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为研究核心,深入研究其产生的机理,为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幸福感建立理论依据,为全面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来源;探讨
一、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来源分析
目前中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的主体,在实施人才教育及实现岗位教育目标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伴,年龄相仿,接触最多,交流最广,使得他们拥有其他教师和职业者无法比拟的情感体验。因而,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即影响着大学教育的效果,也激励着学生对学识、人生等各方面的认可,更是自我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程度之标准。从这个层面来说,对高校辅导员幸福观价值进行探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迄今为止,关于辅导员心理状态、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引起大家的重视,笔者试图以第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视角,对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来源进行分类,并对未来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不一样的见解。
所谓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就是高校辅导员对“从工作中获得快乐”的总体看法和观点以及对幸福的评价标准。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辅导员对幸福的情感体验,二是是否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收入
辅导员是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的,因此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其基本的生存需要必须得到满足。辅导员是社会人,和普通人一样,同样要面对医疗、住房、养儿育女、赡养父母等现实问题。与辅导员的付出相比,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得到的报酬并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遇的提高是营造职业幸福感的重要环节。幸福既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它又必须建立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上。因此,体现工作价值的个人收入,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二)社会的认可
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对于学术科研及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对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视。相比一线教学教师队伍而言,高校辅导员们的幸福感明显下降。他们更多地是处在一个从属和附加的位置,只是作为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的后勤人员而存在。许多辅导员在出现严重职业倦怠时,支撑其继续工作的巨大动力往往是其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学生、家长对他们的认可。认可是什么?其实很简单。认可是学生面对老师时的一张张笑脸;认可是家长的一声声感谢;认可是教师节时一句句的问候……这就是对于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来说,最为简单而朴实的幸福。但现实是这种感觉并不是时刻都能感受得到的,辅导员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繁重工作带来的疲惫、生活的压力、个人空间提升的狭小。所以,辅导员还需要得到其他更多层面的认可,如社会、学校管理层、教学同行们的理解和尊重。只有加强人文关怀,让辅导员在学生、家长、同行、领导等各个方面都能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充分的肯定,其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
(三)自我的发展
辅导员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处理各种繁杂事务,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由于忙于日常工作,缺少学习和充电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对自己原来所学专业也会逐渐生疏,最终导致辅导员工作成为了一门人人不愿干的“苦差事”,职业幸福感便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拓宽辅导员的发展前景,各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本身实际情况的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拓宽辅导员的晋升的渠道。
二、对未来的一些建议
首先,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随着辅导员工作经验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若辅导员的职位得以随之提升,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一般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也会提高,可见辅导员的年龄、收入和职务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因此,在辅导员的激励机制方面,要增加辅导员专项经费的投入,提高补贴、津贴和奖励;另外还要鼓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辅导员走上讲台,承担学校部分的教学任务或完成部分大型课题,使得他们既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一些额外收入,也可以为职称评聘和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其次,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然而在时下中国的高校,由于人们已习惯了这一群体不是教师的主体部分的说法,而恰恰这一点对于辅导员来说,是一令其不快的原因,因此,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方能使辅导员的幸福观的维护获得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至少应该建立和健全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合理运用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手段,以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各级领导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点,注重感情投资,努力改善干群关系,营造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的氛围,以降低辅导员的压力,培养辅导员的归属感、安全感,并感受到工作的愉悦性,使之保持良性的工作状态。
最后,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提供物质或信息、情感的帮助,增加他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降低主观幸福感。首先要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宣传力度,发掘、培育、宣传辅导员中的典型人物,提高其工作成就感;要及时肯定辅导员的工作,强化工作导向,加强工作动力,每年评選优秀辅导员和各种单项奖;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工作有环境、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辅导员自身更要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安全感;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融洽氛围;要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家庭成员良性互动的支持系统。
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外部条件,尤其是高校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才能为辅导员获取职业幸福感创造合适的外部因素;同时积极帮助辅导员个体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辅导员获得职业幸福感提供内部的动力支持。在内因主导、外因辅助的共同作用下,辅导员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充分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方红.幸福:教师职业的本真体验[J].教学与管理,2007(8):3.
[2]邢占军.心理体验与幸福指数[J].人民论坛,2005(1):31-33.
[3]葛喜平.职业幸福感的属性、价值与提升[J].学术交流,2010(2):30-34.
[4]汤海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追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2):20-22.
