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在主题、表现手法、叙述角度等方面与传统文学风格迥异。本文从现代主义诗歌入手,通过讨论《我究竟怎样爱你》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比较传统情诗和现代情歌的不同。文章从诗歌主题、艺术技巧、时空观念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 《我究竟怎样爱你?》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传统诗歌 现代诗歌 现代性
一、引言
诗是各民族最早的一种文学创作。[1]对于传统诗歌,并没有确切定义,但是“现代主义诗歌以其先锋性、实验性、叛逆性有别于传统诗歌”[2]。本文试分析《我究竟怎样爱你?》(How Do I Love Thee?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1861)及《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T.S.Eliot,1888—1965)两首“情诗”的异同,分析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各自特点,着重分析《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主义一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现。[3]一般来说,文学上现代主义的起点是象征主义。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杰出代表,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早期诗作《情歌》,比较传统情歌和现代情歌的区别。
二、主题异同:情歌与否
在《我究竟怎样爱你》(How Do I love Thee?)这首十四行诗中,作者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诗中只有“我”和“你”,主人公尽情地表达着对爱人的浓烈爱意。第一行发出感叹:“How Do I Love Thee?”(我究竟怎样多么爱你?)紧接着同一行:“Let me count the way.”(让我细数端详。)(飞白译)[4]P426。除了首行,诗中共运用8个“I love thee”,意义逐层推进:第一个“I love thee to...my soul can reach”涉及爱情的广度和深度。第二个升级到爱情的必要性:“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 day’s most quiet need by sun and cande light.”爱情犹如人类需要阳光、空气、水一样,是生命的本能。第三个:“I love thee freely,as men strive for Right.”将爱情与权利和自由相比,它们都是不能被剥夺的。第四个:“I love thee purely,as they turn from Praise.”指出她的爱情的真诚和纯洁,就如同人类不为奉承吹捧迷惑。在第二个诗节里,情感逐渐递增,第五个:“I love thee with the passion...with my childhood’s faith.”爱情像孩童时期对上帝的爱一样纯洁,第六个:“I love thee with a love...with my lost saints.”进一步讲述其爱情的忠诚,对她而言,爱人就是圣徒,她会一如既往地忠诚相对。第七个到达小高潮:“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smiles,tears,of all my life!”她会用整个生命去爱。最后一个最为强烈地表达了情诗真谛:“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诗人的爱情得到升华,穿越生死,至死不渝。
王佐良如此评价此诗:“‘我自由地爱你,像人们选择正义之路’,这就使情诗脱出了一般卿卿我我的格局,而结尾处反顾童年的激情,前瞻死亡之并非终结,更使意境深远起来。”[5]爱情在这首情诗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赞扬,表达了作者的浓烈情感。而在《情歌》中,以情歌之名,谱写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画面。
乍一看《情歌》似乎是描写才子佳人的故事或缠绵婉约的爱情,然而读下来后却发现这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歌,却是普鲁弗洛克夭折的“求爱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犹豫、彷徨、迟疑不决的普鲁弗洛克:他性格类似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还有时间,还有时间。”“这到底是不是值得,这是不是值得?”、他无能到不敢也不知道如何将情歌唱给对方听(“我敢吗?”“我该怎样行动?”),以及他的极度自卑(“她们会说:‘他的头发越来越稀薄了!’”“我也曾见那永远站着的侍者,举着我的大衣……我害怕。”)
