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思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baishi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为顺应时代的需求,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新课改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式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深化,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改变教师才能改变学生,才能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而,新课改的实施对中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英语在新课改中该如何推进也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中职英语教学在新课改下,该何去何从?
  一、打破固有的技能观念,是中职英语发展的基础。
  传统观念认为,中职生的未来是走向车间、工厂,理应注重专业技能学习,把文化知识置于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地位。就学生自身而言,正因为文化课素养的欠缺,才步入职高学习,视文化课尤其英语课如老虎一般,见而躲之。针对这些情况,首先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与当前国情相联系。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人际交往与合作,不仅存在于身边,而且极有可能扩展到国内甚至全球。其次,中职生文化课虽基础相对薄弱,但他们思想活跃,感知新生事物能力强,且能很快适应外界条件环境的变化。最后,中职英语对学生要求起点低(从最为基本的知识开始),内容简单、易学、实用,更贴近生活,更适合中职学生当前学习,并有助于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时使用。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中职英语发展的前提。
  中职英语要想快速发展,适合新课改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职教学的特征为人数少、班额小、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应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转化为分小组师生互动式教学。针对中职生思想活跃、爱表现、争先竞胜心强的特点,分小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竞相参与的冲动性,继而促进整体进步团结。中职生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忽视的对象,教学中要帮助他们进入课堂,对他们的进步及成绩适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强化他们参与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认识自我的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及管理,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点燃心中的梦想。此外,引入电化教学,既能突出科技的重要性,更能体现英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简化课堂教学内容,是中职英语发展的关键。
  大多数中职学生英语基本功较差,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善诱、逐步深入,以利于学生易学乐学。我在刚接到高一新生时,先从英语的基本音素发音讲起,使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发音简单、易学、有趣,这样轻轻松松就掌握了48个音素中的大部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音节知识自己就能读出单词,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拥有了一种成就感。在讲解课文时,把一篇文章分段分层,逐层学习。先帮助他们读懂句子,理解意思,掌握内容。再连段成篇,把难点简化为基础知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听得懂、学得快、记得牢。不对他们提出过高要求,难度过大的内容一般不要求当堂记住,下次讲到时有印象就行,从而打破他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视英语如拦路虎的心理定势。另外,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加大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先听,后学,再练,激发他们的动口欲望,使他们敢于张口说。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是中职英语发展的保障。
  教授中职学生英语,其实是在培养他们的学习意志。他们之所以成绩不好,是因为形成了怕读、怕說、怕背、怕学的消极怠学意识。要解决这“四怕”,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每天多学一点点,便是进步的开始;每天多记一点点,便是成功的开始。只要坚持每天多读、多听、多记,进步就在脚下,成功就在眼前。
  五、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中职英语发展的目标。
  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注意力。观察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搜集信息、发现世界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多了,就会发现语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时刻要求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方法得当,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善于记笔记。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知识的再现。人脑的记忆是有规律的,按记忆规律记忆所学单词和课文,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象力犹如人类的翅膀,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储备知识,而且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印象,在运用中调动想象的积极性。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张开想象力的双翼,让学生享受飞越时空的旅行。注意力是行动的先导。皮埃尔·居里曾说:“要将自己当做一个陀螺,只围绕一个中心旋转。”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张弛有度,合理调控,寓学于乐,减压激趣,实现目标。
  与时俱进的时代呼唤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一生。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能找到一种教育方法能适合所有学生。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在育人道路上不断探索,教法和教学理念百花齐放,才能培养出栋梁之才。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境是翻译的基础,语境制约着翻译。语境是语义的决定因素,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获得对等翻译的关键。本文围绕语境及其分类展开论述,通过阐述语境和词义的关系及词义理解的重要性,指出语境对词义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语境 词义理解 翻译 作用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中使用的交际工具,因此,对语言的理解不能只
摘要: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对部分不能升入高中或大学的学生走向社会掌握生存技能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养的教育形式。如何做好培养人才与就业安置的一致统一·职业指导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专业的职业指导,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围绕社会需要,培养符合现代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符合生产和科学发展的未来需要的实用人才。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社会需要 职业指
摘 要: 王维的诗歌,恬淡幽美,走进王维的诗歌,就如同走进了山水田园,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泥土、清香的花味和繁忙而并不单调的生活,还有恬淡、闲适的心境。有情有义、有理想还有一种满足感。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山水田园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
摘 要: 朝贡贸易是明代长时间官方所认可的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拥有明确的规定与体制,在明朝的对外贸易经济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其封闭性和垄断性严重阻碍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根据明朝的各种史料和前人的研究,论述明代朝贡贸易的发展与兴衰。  关键词: 明代 朝贡贸易 海禁 兴衰  朝贡贸易即贡赐贸易,周边各国向中原王朝帝王进贡,中原王朝帝王回赐。这种贡赐关系并不是明朝
摘 要: 对于狄更斯的小说作品,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其所体现的批判性和妥协性,然而我们应该更准确地把握这种妥协性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人道主义光芒和善良天性。本文以《双城记》为例,探析狄更斯小说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 查理·狄更斯 小说《双城记》 人道主义思想  一  查理·狄更斯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15部长篇和百余部中、短篇小说及大量杂文、特写、游记、剧
摘 要: 现代大学内部存在着两种基本权力形式,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国内外学者对这两种基本权力形式从定义到权力模式、权力结构、权力性质都进行了分析,目的是通过谋求两种权力基本形式存在的方式,以及协调这两种权力之间的关系,实现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大学管理目标。  关键词: 大学 学术权力 行政权力 存在方式  在进行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教授治学探讨的同时,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这
没有情感的课堂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一直以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于自己讲,学生读、抄、背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得索然无味,缺乏创新活力。如何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动起来。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自我认识、建构、完善创新的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自主体验为主,让化学教学焕发创新活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应不断更新。然而,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盲目求快求好,结果适得其反。本文从一个案例切入,揭示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 家庭教育 误区 对策  当今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新家教思想风行的背景下,成效显著的家庭教育先进典型屡见不鲜。然而,教育观念、方法不当导致的失败案例也不在少数。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大学生)的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数量少得惊人——少数学生几乎就没有阅读计划和习惯,提出通过“读书工程”的形式来提醒学生阅读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四年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书习惯,合理安排好时间,把主要精力、黄金时间用于学习,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通过大量阅读,提高
一、“互见法”的内涵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而且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其思想意义是和司马迁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密不可分的。司马迁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主人公的形象,“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之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1],这就是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其运用之妙,“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