作者简介:
蒋凌(1983—),男,回族。现就职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学。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来源;探讨
一、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来源分析
目前中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的主体,在实施人才教育及实现岗位教育目标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伴,年龄相仿,接触最多,交流最广,使得他们拥有其他教师和职业者无法比拟的情感体验。因而,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即影响着大学教育的效果,也激励着学生对学识、人生等各方面的认可,更是自我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程度之标准。从这个层面来说,对高校辅导员幸福观价值进行探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迄今为止,关于辅导员心理状态、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引起大家的重视,笔者试图以第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视角,对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来源进行分类,并对未来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不一样的见解。
所谓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就是高校辅导员对“从工作中获得快乐”的总体看法和观点以及对幸福的评价标准。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辅导员对幸福的情感体验,二是是否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收入
辅导员是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的,因此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其基本的生存需要必须得到满足。辅导员是社会人,和普通人一样,同样要面对医疗、住房、养儿育女、赡养父母等现实问题。与辅导员的付出相比,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得到的报酬并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遇的提高是营造职业幸福感的重要环节。幸福既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它又必须建立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上。因此,体现工作价值的个人收入,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二)社会的认可
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对于学术科研及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对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视。相比一线教学教师队伍而言,高校辅导员们的幸福感明显下降。他们更多地是处在一个从属和附加的位置,只是作为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的后勤人员而存在。许多辅导员在出现严重职业倦怠时,支撑其继续工作的巨大动力往往是其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学生、家长对他们的认可。认可是什么?其实很简单。认可是学生面对老师时的一张张笑脸;认可是家长的一声声感谢;认可是教师节时一句句的问候……这就是对于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来说,最为简单而朴实的幸福。但现实是这种感觉并不是时刻都能感受得到的,辅导员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繁重工作带来的疲惫、生活的压力、个人空间提升的狭小。所以,辅导员还需要得到其他更多层面的认可,如社会、学校管理层、教学同行们的理解和尊重。只有加强人文关怀,让辅导员在学生、家长、同行、领导等各个方面都能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充分的肯定,其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
(三)自我的发展
辅导员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处理各种繁杂事务,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由于忙于日常工作,缺少学习和充电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对自己原来所学专业也会逐渐生疏,最终导致辅导员工作成为了一门人人不愿干的“苦差事”,职业幸福感便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拓宽辅导员的发展前景,各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本身实际情况的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拓宽辅导员的晋升的渠道。
二、对未来的一些建议
首先,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随着辅导员工作经验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若辅导员的职位得以随之提升,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一般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也会提高,可见辅导员的年龄、收入和职务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因此,在辅导员的激励机制方面,要增加辅导员专项经费的投入,提高补贴、津贴和奖励;另外还要鼓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辅导员走上讲台,承担学校部分的教学任务或完成部分大型课题,使得他们既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一些额外收入,也可以为职称评聘和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其次,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然而在时下中国的高校,由于人们已习惯了这一群体不是教师的主体部分的说法,而恰恰这一点对于辅导员来说,是一令其不快的原因,因此,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方能使辅导员的幸福观的维护获得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至少应该建立和健全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合理运用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手段,以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各级领导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点,注重感情投资,努力改善干群关系,营造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的氛围,以降低辅导员的压力,培养辅导员的归属感、安全感,并感受到工作的愉悦性,使之保持良性的工作状态。
最后,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提供物质或信息、情感的帮助,增加他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降低主观幸福感。首先要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宣传力度,发掘、培育、宣传辅导员中的典型人物,提高其工作成就感;要及时肯定辅导员的工作,强化工作导向,加强工作动力,每年评選优秀辅导员和各种单项奖;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工作有环境、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辅导员自身更要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安全感;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融洽氛围;要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家庭成员良性互动的支持系统。
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外部条件,尤其是高校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才能为辅导员获取职业幸福感创造合适的外部因素;同时积极帮助辅导员个体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辅导员获得职业幸福感提供内部的动力支持。在内因主导、外因辅助的共同作用下,辅导员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充分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方红.幸福:教师职业的本真体验[J].教学与管理,2007(8):3.
[2]邢占军.心理体验与幸福指数[J].人民论坛,2005(1):31-33.
[3]葛喜平.职业幸福感的属性、价值与提升[J].学术交流,2010(2):30-34.
[4]汤海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追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2):20-22.
作者简介:
蒋凌(1983—),男,回族。现就职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