普鲁弗洛克的心理状态展现了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普遍的异化观念。“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内容上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绝望的悲观主义,或曰危机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人的处境和人的未来的看法上”。[6]人们能意识到世界的琐碎、浅薄与无聊,甚至企图采取某系行动,却缺乏必需的意志、精力与激情。因而现代版的“情歌”关注的主题并不是爱情,而是人的精神状况。李维屏也指出:“普鲁弗洛克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典型的反英雄人物。他的孤独、焦虑与恐惧实际上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间西方人的普遍心态。”[7]诗人借“情歌”之名,在不断提醒读者这“无情歌”并非仅仅是普鲁弗洛克个人的痛苦的倾诉,而是现代社会的心灵荒芜,使读者对徘徊踬躅、恐惧自卑状况产生共鸣。
三、形式与技巧:传统戏剧独白和其他
勃朗宁夫人的这首情诗是传统的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全诗格律工整,为五音步抑扬格。全诗共两个诗节,分段明确,同时尾韵规则,abbaabba acacac也是典型的意体十四行诗尾韵模式之一。勃朗宁夫人虽处在19世纪,但此诗的创作形式遵循了传统意体十四行诗的形式,是押韵、格律,以及节奏的有效组合,宛如歌曲一般,传递着诗人的情思。
相比之下,艾略特的《情歌》显得格外“现代”。该诗形式开放,没有遵循严密的格律要求,也没有明确的诗节分段。采用的是戏剧独白的表达手法,但又与传统的戏剧独白有不少差别。戏剧独白实际上是“抒情与戏剧性的结合”,它是用“戏剧性的视点和客观的手法来对灵魂进行探索”。[8]而提到戏剧独白,勃朗宁的诗作堪称经典,其中“《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主教订墓》、《安德烈·德·萨托》等优秀作品与丁尼生的戏剧独白诗相比产生了质的飞跃”。[9]艾略特《情歌》中的戏剧独白与勃朗特的戏剧独白也有所区别。 身处崇尚理性的维多利亚时代,勃朗宁的创作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其诗中人物戏剧独白自述冷静而富有条理。尽管勃朗宁致力于人物内心的挖掘,但这种挖掘是通过外在的语言行动和他人的观察得来的,客观的意味浓烈。而《情歌》却通篇直接展示同名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同时,这种对内在世界的直接展示使普鲁弗洛克的戏剧独白充斥着片段式、跳跃、随意无序的特征,犹如人们短暂、片段式的思绪一般。
另外,《情歌》中运用了许多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如并置、自由联想、蒙太奇等。整首诗的内心独白以自由联想结构而成,它不以事物间相似属性为基础,而是单凭个人的幻觉和直觉,所以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如主人公普鲁弗洛克从一开始就在自言自语,从“天空”到“手术台”再到“满地锯末的旅店”,思维在漫无边际地跳跃,充满现实与想象的交错。这种交错使文章看似疯言疯语,实则反映了主人公矛盾的心情。由于这种意象并置没有考虑时间、空间和情感的承续关系,破坏了诗的叙述性,给人一种“狂人呓语”的印象;可是经过并置处理之后意象或典故之间产生出的张力,使它们变得更加生动、丰盈,从而拓宽了情感幅度和联想空间。
在普鲁弗洛克与另一个“自我”的冲突中,读者看到了一幅幅现代生活的画面:城市里的黄色烟雾,狭窄的街道,肮脏的饭馆和旅店,孤独的男子,以及庸俗而附庸风雅的女子……这些画面在普鲁弗洛克那飘忽不定的思绪中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被组合在一起,它们既反映了主人公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又强调了诗歌主旨,折射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生活目标与意义的丧失、创造力的缺乏,以及现代社会里人的孤独与异化。
传统和现代的诗歌形式和创作技巧大相径庭,各有侧重:传统诗歌注重格律押韵,倾向直抒胸臆的表达;而现代诗歌思维跳跃,关注并置、自由联想、蒙太奇等技巧的片段化的效果,多以人物内心视角展开。虽然风格各异,但能给读者带来迥然不同的阅读体验。
四、时空观
现代主义时空观以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理论基础。[10]与传统时空观相比,现代主义时空观不再拘泥于具体的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强调时空的可超越性。按照柏格森的观点,钟表时间是一种刻板、机械和人为的时间观念,真正的时间应该是意识和心理过程上的时间,即绵延(duration),因此时间失去了客观维度,只有主观的心理维度。
在《情歌》中,艾略特通过普鲁弗洛克的内心独白,将有限的现实时间下人物的心理过程投射于他的意识反映上,形成了广阔的叙事时空。全诗共131行,从第23行起,心理时间逐步展开。从第23行“有的是时间”到第47行“在一分钟里总还有时间”所反映出的时光迫人;第75行普鲁弗洛克开始羡慕黄昏,折射出一种时不我待的含义;第121行普鲁弗洛克进入另一个抽象时空,成为一个走在海滩上观望女郎的老人,时而听见美人鱼的歌唱,时而在“大海的宫室”被女水妖所包围。诗歌的结束部分,普鲁弗洛克被人声唤醒,场景又转到现实世界里。然而这一切的心理过程从物理时间来讲,仅仅持续了几分钟而已。
