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立体构成教学中,通过优化课堂,将抽象的原理运用到形象的表达练习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探索实践不同的创作方式,从而为培养优秀的中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立体构成;空间形态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中职艺术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重任。立体构成是开展艺术设计的基础,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其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为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加强立体构成教学势在必行。
一、立体构成教学的现状
立體构成从形式上更倾向于三维空间设计,通过点、线、面的空间对比、包容穿插及屏障连接等方式来满足不同结构功能的设计要求。因此,在立体构成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课程基础知识与造型规律的关联,强调学生学习与市场需求结合,特别是从立体构成与其他专业课融合方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实践性,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在中职阶段,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涉及范围较广,如材料方面的试验、切割、拼装、连接等。从课程本身来看,强调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创造力,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造型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仅凭单纯的讲解学生难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在实践中,由于材料丰富性的缺乏,色彩、肌理、质感、材质等方面较单一,加工条件受限制。加之时间、场所、课程内容、教学材料的局限,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很好地实现。
二、立体构成课堂教学探索
1. 望
设计源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学习研究的第一步。设计活动是美学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在设计活动中,学生首先要学会观察,以汲取营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其浓厚的观察兴趣。在美丽广阔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值得细心观察的事物。我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的世界里,接触到的物体都是以立体的形式存在的,如巍峨的群山、无边的海洋、葱郁的树木、高耸的楼房、开阔的广场、奇妙的雕塑等。通过对立体构成的空间形态训练,让学生了解与体会在无边无际的空间中个体本身的形式美感和体量感。
2. 思
观察能使学生发现问题,而思考能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学生能发现立体构成要素点、线、面、体所组成的各种物态,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是如何构成物体形态,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立体空间感。立体空间感是对物体整体形态的把握。良好的空间感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由平面形态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立体形态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将立体空间形态更好地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其立体空间感和审美判断力,丰富其设计表现力。
3. 述
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日常所接触到的物体多具有三维空间形态。探索立体形态各元素之间的构成法则,明确空间元素的概念和类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表现手法诠释立体空间形态。
例如,立体构成的点、线是空间中的重要元素。在空间中,多个点的聚合可以组合形成面或体。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形态。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立体构成的形态有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4. 做
上述“望”“思”“述”各环节为学生的“做”打下基础,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不论从视觉上还是知觉上认识空间的规律、特征、造型都是基于理论的层面,要想更深刻地认识空间形态,全方位、多角度地实践训练是学习立体构成空间形态必不可少的一环。
“做”既可以使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提高设计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立体构成的造型及审美规律来讲,形式美是其自然属性,与材料的色彩、形状、材质、大小、组合方式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中要从构成形式美的方面,让学生围绕指定材料、形态进行立体设计,加强实践练习。
三、立体构成课堂教学的延伸
立体构成教学的课外积累也很重要,而这种积累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突破固有模式的局限,借助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够为作品融入情感基调,通过联想与想象表现立体构成各要素点、线、面的协调关系。
关键词:中职;立体构成;空间形态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中职艺术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重任。立体构成是开展艺术设计的基础,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其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为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加强立体构成教学势在必行。
一、立体构成教学的现状
立體构成从形式上更倾向于三维空间设计,通过点、线、面的空间对比、包容穿插及屏障连接等方式来满足不同结构功能的设计要求。因此,在立体构成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课程基础知识与造型规律的关联,强调学生学习与市场需求结合,特别是从立体构成与其他专业课融合方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实践性,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在中职阶段,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涉及范围较广,如材料方面的试验、切割、拼装、连接等。从课程本身来看,强调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创造力,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造型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仅凭单纯的讲解学生难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在实践中,由于材料丰富性的缺乏,色彩、肌理、质感、材质等方面较单一,加工条件受限制。加之时间、场所、课程内容、教学材料的局限,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很好地实现。
二、立体构成课堂教学探索
1. 望
设计源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学习研究的第一步。设计活动是美学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在设计活动中,学生首先要学会观察,以汲取营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其浓厚的观察兴趣。在美丽广阔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值得细心观察的事物。我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的世界里,接触到的物体都是以立体的形式存在的,如巍峨的群山、无边的海洋、葱郁的树木、高耸的楼房、开阔的广场、奇妙的雕塑等。通过对立体构成的空间形态训练,让学生了解与体会在无边无际的空间中个体本身的形式美感和体量感。
2. 思
观察能使学生发现问题,而思考能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学生能发现立体构成要素点、线、面、体所组成的各种物态,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是如何构成物体形态,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立体空间感。立体空间感是对物体整体形态的把握。良好的空间感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由平面形态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立体形态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将立体空间形态更好地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其立体空间感和审美判断力,丰富其设计表现力。
3. 述
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日常所接触到的物体多具有三维空间形态。探索立体形态各元素之间的构成法则,明确空间元素的概念和类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表现手法诠释立体空间形态。
例如,立体构成的点、线是空间中的重要元素。在空间中,多个点的聚合可以组合形成面或体。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形态。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立体构成的形态有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4. 做
上述“望”“思”“述”各环节为学生的“做”打下基础,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不论从视觉上还是知觉上认识空间的规律、特征、造型都是基于理论的层面,要想更深刻地认识空间形态,全方位、多角度地实践训练是学习立体构成空间形态必不可少的一环。
“做”既可以使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提高设计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立体构成的造型及审美规律来讲,形式美是其自然属性,与材料的色彩、形状、材质、大小、组合方式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中要从构成形式美的方面,让学生围绕指定材料、形态进行立体设计,加强实践练习。
三、立体构成课堂教学的延伸
立体构成教学的课外积累也很重要,而这种积累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突破固有模式的局限,借助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够为作品融入情感基调,通过联想与想象表现立体构成各要素点、线、面的协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