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丁观加1937年11月,出生于长江口崇明岛,祖籍山东济阳。1960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78—1998年,任镇江中国书画院副院长、院长20岁。2002年11月,退休后移居北京。1987年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及日本、德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16次;在日本、德国及国内出版《丁观加水墨画》等5本画集;发表书画文论30多篇/主编《墨海扬波》等文集2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山”和“水”来构建宇宙观,可见此二者在古人的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一静一动,一阴一阳,一隐一显,和古人的辨证思维完全合拍。“山”是静穆的沉稳的,相对说来较少有巨大的变化,“水”有更多被表现的机会。而“水”则是动态的,时刻处在欲流动、欲激扬、欲积聚的过程中,所以,古来专以水为创作主题的山水画创作并不多,水的变动不拘,给表现“水”的状态带来了困难,这样的作品给人印象较深的只有宋代马远的《水图》。
丁观加先生画水的方法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逐渐演变而来,由于水是动态的,所以,他画水更注重感受,直接去体味“水”的意象,而不是对普通的水的外在形态的描摹。孟子描述“水”的意象为“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表现“水”主要着眼于它的滚滚而来,包容一切的胸怀。这种精神上的体悟,仅依靠外形上的描摹是体现不出来的,必须直接面临江海湖泊,方能得出意象。丁观加先生画水主要从意象入手,表达内心感触,他在《圌山十记》中明确提出要与山水“相处相视相亲相晤”。作品《太湖水》和新作《太湖渔歌》都是这种“水”意象的集中体现。
在传统民间的水崇拜观念中,水历来被看作生命的唯一发源地,人们不仅向水祈求丰年,还把水当作精神寄托。在甲骨卜辞中求雨占卜占了很大比重,比如“禾出及雨”、“黍年出足雨”等都体现水崇拜观念。《尔雅》中说:“甘雨时降,万民以嘉,谓之醴泉”,这几乎是一种精神寄托了。在民间观念中,“水”就代表流动的活水源头,是生命之源、生殖之源,还有滚滚而来的财源,都用水作为隐喻而表达出来,民间对水的崇拜发展出一套有关水的意识形态,在今天依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水”在古汉语中比我们现在的意义要宽泛得多,从古代文献中的五行观念来说,水既是一种物质也是泛指,可以指普通的水,也可以是河流、湖泊、洪水甚至所有液态物质的性质都可以用“水”来表示。
孔子《论语》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由“水”而联想到人生感叹。孟子则直接把道德与水源类比,说:“徐子曰:殛称于水,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把道德类比于水的源头,支撑着君子的尊严和荣誉之河永不枯竭,同时孟子还说:“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水的特性与人性完全相通。
丁观加先生隐约体会到烟雨蒙蒙与源泉混混之间的内在联系。于是,他开始了近十年的画水变革,并最终成功,创立“丁氏水法”,这种独特的方法从他的作品中才能看得更具体些,无论在手法和效果上均有十分独到之处。
首先,丁观加先生把米氏“落茄点”笔触拉长,构成一道道水纹,由浅到深层层写出,在其间通过调节层次以及水、墨、色的比重,形成水面波浪层层起伏的触觉效果,使人有随波荡漾的感受。
其次,通过水、墨、色交融程度的不同水分的干湿浓淡的有机区别,还有留白的经营位置,同时,发现西画尤其是印象派画家莫耐笔触形成的光影效果与米氏“落茄点”之间的联系,把印象派的光影手法稍作改进吸收到画面之中,给人波光粼粼颤动着的视觉愉悦享受。越发地把“水”的清透虚怀本性表现了出来,月光、朝霞、夕阳和星空的光线,都通过这种手法体现在画面里。
其三,丁观加先生画水开阔平远,画面浑然丰富,这得宜于他的用笔功夫,虽然都是“落茄点”,但笔笔清晰,下笔干脆利落笔势跳跃,皆为“写”出来的,浑然的效果并非平铺渲染,乃是经过无数次层层写出,“写”是山水画的技术本意,这种技法其实是画山的积墨法的灵活运用。所以,“米氏云山”与丁观加先生的“丁氏水法”在风格和技法形成,以及散文诗似的文化情怀的表现之间在文脉上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水的文化涵载,必须要建立在对水的直观感受的基础上。丁观加先生常说“非常态下创作往往是心灵的真实流露”,这是要求排除顾虑的直观要求,尊重自己的感受就是尊重天然之“道”。丁观加先生画“水”,几近乎道矣!