读勃朗特夫人的情诗,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其中时间与空间的跳跃不定,该诗平铺直叙遵循了传统意义上时间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然而艾略特的《情歌》把一个个零碎的时间与空间全然打乱,将其穿插于整首诗当中。打破传统意义上时间的延续性和顺序性,以及空间的局限性,是现代诗歌的鲜明特征。《情歌》所涉及的物理时间只不过几分钟,所描写的场景却捉摸不定,在这有限的几分钟内,场景的变换展示了人物的不同时空的经历,无限地拓展了主人公的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有评论家说:“普鲁弗洛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被挤压后出现在意识的同一时刻……诗歌结束于开始之时。”[11]
五、结语
《情歌》运用了大量传统诗歌的艺术技巧,大量使用典故,不断出现重复、生动的拟人、比喻、指代、象征等。而艾略特更加关注的是与爱无关的“情歌”主旨,变幻无序的时空观,以及开放的诗歌形式,运用了许多诸如意识流、自由联想、并置、蒙太奇的现代创作技巧,与传统情诗在主题和创作技巧上形成强烈对比。
参考文献:
[1]谭松.英诗格律与汉诗格律[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1):71.
[2]徐曙玉.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76.
[3]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4]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26,617-623.
[5]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347.
[6]张沁文.“荒原”上的“城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3.
[7]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05.
[8]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戏剧独白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4,(02):29.
[9]陈兵.戏剧独白中的说话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5):73.
[10]王增红.论《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现代主义时空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5):738.
[11]George A.G.Eliot:His Mind and Art[M].New York:Asia Publishing House,1962:104.
关键词: 《我究竟怎样爱你?》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传统诗歌 现代诗歌 现代性
一、引言
诗是各民族最早的一种文学创作。[1]对于传统诗歌,并没有确切定义,但是“现代主义诗歌以其先锋性、实验性、叛逆性有别于传统诗歌”[2]。本文试分析《我究竟怎样爱你?》(How Do I Love Thee?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1861)及《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T.S.Eliot,1888—1965)两首“情诗”的异同,分析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各自特点,着重分析《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主义一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现。[3]一般来说,文学上现代主义的起点是象征主义。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杰出代表,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早期诗作《情歌》,比较传统情歌和现代情歌的区别。
二、主题异同:情歌与否
在《我究竟怎样爱你》(How Do I love Thee?)这首十四行诗中,作者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诗中只有“我”和“你”,主人公尽情地表达着对爱人的浓烈爱意。第一行发出感叹:“How Do I Love Thee?”(我究竟怎样多么爱你?)紧接着同一行:“Let me count the way.”(让我细数端详。)(飞白译)[4]P426。除了首行,诗中共运用8个“I love thee”,意义逐层推进:第一个“I love thee to...my soul can reach”涉及爱情的广度和深度。第二个升级到爱情的必要性:“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 day’s most quiet need by sun and cande light.”爱情犹如人类需要阳光、空气、水一样,是生命的本能。第三个:“I love thee freely,as men strive for Right.”将爱情与权利和自由相比,它们都是不能被剥夺的。