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写就错”的现象。订正时,学生会自责:“我怎么看错了呢,真粗心!”;老师也批评:“这么简单的计算也错,太粗心了!”;家长知道了,也直叹:“我的孩子都会算,就是粗心。”“粗心”是由于关注的偏差,也是学生思维水平不高、算理不明、对计算缺乏兴趣等问题的综合体现,我们只要找准“粗心”问题的源头,就能有效改善这一现象。
一、多一些积极的表扬
作业一发下来,教师经常会用不满的口吻说道:“明明横式里是69,怎么写进竖式,就成96了呢?以后可不能这么粗心了。”有些学生听后,匆匆改过,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下一次照犯不误。有些学生下次作业注意了这个问题,却又犯了另一个错误。反反复复,收效甚微。
既然批评并没有太多的效果,那么不妨改变一下评价的角度,将消极的批评转为积极的赞扬。例如,针对他上次作业失误、这次却改正的地方,加以表扬。“真不错,这次,你注意到完成竖式后要在横式上写结果了。”“你这次的口算,没有忘记进位和退位,有进步,表扬。”与此同时,指出这次作业中还存在的不足:“但这里把69看成96了,数宝宝要生气的哦,以后要注意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我们的学生也同样如此,在学习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而在面对计算错误时,得到的批改往往多于表扬,有太多的“不该怎么做”,却严重地缺乏了“该怎么做”,这对积累计算经验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一些正强化,让孩子尝到努力的甜头,并明确下次作业新的改进方向,才能产生滚雪球效应,问题也才能逐步地得以解决。
二、多一些清晰的算理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透彻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现实的计算教学中,老师更关注如何将算法讲清除、说明白,却常常忽视了对算理的关注。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出示算式“34 25”后,可以先拿出小棒,第一次拿出34根(3捆和4根),第二次拿出25根(2捆和5根);再让学生摆小棒,3捆和2捆放在一起,4根和5根放在一起;最后让学生想小棒,体会数位对齐的道理。这一过程突出了“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道理,学生理解深刻,记忆持久。
三、多一些巧算的时间
在保证一定量练习的同时,一定要巧练。练的内容有针对性、练的形式有趣味性。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对于学生已成的计算错误,教师不要一味地指责,最重要的是及时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加上教师的及时强调,让学生清楚认识到错误产生的原因。
(1)计算错误有一定的集中性。教师如能及时地捕捉具有普遍性的错例,并通过对口练等方式加以针对性练习,对于提高班级整体的计算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2)计算错误又有它的个体性。有些学生对于运算符号不敏感;有些学生遇到两位数加三位数,总喜欢左边对齐;有些学生不是忘了进位,就是忘了退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引进了“纠错本”,让学生把做错题的原题记录下来,一个单元结束或一阶段学完后,回头再做一做。因为每个人的错误不同,记录的题也不一样,此时的练习,非常有针对性。
2.科学安排计算练习
计算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但不少老师把计算练习简单化、单一化,出几道题让学生计算了事,如此机械、重复练习,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有一些老师把计算练习复杂化,创设了各种各样的情景或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但思考少了、练习密度低了,同样达不到练习效果。
计算有其基础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我练习,效果会非常好。班里定期评出“口算小管家”,课前准备口算题,课初组织大家进行口算练习,并同桌交换批改。活动都由学生组织,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小管家”担心题目出得不合适,所以出题特别认真;而做同学出的题,大家也格外的认真;批改不但仔细,还时不时会写上一些评语,比如“这次都算对了,真棒!”“字要写的好些哦!”……
我们不能用“粗心”掩盖计算错误的种种原因,更不能让“粗心”成为计算教学停滞不前的借口,我们需要透过“粗心”的表面,看到计算错误的真正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引导、改善,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真正实现“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写就对”。
一、多一些积极的表扬
作业一发下来,教师经常会用不满的口吻说道:“明明横式里是69,怎么写进竖式,就成96了呢?以后可不能这么粗心了。”有些学生听后,匆匆改过,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下一次照犯不误。有些学生下次作业注意了这个问题,却又犯了另一个错误。反反复复,收效甚微。
既然批评并没有太多的效果,那么不妨改变一下评价的角度,将消极的批评转为积极的赞扬。例如,针对他上次作业失误、这次却改正的地方,加以表扬。“真不错,这次,你注意到完成竖式后要在横式上写结果了。”“你这次的口算,没有忘记进位和退位,有进步,表扬。”与此同时,指出这次作业中还存在的不足:“但这里把69看成96了,数宝宝要生气的哦,以后要注意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我们的学生也同样如此,在学习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而在面对计算错误时,得到的批改往往多于表扬,有太多的“不该怎么做”,却严重地缺乏了“该怎么做”,这对积累计算经验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一些正强化,让孩子尝到努力的甜头,并明确下次作业新的改进方向,才能产生滚雪球效应,问题也才能逐步地得以解决。
二、多一些清晰的算理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透彻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现实的计算教学中,老师更关注如何将算法讲清除、说明白,却常常忽视了对算理的关注。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出示算式“34 25”后,可以先拿出小棒,第一次拿出34根(3捆和4根),第二次拿出25根(2捆和5根);再让学生摆小棒,3捆和2捆放在一起,4根和5根放在一起;最后让学生想小棒,体会数位对齐的道理。这一过程突出了“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道理,学生理解深刻,记忆持久。
三、多一些巧算的时间
在保证一定量练习的同时,一定要巧练。练的内容有针对性、练的形式有趣味性。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对于学生已成的计算错误,教师不要一味地指责,最重要的是及时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加上教师的及时强调,让学生清楚认识到错误产生的原因。
(1)计算错误有一定的集中性。教师如能及时地捕捉具有普遍性的错例,并通过对口练等方式加以针对性练习,对于提高班级整体的计算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2)计算错误又有它的个体性。有些学生对于运算符号不敏感;有些学生遇到两位数加三位数,总喜欢左边对齐;有些学生不是忘了进位,就是忘了退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引进了“纠错本”,让学生把做错题的原题记录下来,一个单元结束或一阶段学完后,回头再做一做。因为每个人的错误不同,记录的题也不一样,此时的练习,非常有针对性。
2.科学安排计算练习
计算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但不少老师把计算练习简单化、单一化,出几道题让学生计算了事,如此机械、重复练习,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有一些老师把计算练习复杂化,创设了各种各样的情景或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但思考少了、练习密度低了,同样达不到练习效果。
计算有其基础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我练习,效果会非常好。班里定期评出“口算小管家”,课前准备口算题,课初组织大家进行口算练习,并同桌交换批改。活动都由学生组织,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小管家”担心题目出得不合适,所以出题特别认真;而做同学出的题,大家也格外的认真;批改不但仔细,还时不时会写上一些评语,比如“这次都算对了,真棒!”“字要写的好些哦!”……
我们不能用“粗心”掩盖计算错误的种种原因,更不能让“粗心”成为计算教学停滞不前的借口,我们需要透过“粗心”的表面,看到计算错误的真正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引导、改善,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真正实现“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写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