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心桥站先隧后站法施工技术应用

来源 :铁道建筑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oe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施工过程中车站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提供盾构机常规过站条件或不具备始发、接收条件时,为确保盾构区间洞通工期目标,同时节约盾构施工相关成本,可考虑“先隧后站”法施工工艺,即车站主体围护结构施工达到一定条件后,盾构机优先掘进通过车站,再进行车站剩余围护结构及主体结构施工。实施过程中存在盾构站内掘进与围护结构冲突、盾构机穿越地下连续墙、车站与盾构区间隧道接口止水、车站部分临时管片拆除等问题。本文通过昆明市轨道交通5号线工程土建六标怡心桥站实例探讨以上问题的解决措施。
其他文献
系杆拱吊杆索力经过一次张拉后通常难以达到吊杆索力设计值,需进行二次调索以逼近成桥索力。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虞美人钢箱系杆拱桥为背景,利用影响矩阵法进行系杆拱桥二次调索计算,将烦琐的调索问题转化为线性代数方程求解问题。为确保钢箱系杆拱吊杆实际索力值达到成桥阶段设计索力值,基于有限元建模分析获得索力结果,并与设计索力值进行比较求出索力受调向量,再利用影响矩阵法进行二次调索计算并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影响矩阵法,调索前后索力差异由44.33%降为4.81%,指标下降明显,效果显著,可为同类型桥成桥后索
随着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都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发展的阶段,建筑业也不例外。由于建筑目标附加信息日益增多,其管理水平也需同步提升。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复杂、施工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本文结合BIM模型、基于倾斜摄影的建筑物外部三维实景模型、内部构件三维实景模型以及进度计划软件,构建超高层信息化施工管理平台,以实现超高层“实时、动态、可视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超高层施工管理水平和效率,为超高层施工管理提供新思路。
对于盾构隧道近接既有铁路掘进工况,需制定严格的监控指标及控制措施,以防止铁路部位出现较大地面变形。为探究盾构近接铁路掘进期需实施的加固措施及其控制效果,本文依托工程实际,在现场综合采用铁路下方加固、WSS工法注浆等措施,探析斜坡加固工艺及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介绍WSS注浆施工步骤及流程、注浆机具与浆液特性,并给出注浆压力计算方法。同时在既有铁路与盾构隧道近接敏感区布置实时监测点以反馈指导区间隧道盾构施工。研究结果表明:WSS工法可使浆液有效充填土颗粒间隙,增大地层的粘结力、内摩擦角及止水系数,降低透水性;
为解决砂卵石地层下盾构小角度下穿铁路时所面临的下穿距离长、地表沉降难以控制等施工难题,以成都地铁6号线某段下穿既有线为背景,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对既有线沉降跨度与线路夹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角度下穿相比大角度下穿,既有线沉降值和沉降范围均显著增大,而采用钢花管注浆对既有线下方地层进行加固,可有效降低既有线沉降。在实际下穿过程中,除地层预加固外,还结合洞内加固注浆、分段掘进、自动化监测等技术,成功以小角度下穿四股既有铁路线,研究成果对后续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斜拉索导管精准定位是斜拉桥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施工精度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导管安装角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拉索垂度效应、梁段预拱度、桥塔变形、梁轴向角度及导管固定支架变形;推导各因素所对应角度修正公式,提出索导管安装角度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索导管安装角度修正结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拉索垂度效应产生的角度修正值最大,梁段预拱度和轴向角度次之,桥塔变形和支架变形最小;拉索长度越长,其对应的角度修正值越大;对于中跨索,梁段预拱度产生的修正值较大,而边跨索对应值较小。
随着基础建设快速发展,大量拟建地下工程邻近既有建筑物、大直径管线、已运营地铁及市政桥隧设施等,且彼此间距离也变得越来越小。本文以北京地铁某暗挖车站(PBA工法)邻近既有建筑物为例,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设置三种工况,即洞外不设置隔离桩、洞外设置隔离桩、洞内加大土体超前加固范围,采用有限元差分软件对三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三种不同工况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以评估隔离桩做为一种硬隔离措施在暗挖车站邻近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控制环境变形的效果。研究结论:隔离桩可有效隔断开挖施工引起的附加应力传播路径,并承担附加应力及地
本文以杭州某软土地区超浅埋盾构隧道施工为例,基于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分析盾构施工过程中建筑物位移、弯矩和周边土体变形规律,并探讨注浆压力对隧道上方土体影响规律和盾构埋深对建筑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隧道上下方向与隧道竖向距离越小,土体沉降越大;既有建筑物一侧土体水平位移及隧道衬砌剪应力大于另一侧。同步注浆对建筑物变形影响明显,当隧道上覆土层厚度小于9 m时,上覆土层越浅,既有建筑物隆起现象越明显;当上覆土层厚度大于9 m时,既有建筑物出现沉降。
高速铁路施工装备智能化升级,不仅可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还可提高设备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随着铁路智能建造概念的提出,CRTS双块式无砟轨道智能化施工技术升级成为我国铁路施工技术人员的努力方向。依托郑万高铁湖北段无砟轨道施工项目,开展双块式无砟轨道智能化道床板成套施工装备研究与应用,实现无砟道床施工过程智能化、信息化,减少人为干扰,提升无砟道床施工效率。通过深化研究底座板整平、分枕、轨排粗铺、轨排精调、承轨台检测等施工工序的智能化升级,满足现代高速铁路施工技术发展需求,解决施工单位在高铁无砟轨道
杭甬复线滨海互通建设采取海上施工平台多区域同时施工方式,总体施工规模巨大。通过施工条件调查和协调沟通,确定滨海互通上部梁体结构架设方式和基础及下部构造施工方法,进而明确施工技术路线;依据施工技术路线,按照功能需求及动态布置原则,明确临时设施和施工物流交通布置;对施工栈桥、作业平台、提梁站、卸货码头等进行施工设计。用模块化的专业设计方案,依托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施工方式,进行海上大规模施工并辅以动态监测,为滨海互通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平台基础。
由于射流风机在隧道施工通风交叉口处的升压和诱导作用,基于FLUENT通风计算程序,针对交叉口处主洞和横通道风流组织两种工况,探讨射流风机布置位置和角度对升压和导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风流由主洞以60°偏角进入横通道时,风机布置在横通道的升压和导流效果优于主洞;当风流由横通道以60°偏角进入主洞时,风机布置在主洞与横通道交叉口后侧的导流效果优于风机布置在横通道,同时风机布置在横通道时导流效果优于风机布置在交叉口前侧,且该工况下射流风机升压效果不明显。