第四个:“I love thee purely,as they turn from Praise.”指出她的爱情的真诚和纯洁,就如同人类不为奉承吹捧迷惑。在第二个诗节里,情感逐渐递增,第五个:“I love thee with the passion...with my childhood’s faith.”爱情像孩童时期对上帝的爱一样纯洁,第六个:“I love thee with a love...with my lost saints.”进一步讲述其爱情的忠诚,对她而言,爱人就是圣徒,她会一如既往地忠诚相对。第七个到达小高潮:“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smiles,tears,of all my life!”她会用整个生命去爱。最后一个最为强烈地表达了情诗真谛:“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诗人的爱情得到升华,穿越生死,至死不渝。
王佐良如此评价此诗:“‘我自由地爱你,像人们选择正义之路’,这就使情诗脱出了一般卿卿我我的格局,而结尾处反顾童年的激情,前瞻死亡之并非终结,更使意境深远起来。”[5]爱情在这首情诗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赞扬,表达了作者的浓烈情感。而在《情歌》中,以情歌之名,谱写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画面。
乍一看《情歌》似乎是描写才子佳人的故事或缠绵婉约的爱情,然而读下来后却发现这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歌,却是普鲁弗洛克夭折的“求爱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犹豫、彷徨、迟疑不决的普鲁弗洛克:他性格类似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还有时间,还有时间。”“这到底是不是值得,这是不是值得?”、他无能到不敢也不知道如何将情歌唱给对方听(“我敢吗?”“我该怎样行动?”),以及他的极度自卑(“她们会说:‘他的头发越来越稀薄了!’”“我也曾见那永远站着的侍者,举着我的大衣……我害怕。”)
普鲁弗洛克的心理状态展现了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普遍的异化观念。“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内容上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绝望的悲观主义,或曰危机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人的处境和人的未来的看法上”。[6]人们能意识到世界的琐碎、浅薄与无聊,甚至企图采取某系行动,却缺乏必需的意志、精力与激情。因而现代版的“情歌”关注的主题并不是爱情,而是人的精神状况。李维屏也指出:“普鲁弗洛克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典型的反英雄人物。他的孤独、焦虑与恐惧实际上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间西方人的普遍心态。”[7]诗人借“情歌”之名,在不断提醒读者这“无情歌”并非仅仅是普鲁弗洛克个人的痛苦的倾诉,而是现代社会的心灵荒芜,使读者对徘徊踬躅、恐惧自卑状况产生共鸣。
三、形式与技巧:传统戏剧独白和其他
勃朗宁夫人的这首情诗是传统的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全诗格律工整,为五音步抑扬格。全诗共两个诗节,分段明确,同时尾韵规则,abbaabba acacac也是典型的意体十四行诗尾韵模式之一。勃朗宁夫人虽处在19世纪,但此诗的创作形式遵循了传统意体十四行诗的形式,是押韵、格律,以及节奏的有效组合,宛如歌曲一般,传递着诗人的情思。
相比之下,艾略特的《情歌》显得格外“现代”。该诗形式开放,没有遵循严密的格律要求,也没有明确的诗节分段。采用的是戏剧独白的表达手法,但又与传统的戏剧独白有不少差别。戏剧独白实际上是“抒情与戏剧性的结合”,它是用“戏剧性的视点和客观的手法来对灵魂进行探索”。[8]而提到戏剧独白,勃朗宁的诗作堪称经典,其中“《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主教订墓》、《安德烈·德·萨托》等优秀作品与丁尼生的戏剧独白诗相比产生了质的飞跃”。[9]艾略特《情歌》中的戏剧独白与勃朗特的戏剧独白也有所区别。 身处崇尚理性的维多利亚时代,勃朗宁的创作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其诗中人物戏剧独白自述冷静而富有条理。尽管勃朗宁致力于人物内心的挖掘,但这种挖掘是通过外在的语言行动和他人的观察得来的,客观的意味浓烈。而《情歌》却通篇直接展示同名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同时,这种对内在世界的直接展示使普鲁弗洛克的戏剧独白充斥着片段式、跳跃、随意无序的特征,犹如人们短暂、片段式的思绪一般。
另外,《情歌》中运用了许多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如并置、自由联想、蒙太奇等。整首诗的内心独白以自由联想结构而成,它不以事物间相似属性为基础,而是单凭个人的幻觉和直觉,所以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如主人公普鲁弗洛克从一开始就在自言自语,从“天空”到“手术台”再到“满地锯末的旅店”,思维在漫无边际地跳跃,充满现实与想象的交错。这种交错使文章看似疯言疯语,实则反映了主人公矛盾的心情。由于这种意象并置没有考虑时间、空间和情感的承续关系,破坏了诗的叙述性,给人一种“狂人呓语”的印象;可是经过并置处理之后意象或典故之间产生出的张力,使它们变得更加生动、丰盈,从而拓宽了情感幅度和联想空间。
