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会的设施越来越庞大、复杂、先进。本文讲几项奥运会“常备”设施的发展过程,让大家对奥运会设施的进化有个大致的了解。
跑道 1904年第3届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田径项目安排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运动场进行,跑道就是一般的土跑道,周长536.45米,其中直跑道22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直跑道。到了1908年第4届伦敦奥运会上,田径场首次采用了煤渣铺的跑道。1920年第7届奥运会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第一次出现了周长为400米的跑道,且沿用至今。在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跑道只是由煤渣改为砖粉,依然属渣粉类型跑道。直到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城奥运会上,才出现塑胶跑道,并被定为标准跑道。
游泳馆 在筹备1908年第4届伦敦奥运会时,人们在运动场中间,修建了一座长100米、宽15米的游泳池,设立了固定跳台,首次让游泳比赛项目有了规范的场所。到了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游泳池“鸟枪换炮”,进化为现代化游泳场,如设有半透明状塑钢屋顶,遮阳防雨,便于观众观看。地下铺设管道,凭管道中的流水温度的高低,调控池水的温度。游泳、跳水等项目的相关设施,一应俱全。连观众席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终成奥运会经典游泳馆。
计时装置 最开始,奥运会是靠“掐秒表”“冲线”来定计时比赛的成绩,原始得不得了。到了1912年第5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首次使用了电动计时设备和重点照相设备,让计时的精确度达到0.1秒的程度,有效地解决了终点名次判别上的纠纷。在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城奥运会上,用上了电子设备,如电子计时器、电子报分牌等。到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电子设备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如男子400米混合泳比赛中,瑞典选手贡·拉尔松与美国选手蒂·麦基,看起来实在是同时到达终点,但电子计时器显示,拉尔松比麦基快0.002秒,凭借这一微弱的优势,拉尔松无可争议地夺冠。
新闻传播 奥运会最开始用报纸、广播电台来报告新闻。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开始用上电视实况转播设施,不过只是地域性的转播。到了1956年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上,电视转播方式是借助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的技术,将事先拍好的记录片,经过技术处理,转播到欧洲各国,但无法跨越洲际。通讯卫星的诞生,让电视转播出现了划时代的改变。1960年起,电视转播可以进行跨洲际的实况转播了。因此,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实况,几乎全球有电视的地方都可以看到。1964年第18届东京奥运会上,在运动场内装备了特殊电视,供运动员和观众详细了解比赛细节。为了加强发射能力,日本人修建了一座高达331.36米的电视发射塔。到了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城奥运会,首次用上了彩色电视技术,让全世界拥有彩色电视机的人们可以收看到五彩缤纷的奥运会实况。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全球约有37亿人通过电视观看。同时,这届奥运会写下了互联网的新篇章,点击记录超出了6.3亿次。
奥运村 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时,法国人在运动场旁边修造了一排房屋,供运动员住宿,这便是“奥运村”的雏形。到了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美国人在运动场附近修建了700座木头小屋,可供2000多名运动员住宿。国际奥委会也从此在《奥林匹克宪章》中规定,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修建一座奥林匹克村(奥运村)。从此,奥运村成了奥运会必备的设施。在2000年悉尼举办的第27届奥运会上,人们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广种花草树木、广泛地利用太阳能发电,奥运村各客房全部使用无氟冰箱,启用电气列车,以减少汽车造成的废气污染。人们称之为“绿色奥运会”。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奥运设施也在与时俱进。(编辑 孙世奇)
跑道 1904年第3届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田径项目安排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运动场进行,跑道就是一般的土跑道,周长536.45米,其中直跑道22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直跑道。到了1908年第4届伦敦奥运会上,田径场首次采用了煤渣铺的跑道。1920年第7届奥运会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第一次出现了周长为400米的跑道,且沿用至今。在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跑道只是由煤渣改为砖粉,依然属渣粉类型跑道。直到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城奥运会上,才出现塑胶跑道,并被定为标准跑道。
游泳馆 在筹备1908年第4届伦敦奥运会时,人们在运动场中间,修建了一座长100米、宽15米的游泳池,设立了固定跳台,首次让游泳比赛项目有了规范的场所。到了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游泳池“鸟枪换炮”,进化为现代化游泳场,如设有半透明状塑钢屋顶,遮阳防雨,便于观众观看。地下铺设管道,凭管道中的流水温度的高低,调控池水的温度。游泳、跳水等项目的相关设施,一应俱全。连观众席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终成奥运会经典游泳馆。
计时装置 最开始,奥运会是靠“掐秒表”“冲线”来定计时比赛的成绩,原始得不得了。到了1912年第5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首次使用了电动计时设备和重点照相设备,让计时的精确度达到0.1秒的程度,有效地解决了终点名次判别上的纠纷。在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城奥运会上,用上了电子设备,如电子计时器、电子报分牌等。到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电子设备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如男子400米混合泳比赛中,瑞典选手贡·拉尔松与美国选手蒂·麦基,看起来实在是同时到达终点,但电子计时器显示,拉尔松比麦基快0.002秒,凭借这一微弱的优势,拉尔松无可争议地夺冠。
新闻传播 奥运会最开始用报纸、广播电台来报告新闻。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开始用上电视实况转播设施,不过只是地域性的转播。到了1956年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上,电视转播方式是借助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的技术,将事先拍好的记录片,经过技术处理,转播到欧洲各国,但无法跨越洲际。通讯卫星的诞生,让电视转播出现了划时代的改变。1960年起,电视转播可以进行跨洲际的实况转播了。因此,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实况,几乎全球有电视的地方都可以看到。1964年第18届东京奥运会上,在运动场内装备了特殊电视,供运动员和观众详细了解比赛细节。为了加强发射能力,日本人修建了一座高达331.36米的电视发射塔。到了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城奥运会,首次用上了彩色电视技术,让全世界拥有彩色电视机的人们可以收看到五彩缤纷的奥运会实况。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全球约有37亿人通过电视观看。同时,这届奥运会写下了互联网的新篇章,点击记录超出了6.3亿次。
奥运村 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时,法国人在运动场旁边修造了一排房屋,供运动员住宿,这便是“奥运村”的雏形。到了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美国人在运动场附近修建了700座木头小屋,可供2000多名运动员住宿。国际奥委会也从此在《奥林匹克宪章》中规定,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修建一座奥林匹克村(奥运村)。从此,奥运村成了奥运会必备的设施。在2000年悉尼举办的第27届奥运会上,人们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广种花草树木、广泛地利用太阳能发电,奥运村各客房全部使用无氟冰箱,启用电气列车,以减少汽车造成的废气污染。人们称之为“绿色奥运会”。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奥运设施也在与时俱进。(编辑 孙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