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旅游基础》涉及地理、生物、地质、历史、历史、科学等相关学科,内容纷杂繁多。如何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点的同时,加深其审美理解,陶冶情操,积极主动地挖掘旅游资源的深层美学,具备强烈的人文美学情怀,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
一、美学教育原理
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如何欣赏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摩和欣赏,进一步了解河南的自然风光、人文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河南厚重文明的体验,获得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相统一的原则。真,即符合客观规律,反映客观现实。真实是美的基础;善既是最高目的,又是美的前提;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得以最佳的显性体现。因此,真、善、美统一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怎样使学生体会美学的特征呢?笔者采用的是“寓游于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更能得到完善的审美教育,从而在今后的从业中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二、美学教育对旅游课程的重要性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白居易在洛阳看到姹紫嫣红的牡丹,人如潮、花似锦的情景,花事之盛,旷古未有,因此发出了“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感慨。这就是牡丹给白居易带来的强烈美感。洛阳牡丹花会正是依托牡丹的色味形、典故诗文及花开富贵的象征美,使人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在学生带团过程中,品赏过红、绿、粉、紫、黑、白、黄、蓝及复色花系的花形,实际讲解中更深地体会历史上多位诗人对牡丹所发的赞叹,并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引导游客进行全方位欣赏。旅游能使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在旅游纪念品方面,将洛阳铲开发为旅游纪念品,满足了“真“的特性(洛阳铲曾经是盗墓专用工具,后来成了文物工作者考古和建设勘探的必备工具),因而“善”的审美特点必将对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出更多的争议。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去“华中四大避暑圣地”的鸡公山之前,学生们就曾在课堂上学到了鸡公山雄浑和秀丽的特点,但这仅仅是个符号性概念。沿着盘山公路而上,险峻之感油然而生,那密林覆盖、凉风习习的自然环境也掩盖不了学生们对其秀丽的赞叹之情。站在报晓峰,远眺群峰,不由得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参观过山上多幢20世纪初由24个国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传教士以及国内的军阀巨贾兴建的风韵殊异的度假别墅和园林后,再来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修建的“颐庐”,民族自尊心在景点导游员的讲解中得到升华。不能不说,这就是旅游教学带给学生的最大收获,学生的审美也更上了一层楼。
三、通过美学教育,提升导游素质
中原地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而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首位,正待深入发掘,综合利用。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河南博物院中红衣黑彩的彩陶双连壶、古色盎然的莲鹤方壶,南阳汉画馆中琳琅满目的南阳画像石,龙门石窟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都可以寻求文明古国的审美特点,感触其艺术创作的心灵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河南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被世人赞叹不已并被誉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瞩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世人形象地看到了的大唐气势磅礴、统括宇内的时代精神。登封嵩阳书院内“汉武帝封将军柏”的传说,蕴含着前人的主观理解和审美情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包含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体验,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在内容上给人以智的启迪,亦即文化思想的教育和道德情操的熏染。
综上所述,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推进了其对自然人文等景观的美学感思。《河南旅游基础》教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学生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促进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高级技工学校)
一、美学教育原理
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如何欣赏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摩和欣赏,进一步了解河南的自然风光、人文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河南厚重文明的体验,获得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相统一的原则。真,即符合客观规律,反映客观现实。真实是美的基础;善既是最高目的,又是美的前提;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得以最佳的显性体现。因此,真、善、美统一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怎样使学生体会美学的特征呢?笔者采用的是“寓游于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更能得到完善的审美教育,从而在今后的从业中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二、美学教育对旅游课程的重要性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白居易在洛阳看到姹紫嫣红的牡丹,人如潮、花似锦的情景,花事之盛,旷古未有,因此发出了“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感慨。这就是牡丹给白居易带来的强烈美感。洛阳牡丹花会正是依托牡丹的色味形、典故诗文及花开富贵的象征美,使人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在学生带团过程中,品赏过红、绿、粉、紫、黑、白、黄、蓝及复色花系的花形,实际讲解中更深地体会历史上多位诗人对牡丹所发的赞叹,并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引导游客进行全方位欣赏。旅游能使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在旅游纪念品方面,将洛阳铲开发为旅游纪念品,满足了“真“的特性(洛阳铲曾经是盗墓专用工具,后来成了文物工作者考古和建设勘探的必备工具),因而“善”的审美特点必将对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出更多的争议。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去“华中四大避暑圣地”的鸡公山之前,学生们就曾在课堂上学到了鸡公山雄浑和秀丽的特点,但这仅仅是个符号性概念。沿着盘山公路而上,险峻之感油然而生,那密林覆盖、凉风习习的自然环境也掩盖不了学生们对其秀丽的赞叹之情。站在报晓峰,远眺群峰,不由得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参观过山上多幢20世纪初由24个国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传教士以及国内的军阀巨贾兴建的风韵殊异的度假别墅和园林后,再来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修建的“颐庐”,民族自尊心在景点导游员的讲解中得到升华。不能不说,这就是旅游教学带给学生的最大收获,学生的审美也更上了一层楼。
三、通过美学教育,提升导游素质
中原地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而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首位,正待深入发掘,综合利用。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河南博物院中红衣黑彩的彩陶双连壶、古色盎然的莲鹤方壶,南阳汉画馆中琳琅满目的南阳画像石,龙门石窟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都可以寻求文明古国的审美特点,感触其艺术创作的心灵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河南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被世人赞叹不已并被誉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瞩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世人形象地看到了的大唐气势磅礴、统括宇内的时代精神。登封嵩阳书院内“汉武帝封将军柏”的传说,蕴含着前人的主观理解和审美情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包含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体验,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在内容上给人以智的启迪,亦即文化思想的教育和道德情操的熏染。
综上所述,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推进了其对自然人文等景观的美学感思。《河南旅游基础》教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学生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促进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