在普鲁弗洛克与另一个“自我”的冲突中,读者看到了一幅幅现代生活的画面:城市里的黄色烟雾,狭窄的街道,肮脏的饭馆和旅店,孤独的男子,以及庸俗而附庸风雅的女子……这些画面在普鲁弗洛克那飘忽不定的思绪中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被组合在一起,它们既反映了主人公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又强调了诗歌主旨,折射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生活目标与意义的丧失、创造力的缺乏,以及现代社会里人的孤独与异化。
传统和现代的诗歌形式和创作技巧大相径庭,各有侧重:传统诗歌注重格律押韵,倾向直抒胸臆的表达;而现代诗歌思维跳跃,关注并置、自由联想、蒙太奇等技巧的片段化的效果,多以人物内心视角展开。虽然风格各异,但能给读者带来迥然不同的阅读体验。
四、时空观
现代主义时空观以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理论基础。[10]与传统时空观相比,现代主义时空观不再拘泥于具体的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强调时空的可超越性。按照柏格森的观点,钟表时间是一种刻板、机械和人为的时间观念,真正的时间应该是意识和心理过程上的时间,即绵延(duration),因此时间失去了客观维度,只有主观的心理维度。
在《情歌》中,艾略特通过普鲁弗洛克的内心独白,将有限的现实时间下人物的心理过程投射于他的意识反映上,形成了广阔的叙事时空。全诗共131行,从第23行起,心理时间逐步展开。从第23行“有的是时间”到第47行“在一分钟里总还有时间”所反映出的时光迫人;第75行普鲁弗洛克开始羡慕黄昏,折射出一种时不我待的含义;第121行普鲁弗洛克进入另一个抽象时空,成为一个走在海滩上观望女郎的老人,时而听见美人鱼的歌唱,时而在“大海的宫室”被女水妖所包围。诗歌的结束部分,普鲁弗洛克被人声唤醒,场景又转到现实世界里。然而这一切的心理过程从物理时间来讲,仅仅持续了几分钟而已。
读勃朗特夫人的情诗,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其中时间与空间的跳跃不定,该诗平铺直叙遵循了传统意义上时间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然而艾略特的《情歌》把一个个零碎的时间与空间全然打乱,将其穿插于整首诗当中。打破传统意义上时间的延续性和顺序性,以及空间的局限性,是现代诗歌的鲜明特征。《情歌》所涉及的物理时间只不过几分钟,所描写的场景却捉摸不定,在这有限的几分钟内,场景的变换展示了人物的不同时空的经历,无限地拓展了主人公的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有评论家说:“普鲁弗洛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被挤压后出现在意识的同一时刻……诗歌结束于开始之时。”[11]
五、结语
《情歌》运用了大量传统诗歌的艺术技巧,大量使用典故,不断出现重复、生动的拟人、比喻、指代、象征等。而艾略特更加关注的是与爱无关的“情歌”主旨,变幻无序的时空观,以及开放的诗歌形式,运用了许多诸如意识流、自由联想、并置、蒙太奇的现代创作技巧,与传统情诗在主题和创作技巧上形成强烈对比。
参考文献:
[1]谭松.英诗格律与汉诗格律[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1):71.
[2]徐曙玉.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76.
[3]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4]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26,617-623.
[5]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347.
[6]张沁文.“荒原”上的“城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3.
[7]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05.
[8]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戏剧独白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4,(02):29.
[9]陈兵.戏剧独白中的说话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5):73.
[10]王增红.论《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现代主义时空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5):738.
[11]George A.G.Eliot:His Mind and Art[M].New York:Asia Publishing House,196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