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而诚信这一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则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道德土壤。何为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会失去运行之规。只要我们讲诚信,就定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他人建立和保持友好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毋庸讳言,我国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如由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无照经营、商标侵权、伪造假帐、骗税逃税、制假售假、合同欺诈、恶意拖欠、变相传销……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信用缺失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已产生巨大影响。失信,已成为一个社会毒瘤。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校园已不再是纯净的芳草地。失信在校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偷看他人信件的事屡见不鲜。
二、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的失信现象让学生感到老实人吃亏,好人难当。由于失信成本和诚信相比低得多,而且收益又高,尽管风险很大,但社会上很多人仍在铤而走险、得到不属于自己的财富,而靠脚踏实地的人获得成功的时间却要延后,让学生感到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于是,就导致学生诚信的缺失。
2.道德信念的缺乏。这类学生中,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只注重升学,认为道德教育要不要无所谓。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学生轻视仁爱思想;另一部分是因为个别学校对德育的輕视,把德育课只作为考查课和副科,不重视德育课的真实目的。
三、改变学生诚信缺失现状的对策
1.进行信用教育。这是确立学生诚信的前提和基础。“诚信”是对“明礼”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诚信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诚信,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失信是无赖,是卑鄙,是自灭。很多人认为社会转轨时期自然会出现信用危机,甚至把市场经济与信用滑坡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其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要让学生成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信用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陶行知先生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指的是做人要诚信。信用教育要把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现代接轨,既要把我国这个重人伦、讲道德礼仪之邦的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加以珍视和继承,又要面对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使知行统一。
2.进行信仰教育。这是学生讲信用的较高要求。诚信的基础是信仰,我们现在的道德之所以滑坡,信仰缺失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学校要结合教材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避免只教教材,忽视政治课的真实目的。
信仰,体现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人有了信仰,精神上就有了寄托,行动上就有了指南。我们要在学校直接进行信仰教育,让学生从盲目、彷徨中走出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
3.用科学的制度来规范学生。学校对违反诚信的、违法乱纪的学生,要以校规校纪予以严惩,不可姑息迁就,也不可简单粗暴,一棍子打死,如开除等等。具体来讲,一是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到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建立道德诚诺制度,通过建立章程、守则、公约,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承诺,加强自我约束。二是建立评价奖励制度。建立科学的诚信评价制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信用档案,作为学生的另一张身份证,促使学生珍惜和维护自己的信用形象。信用档案涵盖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可以对信用度高的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度。三是建立监督惩罚制度,对不讲信用的学生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4.靠全社会的配合,这是学生诚信形成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紧密连接,道德教育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配合。现在的社会也面临很多的诚信问题。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要最终建立诚信服务的竞争机制。诚信是人们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最终能够立足、发展的必备素质。
5.进一步完善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1)诚信教育要与诚信宣传相结合。诚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政治上的口头说教,而应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氛围。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典型,歌颂诚信的人和事,抨击不诚信的人和事,在校园里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氛围。(2)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相结合。教育单靠纯粹的灌输和说教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着眼于广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道德生活的需要。要积极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学做诚信人,做诚信事。(3)诚信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为人师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始终遵守的道德准则。因此,开展诚信教育,教师要以身立教、以行导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引导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毋庸讳言,我国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如由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无照经营、商标侵权、伪造假帐、骗税逃税、制假售假、合同欺诈、恶意拖欠、变相传销……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信用缺失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已产生巨大影响。失信,已成为一个社会毒瘤。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校园已不再是纯净的芳草地。失信在校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偷看他人信件的事屡见不鲜。
二、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的失信现象让学生感到老实人吃亏,好人难当。由于失信成本和诚信相比低得多,而且收益又高,尽管风险很大,但社会上很多人仍在铤而走险、得到不属于自己的财富,而靠脚踏实地的人获得成功的时间却要延后,让学生感到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于是,就导致学生诚信的缺失。
2.道德信念的缺乏。这类学生中,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只注重升学,认为道德教育要不要无所谓。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学生轻视仁爱思想;另一部分是因为个别学校对德育的輕视,把德育课只作为考查课和副科,不重视德育课的真实目的。
三、改变学生诚信缺失现状的对策
1.进行信用教育。这是确立学生诚信的前提和基础。“诚信”是对“明礼”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诚信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诚信,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失信是无赖,是卑鄙,是自灭。很多人认为社会转轨时期自然会出现信用危机,甚至把市场经济与信用滑坡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其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要让学生成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信用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陶行知先生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指的是做人要诚信。信用教育要把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现代接轨,既要把我国这个重人伦、讲道德礼仪之邦的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加以珍视和继承,又要面对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使知行统一。
2.进行信仰教育。这是学生讲信用的较高要求。诚信的基础是信仰,我们现在的道德之所以滑坡,信仰缺失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学校要结合教材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避免只教教材,忽视政治课的真实目的。
信仰,体现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人有了信仰,精神上就有了寄托,行动上就有了指南。我们要在学校直接进行信仰教育,让学生从盲目、彷徨中走出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
3.用科学的制度来规范学生。学校对违反诚信的、违法乱纪的学生,要以校规校纪予以严惩,不可姑息迁就,也不可简单粗暴,一棍子打死,如开除等等。具体来讲,一是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到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建立道德诚诺制度,通过建立章程、守则、公约,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承诺,加强自我约束。二是建立评价奖励制度。建立科学的诚信评价制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信用档案,作为学生的另一张身份证,促使学生珍惜和维护自己的信用形象。信用档案涵盖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可以对信用度高的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度。三是建立监督惩罚制度,对不讲信用的学生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4.靠全社会的配合,这是学生诚信形成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紧密连接,道德教育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配合。现在的社会也面临很多的诚信问题。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要最终建立诚信服务的竞争机制。诚信是人们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最终能够立足、发展的必备素质。
5.进一步完善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1)诚信教育要与诚信宣传相结合。诚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政治上的口头说教,而应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氛围。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典型,歌颂诚信的人和事,抨击不诚信的人和事,在校园里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氛围。(2)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相结合。教育单靠纯粹的灌输和说教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着眼于广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道德生活的需要。要积极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学做诚信人,做诚信事。(3)诚信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为人师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始终遵守的道德准则。因此,开展诚信教育,教师要以身立教、以行导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