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几大构成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方面,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能力 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在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中,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结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要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跃跃欲试”的情境,如:图像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操作情境等。使课堂显露无限生机,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明朗的气息、生动的意境、活泼的形象……这样,学生才能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并且学得生动、活泼。如在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地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每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数字几表示?钓到两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的教学过程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也应该是真正发自学生的内心。
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是出于对数学的喜爱;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而有的则是因为家长或者老师的要求。在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数学的动机之后,还要给学生们讲数学的美以及学好数学的益处,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爱数学。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从而确定学习目标。
2.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
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给予不同的指导,特别是对于喜欢数学或者喜欢挑战自我的学生,应该适当地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教给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个因素,而忽视后两个因素,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把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③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④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
在训练中,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能力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建构主义者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第二,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能否利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第四,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五,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可以看出,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对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标。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促进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更好运用,才能培养好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苟伯让.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
[2] 潘瑶.施工项目全过程施工管理及目标控制[D]
[3] 韩远祥.建筑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分析[J]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能力 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在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中,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结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要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跃跃欲试”的情境,如:图像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操作情境等。使课堂显露无限生机,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明朗的气息、生动的意境、活泼的形象……这样,学生才能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并且学得生动、活泼。如在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地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每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数字几表示?钓到两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的教学过程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也应该是真正发自学生的内心。
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是出于对数学的喜爱;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而有的则是因为家长或者老师的要求。在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数学的动机之后,还要给学生们讲数学的美以及学好数学的益处,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爱数学。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从而确定学习目标。
2.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
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给予不同的指导,特别是对于喜欢数学或者喜欢挑战自我的学生,应该适当地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教给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个因素,而忽视后两个因素,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把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③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④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
在训练中,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能力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建构主义者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第二,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能否利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第四,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五,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可以看出,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对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标。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促进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更好运用,才能培养好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苟伯让.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
[2] 潘瑶.施工项目全过程施工管理及目标控制[D]
[3] 韩远祥.建筑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