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围绕小学生数学学习以及心理发展特征,结合理论与实践粗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思维导图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的课程,而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提高也可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那么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具象化的方式,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入无疑对于激活,发散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思维导图设计原则
1、归纳整理
在数学单元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欲将零散、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单元教学时必须要遵循归纳和整理原则,以使学生的学习建构更加完备和清晰。
2、个性化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发挥自己的个性思维。绘制思维导图也应如此,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想法来为设计和绘制导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
3、循序渐进
思维导图在单元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而教师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培养学生去习惯运用思维导图。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初步认识,到留出专门的思维导图学习时间,再到熟练掌握自主绘制的方法和技巧,最后才能够在会画的基础上会用,不断发现自己导图的不足并进行补充完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4、适度性
单元教学除了需要把握好时机进行教学和复习之外,在运用思维导图时也应当找准一个“度”,即并非每一节课都需要用到思维导图,而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如果没有深入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做到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就会实现思维导图的滥用,而教学效果也必将适得其反。
二、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1、梳理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分为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四个方面,而梳理基础知识主要针对的是数学概念,公式以及定律法则等部分的内容。因此,单元思维导图的绘制首先要确定主题词,然后将课题作为一级标题与主题词进行连接,随后开始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其用文字和特殊符号来将与主题相关联的概念,公式和定律进行梳理,要求体现出思维导图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特点,最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所有知识内容。
2、寻找解题思路
在单元教学中,掌握基础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必然的突破和巩固练习也不可或缺。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巩固练习有助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题目的意图,从形成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良好的解题习惯。第一步,首先要确定题目的关键词,例如判断“真分数都比假分数小”这一问题,关键词首先就可以确定为真分数和假分数。第二步则要将关键词与思维导图进行联系,归类问题后,在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用连线和文字的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归纳出关键词的异同点,形成解题思路。
3、建构知识体系
在开启一个新的单元教学前,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从整体上去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易错点,使学生在回顾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有几个部分以及阐述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运用思维导图来建构起知识网络。例如,在“倍数与因数”中,回顾本单元知识内容都有哪些,重难点分别是什么,随后确定主题词倍数与因数,再将二者的概念与特点与主题词进行连接,以纵横方面来建立知识体系。
三、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
以“分数的意义”单元复习课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能在10以内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会正确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云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培养合作探究,质疑与验证知识的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
将18与24写在黑板上,并在两个数字下方画上集合圈,分别让两名同学上讲台来做抢因数的游戏,规则是由教师随机读出数字,学生来判定是不是自己要找的因数,先卸载集合圈内且正确的同学+1分,写错扣1分,最后根据得分来确定获胜者。通过游戏来使学生迅速回忆起之前所学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初步建立起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号找倍数,如请学号为3和6的同学家人起立,此时9、12、15、18、21、24、27、30……起立……犹豫不决或判断错误的同学会被扣掉基础分。在此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數概念。随后小组交流,一同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内容。在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个性化绘制。比如以树状图的形式,在树干中心标写上主题词“分数的意义”,再由主题词分别衍生出各级分支,其中还可以包含典型例题的“树枝”等等,多样化的思维呈现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导图实现了融合。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其逐渐融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极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其思维得到了发散,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思维导图的利用价值。而教师也应当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进生,杨辉.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华少年,2018(29):283.
[2] 司进玲.“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中的运用——《面积的整理与复习》教学案例[J].中华少年,2018(29):74.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思维导图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的课程,而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提高也可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那么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具象化的方式,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入无疑对于激活,发散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思维导图设计原则
1、归纳整理
在数学单元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欲将零散、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单元教学时必须要遵循归纳和整理原则,以使学生的学习建构更加完备和清晰。
2、个性化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发挥自己的个性思维。绘制思维导图也应如此,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想法来为设计和绘制导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
3、循序渐进
思维导图在单元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而教师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培养学生去习惯运用思维导图。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初步认识,到留出专门的思维导图学习时间,再到熟练掌握自主绘制的方法和技巧,最后才能够在会画的基础上会用,不断发现自己导图的不足并进行补充完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4、适度性
单元教学除了需要把握好时机进行教学和复习之外,在运用思维导图时也应当找准一个“度”,即并非每一节课都需要用到思维导图,而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如果没有深入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做到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就会实现思维导图的滥用,而教学效果也必将适得其反。
二、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1、梳理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分为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四个方面,而梳理基础知识主要针对的是数学概念,公式以及定律法则等部分的内容。因此,单元思维导图的绘制首先要确定主题词,然后将课题作为一级标题与主题词进行连接,随后开始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其用文字和特殊符号来将与主题相关联的概念,公式和定律进行梳理,要求体现出思维导图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特点,最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所有知识内容。
2、寻找解题思路
在单元教学中,掌握基础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必然的突破和巩固练习也不可或缺。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巩固练习有助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题目的意图,从形成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良好的解题习惯。第一步,首先要确定题目的关键词,例如判断“真分数都比假分数小”这一问题,关键词首先就可以确定为真分数和假分数。第二步则要将关键词与思维导图进行联系,归类问题后,在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用连线和文字的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归纳出关键词的异同点,形成解题思路。
3、建构知识体系
在开启一个新的单元教学前,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从整体上去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易错点,使学生在回顾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有几个部分以及阐述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运用思维导图来建构起知识网络。例如,在“倍数与因数”中,回顾本单元知识内容都有哪些,重难点分别是什么,随后确定主题词倍数与因数,再将二者的概念与特点与主题词进行连接,以纵横方面来建立知识体系。
三、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
以“分数的意义”单元复习课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能在10以内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会正确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云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培养合作探究,质疑与验证知识的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
将18与24写在黑板上,并在两个数字下方画上集合圈,分别让两名同学上讲台来做抢因数的游戏,规则是由教师随机读出数字,学生来判定是不是自己要找的因数,先卸载集合圈内且正确的同学+1分,写错扣1分,最后根据得分来确定获胜者。通过游戏来使学生迅速回忆起之前所学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初步建立起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号找倍数,如请学号为3和6的同学家人起立,此时9、12、15、18、21、24、27、30……起立……犹豫不决或判断错误的同学会被扣掉基础分。在此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數概念。随后小组交流,一同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内容。在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个性化绘制。比如以树状图的形式,在树干中心标写上主题词“分数的意义”,再由主题词分别衍生出各级分支,其中还可以包含典型例题的“树枝”等等,多样化的思维呈现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导图实现了融合。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其逐渐融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极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其思维得到了发散,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思维导图的利用价值。而教师也应当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进生,杨辉.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华少年,2018(29):283.
[2] 司进玲.“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中的运用——《面积的整理与复习》教学案例[J].中华少年,2018(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