其他文献
影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影视发展规模不断增加,影视产业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影视作品中表现的建筑、园林、饮食等多方面的文化吸引元素,及拍摄过程、拍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风土人情,都不仅给予观众丰富的物质及精神享受,还吸引其产生旅游活动,拉动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由影视作品引发的旅游热现象俯拾即是,如国外《指环王》推动了欧洲连续5年新西兰游的持续增温
美国导演大卫·林奇在吸收欧洲当代画派理论的基础上,以影像的表意自由定义着后现代工业社会的现实特征,并通过荒诞不经、诡谲离奇的梦境展呈人物的记忆实体,使高度虚拟性、反类型化、象征主义成为其个人作品的一贯风格。从林奇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出发,可以一窥美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文化审美的变动,在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广厦间,回溯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在文本内容上的多义性。利用梦境与寓言洞悉现实是林奇作品的独特风格,文章以
我国高校的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主要是从1990年前后开始在各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艺术学学科逐步设立的,其学科门类划分也是归为文学类专业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其教学往往侧重语言文学类课程。据《2010年招收艺术类本科专业普通高校名单》相关数据统计可知,2011年全国艺术类本科在校学生达117万人。2010年,具有艺术类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839所,其中戏剧与影视学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达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是当代东欧艺术电影导演的一面旗帜,他的电影作品多数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创作特征,其擅于把握底层民众的生活特质描写,结合国族认同、历史政治背景等元素在影像上进行拼贴建构与创作想象,并借此展开自己的思想表达与审视批判。影片《马拉多纳》(Emir Kusturica,2008)以马拉多纳的个体经验为拍摄主体,结合导演库斯图里卡深入参与到采访拍摄马拉多纳的过程记录,用另一种影像叙事
一、认同一一电影的永恒话题之一 “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ntity”,最早由弗洛伊德引入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同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一般将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用来确认我是什么、我是谁的过程,社会认同则是确认我
[摘要]台湾导演侯孝贤是一位公认的电影大师,他在1983年拍摄了《风柜来的人》,这部电影用富有象征意义的镜头空间和散文般既抒情又紧凑的结构记录了80年代台湾年轻一代青春成长的酸涩与迷茫,成为侯孝贤电影叙事风格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关键词]侯孝贤 《风柜来的人》 叙事风格 台湾电影《风柜来的人》获得1984年第六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是导演侯孝贤第一次获得国际大奖,也是他找
人为何而犯罪?又为何忏悔?自新本格派推理兴起以来,犯罪故事的悬念逐渐由精妙绝伦的犯罪过程的设置转移到了对犯罪动机的深度追问。每个人的犯罪都有所缘由,人性之恶与命运压迫在此交汇,并绘出了深沉的伤悲——无论对犯罪者抑或受害者。2015年上映的国产悬疑电影《冰河追凶》,以多重叙事结构并进的剧本手法,冷酷寒峻的北国背景,辅以众多大咖明星的精彩演技,在悬疑犯罪片的类型包装下,向我们追问人性与正义。 该片由
徐铁君 1948年生。上海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幼习颜柳,1969年起师从著名书法家胡问遂先生。楷书主研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及虞、褚,上溯隋、魏晋;兼攻行书,以“二王”为宗,借鉴李邕,神仪白蕉;草书攻习十七帖、旭素及王铎、倪元璐、徐文长诸家。近数年来酷喜魏碑及汉碑、竹木简,醉心于书法艺术近五十年。 作品入展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中日)上海——大阪历
置身于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化,已经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世界流行文化大潮。中国电影人已经深感与世界电影的差距,正在努力打磨中国电影,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但需要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方面不尽如人意。以2017年8月火热的电影《战狼2》为例,在国内市场票房一路飘红,造就了现象级的观影记录;而在国际市场却连连遭受冷遇,造成了心理失衡,而中国电影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巨大落
电影《十二公民》(徐昂,2015)改编自1957年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西德尼·吕美特,1957),12位学生家长组成一个模拟陪审小组,讨论一起几乎被定案的“富二代弑父案”。《我们与恶的距离》(林君阳,2019)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线索讲述了杀人犯李晓明在戏院无差别杀人后,其辩护律师王赦、犯人家属李大芝与罹难孩子的家属宋乔安刘昭国夫妇之间的辩论;一条线索是青年新锐导演应思聪因对创作的苛求、失恋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