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有效方法的尝试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2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必由之路。阅读具有极强的个体性,不同文本、不同学生个体以及不同性情的老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效果。而在阅读教学中,课堂常常成了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成了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繁杂的课件演示,生硬地知识灌输让学生游离于阅读之外。实际上,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是探究知识的领地,在文本的阅读中加强师生间对话,采用多元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是最理想的课堂形态。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不同模式的阅读教学,与各位教师共勉。
  调动学生体验式教学
  教育学中的体验是指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作为活动过程的体验,强调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教师需根据文本内容,让其形成某种联想、领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水平。
  笔者在教授散文《送考》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回忆会考的经历是否难忘,有家人送考吗?这个问题一下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回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纷纷回忆当时兴奋紧张期待的备考心理,由此进入了文本环境中。探究阶段,继续回忆铺垫:坐车去考试,沿途看到了什么,还记得自己在车上做了什么,背知识点还是和同学聊天减压……这些问题和文本的送考途中有契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忆补充,虽然从小学到现在经历了无数场考试,但作为孩子心里还是烦躁不安,倍感压力,这些情感都和文本中的场景相叠。现在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息息相关,他们在途中观察到环境的变化,拆迁的地方增多,感觉社会发展迅速。这正和文本中的孩子形成对比,从自己观察的角度看文本中赶考的学生,学生能很快感受文本中学生的心理,惊觉自己和文中学生的不同。自己更多地接触社会,关心时事,与文本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无用书的学生不一样。到达考场和考后的过程心境,与文本中的学生几乎一样,他们很容易理解文本中学生的种种表现,动作语言对表现心理所起的暗示作用。最后回到对考试,对教育制度的探讨,学生对不断改革但仍是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表达了与文本相同的对教育制度的不满。
  在阅读整个文本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会考这一学生真实的学习经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共鸣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重对话为主的教学
  对话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取得了平等地位的教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师生之间可以争论探究;知识不再是僵死的,而是与教师、学生共同构成对话的主体。
  与学生共同研读《雷雨》时,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完整的印象,首先让一位读过全幕话剧的学生介绍全本内容。再请同学细读文本,抓住文中细节,分析周朴园的性格。
  学生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展开激烈讨论。有同学怜悯地说,周朴园是个可怜的悲剧人物,年轻时和恋人的爱情被拆散,再婚不幸福,一个儿子和自己成了对立面,和昔日恋人重逢没叙旧却反目成仇了。有同学憎恶地说,他是个可恨的人物,不能同情,年轻时没认真对待梅侍萍,分开后假惺惺地纪念她,真的见面了又恶狠狠地逼问,不仅不认亲生儿子,还把他开除了。还有同学怀疑地说,作者把周朴园这一人物写得太极端,从回忆时的温情脉脉到相认后的恶言相加变化太快。作为教师,笔者则适时点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创作理念让周朴园这个人物具有封建社会的典型性,是作者批判封建社会、呼唤社会大雷雨到来的创作需要。学生于是理解了周朴园温情背后的自私虚伪和冷漠。
  随后,笔者又抛出了一个讨论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心的吗?学生在分析周朴园的虚伪自私后大多数人认为他是虚伪的怀念,没有真心,不然怎么会翻脸不认人。一个人虚伪的怀念会保持30年,这样一个虚伪的少爷感情经历一定不单一,他为什么会“专一”了30年呢?有同学问了这样的问题,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又联系全剧,揣摩起周朴园的怀念。有人说他现任妻子蘩漪性格反叛,完全不顾及周朴园大家长身份,这是周朴园不能接受的。而年轻时的梅侍萍温顺漂亮,逆来顺受,事事以大少爷是从。人越生活不如意越会怀念过去的美好,这可能就是周朴园怀念鲁侍萍的最大原因,他只是想借助怀念来慰藉自己,维护一家之主的威严。经过不断地与文本碰撞对话,大家对文本解读更深入,对周朴园认识更全面。
  学生合作为主的教学
  合作学习是学生间通过互相合作,最终达到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模式尤为重要。面对学生缺乏兴趣,日常运用不多,理解较难的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读懂,弄懂意思,而作为教师如果一味串讲文言文则课堂枯燥,学生被动接受,效果更差。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去通读文言文,效果则好得多。然后可以布置问题,再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问题,进而完成文本学习。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节选,故事性强。阅读时让学生分成小组,首先读懂全文,归纳整理词类活用,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清文本后,布置问题小组讨论:鸿门宴中项羽为何不杀刘邦?从文本中找出细节讨论。项羽不杀刘邦你认为还有其他理由么?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不杀刘邦吗?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带着问题思考,集体讨论,在小组合作下能很快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实现组内知识和资源的共享,使得解决问题方式更加灵活,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问题串联课文的教学
  问题教学即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从而完成文本分析。
  笔者教授《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时,让学生自读文本、把握内容时,学生很快能用关键句分析法,抓住文中作者的感情线。学生找出第一节的关键句“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就理清了文章脉络。再探讨剖析“骇”“疑”和“喜”的原因,文本内容分析也就水到渠成。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即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答案,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也就是开放的学习评价。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许多学生家里都曾有大灶,对灶间场景都有些印象。学习《家里的灶头》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谈感受。学生说文中人和事都是自己生活中常见的,母亲或祖母在灶间忙碌,家里的温馨画面他们都有过,学生结合自己家中生活,一下体会到作者就是通过灶头来回忆母亲,母亲实则和灶头一样给家带来温暖,作者在文中表达敬爱与追忆。还有学生谈到现在农村生活大变化,灶头几乎消失了……这正和“灶头在生活中消失了,可我不时还会想起它”,在情感上一致。细细研读感悟之下,作者对灶头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渐行渐远,有着淡淡的悲哀、惋惜与怀念,学生很容易体会。这样的人文情怀在社会文化变迁的现在,也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有人文情怀的文本,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经历,加强自主阅读能较准确的把握文本中的情感主旨,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引导即可。
  结束语
  文本阅读方法多样,但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读懂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面对不同学生不同文本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能抓住文本,用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文本阅读课一定能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学生也能在教师深入浅出地课堂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把握阅读技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2]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今数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数学教学中应适当引入数学史知识,使数学课堂更有趣味性和思想性。论文就数学史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作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文章就创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提出了'三分三合'式优秀青年骨干培养体系,并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具体实践。
图书馆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服务,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图书馆建设存在滞后现象,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图书馆馆藏质量,提升其为师生服务
“人生的每个阶段,我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每一次我都选择了错的路,因为走对豹路实在太难了!”这是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用来形容15年来中国服装企业家的心灵历程同样契
立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特点及在高校普及开展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等研究方法对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实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思路等进行探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综合论析了高职教育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观点与实验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基本观点,指出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中的问题,
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文笔独特、寓意深刻。通过对该小说的英语原文中出现的55个代词it的回指释义的分类和分析,体会和理解海明威独特的写作技巧;同时对比中
"水门"事件引起中国门文化变异的同时,翻译过程中许多西化译词也成了汉语言文化发生变异的诱因。译者的词汇创造欲和所采取的翻译技巧与读者对译词的接受程度和心理期望是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各高校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在经济、心理、能力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
针对高校当前多校区、部门工作区域跨度大、学分制条件下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相对分散、宣传手段单一以及计算机、手机逐渐普及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与手机通信技术,研究短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