文化的交流活动。
(三)媒体
当地媒体方面也应适当地宣传瑶族文化以及金锣舞方面相关消息,将金锣舞推出去,让大家了解并熟知;也引导人们走进来,深入了解研究金锣舞的文化内涵。相关工作单位要积极与外界联系沟通,鼓励当地人们以金锣舞为荣出去参加演出,这样既宣传了金锣舞,也让人们更热爱金锣舞。电视台、电台等各种媒体多在各方面播放金锣舞相关视频和音频,让舞曲、舞姿等深入人心。
对于金锣舞。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深入研究,我们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不要让这个瑰宝消失在人们自己手中。老书记也是瑶族金锣舞的继承人阮桂陆说,“金锣舞在一千多年前是救命恩人,他能为祖先们驱赶飞禽走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祖先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因此,我们后人一定要好好的纪念他。我也将用我的心血为后一代相传,将金锣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